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芳平+吴树超
综观课程整合之路,整体诟病多,而盛赞少,主要是因为成功的课程整合要兼备以下条件:科学的理念引导,先进的技术支撑,硬性的政策保障,优渥的资源支援和庞大的团队执行。万事俱备,缺一不可。因此,各地区、各教研部门、各学校由于情况不同,课程整合也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局面,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种:地方优势和课程整合的调试,学校理念和课程整合的调试,教师特点和课程整合的调试,学生个性和课程整合的创生以及家庭文化与课程整合的创生。下面对五种情况进行阐述。
一、课程整合的建构
1.地方优势和课程整合的调试
新课程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国家课程一统江湖的局面,使得各地区各学校放手对课程进行整合变成可能。以浙江省的综合课程——科学为例。
浙江将物理、化学和生物整合为科学课程,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浙江作为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共享着江苏和上海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理念;同时依靠浙江强大的经济后盾,引进和吸引了一大批教育精英,为整合提供了人力;而江浙深厚宝贵的文化积淀,为当下的课程整合提供了依据,同时其大刀阔斧的高考改革,也为改革提供了声援。
2.学校理念和课程整合的调试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为教学活动输送养分,是教学存在和运行的元气。而一所学校的理念总是无形或者有形地渗透在课堂中,也相应地渗透在课程整合的活动中。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智慧校园”是对教育信息化的有力回应。新建立的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把打造“智慧校园”当作学校发展的方向,将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打造开放课堂,引进当前先进的可视空间,教室前后安装摄像头,可360度全景式拍摄,让全班孩子都置身于镜头下,家长只要在手机上登入翼校通,点击可视课堂,就可同步观看孩子的课堂表现,轻轻松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开放课堂改变了以往家长间接了解孩子信息的途径,变被动为主动,渗透着学校倡导的科技改变课堂的理念。
3.教师特点和课程整合的调试
课程整合的主力军是教师,因此,课程整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教师的烙印,有一技之长或者多技之长的教师更加适合参与课程整合。可以这么说,课程整合最充分地发挥了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才华。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学校的课程整合完全是为一些教师量身定做的。
4.学生个性和课程整合的创生
佐藤正夫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他们的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以环境为媒介的他们自身的创造。学生主动积极地选择对于他们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习的对象,并且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创造性活动,乃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儿童的自发的、积极的、有目的创造性活动,便没有教育,也没有发展。”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决不能小觑孩子的创造性,孩子既是课程整合的参与者,更是课程整合的推行者。一些学校课程整合能够蓬勃发展,就是受到特长生和优秀团队的影响。譬如一些学校的戏剧社、花样轮滑社、舞龙社、剪纸等,就是因为学生中有很多牛人,带动了该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群落式课程”,将整个课程群分人文、科学技术、公民道德、艺术、健康5个子群落。学校共开设了和教学相关的59门基础课程,和学生兴趣相关的48门广域课程以及和社会实践相关的11门项目课程。“一生一课表”是该校课程整合最大的特色。
5.家庭文化与课程整合的创生
现在的教育中,家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课程整合中也免不了家庭的一席之地。“假日小队”是一种非常机动灵活的校外活动形式。家长根据自身的社会资源,可以开展各种丰富的小队活动,譬如走访电视台,走访生产车间,走访地方法院,这些活动都是由家长策划,家长牵头。各小队既可以参与学校设计的活动,也可以自行确定主题,整个操作过程脱离了学校的束缚,发挥了家长和孩子的能动性,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整合。
二、课程整合的反思
课程整合可大可小,小到船小好掉头,大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正是因为这种“自主过头”的整合,使得课程整合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1.现有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合开发设计的力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设计是课程整合的关键。目前课程整合设计的主体是各个学校的教研组、教师,根据校领导、学校资源、办学理念等,在完成已有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因地因时开发设计。教师工作繁重,又受到自身专业知识、办学条件、实施力量等的限制,难免存在设计上的漏洞。
(2)课程整合以涉及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为主,涉及文化课程、国家课程少。
除个别学校将语文的一些知识点融入到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外,大部分整合的课程以德、美、体、音类为主,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大。
(3)课程整合的教学力量不足,评估体系松散。
现阶段的课程整合以活动的方式为主,而教学大多由班主任或某些教师兼任,专职活动的教师缺乏,对活动情况、活动中的问题及整个课程的评估把握得不够专业。
(4)社会力量对课程整合的认知和参与不足。
教育面向社会,课程整合在走出课堂方面已经有些探索,但家长、社会对这些课程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有些还停留在传统思想,认为学生只要读好书就行了,对这些课程的支持有限。
(5)科技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可以更多。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可以改变课程。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等可以拉近学生与各门类知识、社会各界的距离,为远程、即时、快捷高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可能。从课程整合的设计、内容选择、教学记录到评估,科技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1)现有的课程整合模式会长期存在。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以教研组、学校教师为设计主体,以德、美、体、音等课程为主要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整合模式,相对稳定而且灵活,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
(2)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育服务机构可能涌现。
专业的课程整合开发设计、培训、辅助教学等团队或服务机构可能会出现,服务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整合市场可能会慢慢培育和发展,课程整合会更加专业、系统、高效。
(3)科技的融入会不断深入。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用于课程整合的科技手段,比如设计软件、评估软件、跟踪记录等,用于教学的各种APP开发、使用和评估,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整合方式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4)课程整合的社会参与度不断增加。
走出教室,知识更加丰富多彩。课程整合既立足知识点、育德立人,又打开了一个面向社会的窗口。杭州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开放的西湖容纳八方,也培育着师生开放的心态。随着走出去、迎进来,家长的理解、社会的支持也会增多,使课程整合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成为可能。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加减题,而是一道综合方程式,这道题怎么解,解法不一,因地区因学校而异,但是,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惠顾师生,优化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