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武汉市首届小学数学立体说课展示交流活动在江岸区育才小学举行。全市17个区及市直属学校的近500名教师、教研员参加了观摩活动,汉阳区德才小学叶琳老师等11位说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作了展示交流,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莉老师作了点评。
立体说课作为新兴的教研形态,基于什么理念?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推广运用呢?本刊特邀武汉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主任李光杰依托该市首届小学数学(低段)立体说课展示交流活动为我们作生动、深入的解读。
一、 关于立体说课
(一)什么是立体说课
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说课最早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就是通过对某一堂比较典型的教学课题的具体介绍,使别人理解说课者对教材、对学生的分析解读,看到说课者进行教学设计的技巧,并通过这些方面的表现,让人们看到说课者对自己所遵循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立体说课是在说课的基础上,全面、多角度地展示说课的形式和内容,以达到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课堂教学全貌的目的,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师技能展示形式。简单地说,立体说课就是一般说课的立体化呈现,即:一般说课、活动演示(板书)、视频片段以及课件等要素的综合运用与呈现。
一般来讲,立体说课主要包括教学理论及指导思想、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含视频片断)以及评价与反思这七个方面的内容。此外与一般说课不同的是,教师在立体说课的展示时应当有明确的“角色”转换,有时是讲解者,有时是呈现者,有时是表演者,有时是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者。总之,对教学过程应该是全方位展示,力求让参会者有一种亲临其境(课堂)的感受。
(二)为什么要立体说课
对于教师,立体说课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把自己在设计实际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东西凸显出来,引起同行和专家的关注和指点,有助于自己的反思和提高。立体说课是教学基本功之一,不受时间、空间、学生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合作性,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这种形式已成为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落实高效课堂建设工程的有效途径。
(三)怎样立体说课
立体说课,怎样“立体”?如何“说”好?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个性展现要“立体”
“说课”与“说课稿”是有一定差异的,即使有了一份精美的“说课稿”,照本宣读也未必有好效果。因为“说课稿”是静态的,而“说课”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有听众的,你能否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思想,能否体现你的个性和风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说课的成败。所以,“立体说课”首先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个性。比如下列板书,可谓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如果能自信地当场对部分内容进行手写,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2.教材要讲得“立体”
全方位、立体化地说“准”教材,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教学活动的归宿。明确教材内容在整个小学教材编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而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所谓全面,即不仅要有对知识的要求,也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对智育的要求,也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数学文化渗透的要求。所谓具体,即指在40分钟里能够具体实现的教学任务、达成的教学目标、突出的教学重点和突破的教学难点,以及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等。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标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
3.过程要说得“立体”
“立体说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说”过程要清晰,不仅要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还要合理地使用教学“微视频”帮助呈现和说明,只有这样“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说”的与“做”的深度融合,才能说得“立体”,让人听得到位。因此,说课者设计的每一步教学程序都应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原则指导下,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4.层次要凸显“立体”
“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将“说课”说得很细,我们要说的一般都是教学预案,所以要多谈谈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层次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难点处理上,你设计哪些问题,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怎样安排等;在练习中你安排了哪些练习,有没有体现出层次性等。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有没有层次,关键是看重点突不突出,尤其是要控制前面对教材、学情、教法学法等内容的分析时间,把重点放在“说过程”上。
二、主要特点及评析
11名参加展示交流的教师表现都十分出色。他们能结合当前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猜想、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次比赛的亮点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以“赛”为“法”,促进教研新常态
全市17个区及市直属学校均十分重视本次立体说课评比及展示活动,经认真筛选,派出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指导老师指导选手比赛,主动地投入时间与精力,细心领会评比要求,大胆进行“微创新”,真正做到在“磨课”中锻炼,在“说课”中提高。
评比及展示活动中,全体教师均能够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既有传统教学媒介,如当场板书、钟面等自制教具学具,也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如PPT、微视频课件、教育云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本质创设了真实和生动的情境。
(二)以“境”为“线”,改变教学新形态
本次展评活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了大量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表达情感,展示自我,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在说课的过程中,执教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学生熟悉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巧妙提取教学资源,让人耳目一新。
武昌区新河街小学刘江华老师在《认识时间》的开课环节,精心创设蜗牛情境(如下图1),让孩子们数一数小蜗牛爬了多少小格,小青蛙跳一次跳一大格,算一算小青蛙分别跳过多少小格。再请学生想想,我们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12个大格对应60个小格的现象。这样由直到曲,将数、形、口诀紧密结合,既唤起学生对钟面的认知、感知,也为学习几大格对应多少分钟做好铺垫。
又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吕韵老师在进行《连加连减》说课中,通过创设喜羊羊帮羊村长摘苹果的情节开始新课(如上图2),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复习了6道口算,算完后,让孩子们找找里面的秘密,细心的孩子发现上面一题的和就是下面一道算式的第一个加数,在此也埋下伏笔,为后面的连加做准备。
(三)以“学”定“教”,培育课堂生长力
本次立体说课展评活动,在“以学定教”的理念导向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武汉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呈现出较高的推广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1.目标定位上能与时俱进
(1)关注“四基”与“四能”的落实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刘波老师在《找规律解决问题》的说课中说:虽然学生已初步具备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由于年龄特征,在学习中又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课前刘老师进行了前测,在任教的班级中分别分层随机选出几名学生对已学内容和新知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在有条理地分析、表达解决问题思路上存在困难。
根据学情分析,刘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如下:用简单语言表达规律和运用不同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刘老师紧紧抓住“有序推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经历用找规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积累找规律、用规律的活动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洪山区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的陈雯老师在说课中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在《找规律》单元中增加例5“用规律解决问题”?
陈老师认为:《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明确提出了“四基”和“四能”。例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同时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的方法;例2创设数形结合的情境,让学生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例3和例4研究等差数列和数组中的简单规律,学生能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并且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最后回到本节课的例5就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之外,重在让学生运用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增加例5是十分有必要的。
(2)关注“课程核心词”的落实
“运算能力”是新版课标所提出的十大数学课程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江汉区滑坡路小学吕韵老师在《连加连减》的说课中,在教材分析环节,准确地抓住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即“运算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如下图)。
吕老师立足内容板块,她认为: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连加连减》一课隶属于《新课标》课程内容中“四大板块”之一“数与代数”这一部分。针对一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图意列式,理解算式的意义,并顺利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运算。因此本课重点训练十大核心词中的“运算能力”。并从学段的整体编排出发,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她认为:教师在执教一节课前,不能孤立地看这一节课的内容,还要了解本课内容与前后教材的联系。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步计算,是两步计算的起始课。连加连减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本课中连加、连减一并教学,同时为下一课加减混合计算做好准备。它同时还是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关解决问题内容里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样一种系统性、整体地研究教材,突出核心概念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2.内容处理上能紧扣要点
教什么比怎么教有时更重要。为此,数学教师有必要对所要教学的课时内容进行再审读、再推敲、再处理,以期把最为紧要的数学内容、最需直面的数学问题呈现于课堂现场,扎根于学生脑海。可以说,这是以学定教的前提。
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小学陈晓鹃老师在《认识时间》说课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就值得我们解读。陈老师认为:学生始终对接近整时的时刻认读有困难。我们会片面地认为学生是看得不够仔细、态度有问题。其实不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借助时针和分针的运动关系去准确认读。时间是流动的,如果单纯借助静态的钟面来学习,是不能解决以上问题的。所以教学时应针对这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有效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这是本课的核心部分,因而陈老师的教学就从下面这三个层次对内容进行恰当处理。
(1)1分→几分。钟面上的小刻度不便观察,所以陈老师利用课件将图片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并交流钟面的刻度和有关结构。通过观看课件,学生清楚地观察出分针走几格、代表几分钟;再通过多种数小格的方法,明确了刻度数所对应的分钟数。
(2)1时→60分。 学生知道了分针走一圈走了60个小格就是60分钟后,就可以开始体会时和分的关系了。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陈老师充分使用直观手段,利用课件演示、拨钟活动帮助他们理解。陈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发现指针的位置变化,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学生惊喜地发现拨动分针时,时针也在跟着一起走,这一收获将对几时几分的认识产生正迁移,并且这种活动体验是学具钟达不到的。
(3)整时→几时几分。认识几时几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陈老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是先让学生观察分针,再推断出时针的具体位置。陈老师借助4时整、引出“4时5分”,通过课件让学生关注到运动的分针。依据4时5分的学习模式,在认读4时30分、4时45分这两个时刻时,陈老师都有意识地让学生先认分针、后推断时针所在之处,并与学生配合完成板书。
3.教学展开上能紧贴学情
(1)优化学习过程,丰富活动体验
激活经验,尊重起点,自主尝试,因需而导,是每位教师说课中竭力体现的教学路径。
武汉市洪山区南望山小学吕来舟老师在《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问题》说课中,先让学生通过一个在纸杯里放乒乓球的游戏活动,理解“最多”“至少”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必要的铺垫。
再让学生读图审题,合作交流,深度剖析,经历“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一个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从而优化学习过程,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体验。在“解答正确吗?”环节的教学中,吕老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检查,她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关于余数的处理,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通过把计算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用乘法进行检验,向孩子们渗透了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2)优化问题设计,促进深度感悟
汉阳区德才小学叶琳老师在《连加连减》说课中,注重教学过程中问题的优化,以问促学,为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叶老师在教学“连加”时,采取动态方式整体呈现信息(如下图),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式,然后通过连续4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连加的数学模型。
①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
②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③怎样列式?
④这个算式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一样吗?
又如武汉市育才可立小学徐映老师在连加教学中,通过下列精心设问,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连加的算法。
(猜想) 首先通过“你认为5+2+1等于几?”引发学生猜想。
(探究) “为什么等于8?”学生开始自主探究……
(推理)“你为什么这样算呢?”学生先展开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结合情境图说出了算理。
(验证)“你的猜想正确吗?”教学时徐老师问:“你是怎么验证的呢?”(视频展示)……
又如武汉市育才开发区分校肖娉婷老师在《找规律解决问题》说课时讲到: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知道了什么”环节,我们一般会这样提问:全班读题→你找到哪些信息→求什么,但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题、审题,肖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a.小红遇到了什么麻烦?(全班读题)
b.结合图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手链呢?(你找到哪些信息?)
c.我能不能随便拿两颗珠子就放上去呢?(求什么?)
通过对比,发现这样精心设问,变生硬发问为生动交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易于学生理解题意,激发学生思考。
4.模式策略上体现新特色
本次立体说课评比展示活动不但体现了各区在高效课堂建设工程中的成就,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域数学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上的独特风采。如硚口区井冈山小学晏晓敏老师就给我们呈现了所在学校“三段五环”信息课堂模式(如下图)。
他们践行“生本”理念,以学定教,实施“依生而动的演示法,随生而动的体验法,为生而动的探究法”的“三动”策略,就体现出了富有特色的“硚口范”,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同。
(四)以“评”为“导”,激活课堂发展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发展力。
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张旸老师在《认识时间》的说课中,注重课堂的多元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做文章。对此,张老师做到了以下三点:
①诊断性评价适时合情;
②过程性评价及时跟进;
③增值性评价相伴而行。
多元、恰当的评价,为张老师的课堂呈现增色不少!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作为武汉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组织的首次小学数学“立体说课”评比及展示活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留给我们一些遗憾。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制定订有待规范。体现在少数说课教学目标的制订比较空泛,有的仍停留在原课标的“三个维度”上,将“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混为一谈,有的描述目标达成水平的词语不准确,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教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清所致。
2.说课节奏有待把控。个别教师对“说课”与“上课”的界限弄不清,面面俱到,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显得比较零散、缺乏提炼、缺乏理论高度,导致说课重点不突出,特点不明显,超时严重。
3.微视频的恰当使用有待斟酌。少数插入的视频片断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甚至只是为了用音像代替教师说课的语言,缺乏现场感,不能引起听者的深入思考。总之,视频应该凸显课堂教学中最具价值的新颖亮点或失败之处,能引发教者和听者对某一问题的思索,探讨相应的对策。
4.知识的科学性有待保证。数学教学必须确保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这是每位数学教师都不能含糊的。本次评比展示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够严谨的问题:①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中,提供的数学“原型”不科学,可能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模糊。②某些结论经不起推敲,可能会对学生知识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③个别教师的语言表达欠准确,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产生歧义,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林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