叶莲红
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点面结合”,以文本教学中的某个“点”来突破阅读文本的“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学习文本,充分阅读,自我感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 学生自主读悟,质疑讨论,探究焦“点”
导入新课后,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读书,充分接触文本,然后围绕自主读书中感兴趣的话题和不懂的问题,展开或组或班的学习讨论,创设解决问题的良好情境,教师要按照本课探究的重点问题,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和引导。如三年级《李广射虎》一文,重在让学生感悟李广的神勇无比和力大无穷。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发现异常时,李广的“警惕”;当将士们去寻找白羽箭时,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由这两点切入,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诗所讲的意思。
二、 梯度分明,由“点”解“面”
2011年版《课标》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文体阅读的要求,且梯度分明。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该教的没教”,大部分老师都是一个模式地解析课文,面面俱到。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文中有些内容只是给文章起一个过渡作用,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多做讲解。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抓住文章的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如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学生读文后,教师提问: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引出“才气”。由“此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汇报:(1)当都督让在座的人写庆贺文章时,他们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2)当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竟忍不住拍案叫绝……教师追问:“为何听到此句时,都督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这句究竟写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描写,对整篇课文、对王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去引导学生,并不需过多讲解,将课堂交给学生,由“点”解“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 抓住对话“点”,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面”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点。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与生之间的对话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提升对话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广度和效度。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阅读中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对话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不断建构更深更广的对话体系。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当小红马嘲笑小骆驼时,教师与学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嘲笑你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说内心感受,教师让学生与文中的小骆驼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带着小骆驼的情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度。当小骆驼告诉妈妈的时候,骆驼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去沙漠?交流骆驼妈妈此时的想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谈谈在自己生活中,父母有没有过类似的举动?从而理解骆驼妈妈的想法。当小骆驼从沙漠回来后,内心又是如何想的?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回归课题。课堂延伸作业,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骆驼又到小溪边照‘镜子,碰到了小红马还嘲笑他,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学生个性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就会是多元的,有时甚至会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此时,教师就应重视学生的个性,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合理引导,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走向正确、丰富、精彩,提升对话的质量,让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