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一、 语言拓展训练——让抽象变具体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而感性的。在与文本对话中,同学们常常因为文本内容过于抽象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从文本的教学需要出发,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的同时,将文本内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如,苏教版小语四下《“蚁国英雄”》一文中,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这样抽象的内容是何等的陌生,理解起来是何等的艰涩?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拓展训练。
师:同学们,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舍弃自己的岗位。由此,你想到了那些人和事?
生:我想到了《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中的叶欣,她为了不让同事受感染,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她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换来了同事的安全。她多么像外层的“蚁国英雄”们!
师:你真会动脑筋,联想得好。
生:我想到了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母亲。
师:哎?你怎么会想到母亲?她哪一点像“蚁国英雄”们?
生:因为在“我”小时候,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我”长大后,母亲仍然拣重担挑。母亲最重时却只有89斤,她用瘦弱的身躯,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以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把孩子一个个抚养成人。最后,她却积劳成疾,病倒了。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们,难道不像外层的“蚁国英雄”们吗?
在教师以语言运用为主线,设计语言拓展训练时,学生展开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横向联系的语言应用实践。教师借“说”“写”叩问文本,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语境与文本对话,强化了他们对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及对思想内容表现力的认识,建构了文本的意义,既实现了对“生命的价值”这一抽象而又艰涩的内容的理解,又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目标,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 语言拓展训练——让肤浅变深刻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由于该文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内容上无引人入胜的情节,加之文章列举的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人和事,并非同学们切身的情感体验,所以,他们对本文很难提起兴趣。学完这篇课文之后,许多同学对“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这一道理的认识,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很难深入。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道理呢?一位老师在教授本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拓展训练:“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果,学生不仅完全理解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而且以一个个真实的个体生活体验作为话题,将对这句话的解读,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展开。比如,一位女生参加舞蹈训练班,每天坚持练最难练的“下腰”,累得腰酸背痛,大汗淋淋,有时候痛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每当自己要放弃的时候,耳边总是响起老师的叮嘱,于是,她重又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最终取得了成功!同学们真实生活的情境和细节,都成为语言训练的素材,这篇课文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仍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这位老师在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遵循文本语境及意义逻辑,进行语言拓展训练,促使学生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由徜徉,并运用语言叙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言语实践和切身的情感体验,解读并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实现了“言”“意”转换与融合,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三、 语言拓展训练——让蒙眬变清晰
理解、感悟是运用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怎么写的”。借助文本,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适度展开语言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运用过程中感悟语言特点,领悟语言规律,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深度。
一位老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时,让学生仔细读读这句诗,说说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交流时,学生都说从中读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教师评价说:“你们真聪明!”然后,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读出瀑布的“壮丽”。这句诗的教学就这样模糊着过去了——庐山瀑布在学生的眼里只留下了“蒙眬的印象”。
庐山瀑布的确很壮丽。如果教师在学生感悟到“壮丽”的基础上,继续拓展追问:“这短短的十四个字,为什么会让你感到‘壮丽呢?作者是怎么来表达的?哪些词语写出了瀑布的‘壮丽?”让他们的理解由粗略到细致,这句诗很快就会在学生的眼前形象、生动起来。他们会先品味“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飞流”,多么形象地让人联想到瀑布凌空飞泻、喷涌四溅,一个“快”字赫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品味“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瀑布“陡”“急”的形象悄然浮现在学生面前;“三千尺”极力夸张山的高峻,以及瀑布之“长”。再看“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不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字,用得若真若幻,空灵传神,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通过仔细品味,将瀑布的“壮丽”转化成了具体的“快”“陡”“急”“长”“神奇”,文字在语言拓展训练中变得具体鲜活,有声有色,学生的朗读也随之变得声情并茂。
《阅读教学原理》告诉我们,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经历对文字的解码、编码过程,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才能为阅读后期欣赏、评价、储存、运用做好充分的积淀。在学生对文本印象模糊时,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以言语活动为价值取向,适时地拓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可以使学生获得文本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意蕴,让教学更有厚度和深度。
(作者单位:徐州市睢宁县 李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