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蕾+++严辉
基于体教结合、教育托管机制下,上海市七宝中学(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上海市莘庄中学(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联合托管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奥运冠军刘翔母校)。托管团队与体育部门和市二体校以共同育人为目标导向,集思广益进行顶层设计:按照“文化育人、追求多赢”的思路,采取“模糊分工、默契协作”的策略,达成“和谐合作、合力创新”的目标,着重培养“造血”功能,兼顾“输血”功能。我们依托市二体校自有资源,集中托管学校优势资源,发掘社会有效资源,引进校外优秀资源,合成“多国部队”协同工作,通过整合四方面资源形成综合实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智慧,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职员工和学生心里,从涵育学生素养、完善课程结构、建设文化特色三个维度提升市二体校的办学水平。
一、涵育体校生人文素养,增强精神成长内力
提高人文素养,是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强烈诉求,促使现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延伸和提升。因此,体育学校也必须着力改变理想信念淡化、知识面狭窄、文化感悟力弱化、人际关系冷漠、人格修养不被重视、精神境界不高等现状。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教育既重视品性的涵养又重视身体的训练,可以理解为课程设置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文武并重、内外兼修,渗透着德育和智育、体育和美育思想。体校人文类拓展型课程的开发,正是契合了“六艺”的教育主张,着力提升体校培养目标的层次,完善体校课程设置结构,涵育体校生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参与竞赛和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人文素养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培养人文素养也应归于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因为课程是体校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资源,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触动且塑造着体校生的精神世界。我们一直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关注体校生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分析与价值判断,让他们真切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价值,体会到自我理智的力量、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与自由,使其身心获得和谐发展,让每一个体校生的个性得以生长和表现,精神世界得以充实和丰富。市二体校人文类拓展型课程是在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校生的长远发展和体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我们贯彻“让课程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针对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线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在发展体育教育的同时,努力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着眼于对基础学科的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通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之星评选、艺术节等赛事,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开发体校生各种不同的特殊潜能,关注差异性,强化个性自主发展,突出培养人文素养,践行市二体校“谦谦学子,体育精英”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体校课程结构,开掘课程育人潜力
因受竞技体育人才“二元培养目标”的影响,过去在课程设置上单纯追求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致使体校生呈现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的状况。当下体育学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基础性和综合性,强调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体校生。
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灵魂,而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又是核心育人价值落实的载体与途径。人文类拓展型课程作为激发体校生的隐形潜能向显性能力转化的平台,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认识、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更应该是情感人格的熏陶、美好生活的创造。它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提供一种生活的职业训练,侧重提高体校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提高参加体育竞赛、升学深造和就业创业的竞争软实力,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充足后劲和备足空间。如果说“求真”是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那么“境界”就是人文类拓展型课程的关键词。校本拓展课程开发的核心是校本化,只有校本化的才能凸显个性化。市二体校自2011年开始在初、高中6个年级,陆续开发出三个模块16门自主选择拓展课程,如学科模块的体育英语、学生领导力开发、孙子兵法与体育竞技等;技能模块的软笔硬笔书法、演讲与口才实训、推拿按摩等;艺体模块的音乐欣赏、舞蹈、吉他、铜管乐器、国画、漫画、飞镖、太极拳、围棋、桥牌等。开发出三个模块5门专题教育拓展课程:如文化模块的体育人文讲坛等;健康模块的运动生理、运动员心理保健等;法制模块的安全教育、体育法规与法制教育等。开发出二个模块4门社会实践拓展课程:如学生活动模块的读书节、艺术节等;社会考察模块的走进社会看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等。
人文类拓展型课程以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为基本特征,是在学科课程共性要求的基础上,为满足体校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而分领域设置的功能性课程,是对基础性课程必要的拓延与提高,与学科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又不被学科课程所约束,为体校生在学科学习领域中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更能为一些学有余力又有专长的体校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人文类拓展型课程是一个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科构成的有机整体。各学科之间、各学科与课程体系之间、人文类拓展型课程体系与基础课程体系之间必须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科学的整体课程结构系统。人文类拓展型课程作为获取一定人文精神与价值诉求的内容载体,既有利于完善人格,更能够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在帮助体校生重拾人文精神和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三、打造体校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育人功力
作为一种亚文化,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沃勒(W. Waller),他早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e Teaching)一书中就曾使用“学校文化”一词,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我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学校文化重建的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学校文化对于体校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功能和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体校生的思想观念、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诸多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管理者也正在不懈地追求着学校文化特色的传承、升华或重建,以期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铸造学校精神品格。
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校本课程建设是我们重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加强校本课程文化建设的措施研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树生等认为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彭刚把“为了每一个体校生发展”作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他认为应该建立以“体校生发展为本”、建设“合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文化,形成具有弹性、动态和开放等文化品格的课程与教学;马延伟等认为学校文化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系统的课程改革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因此他们提出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去设计学校文化建设策略。
人文类拓展型课程建设属于学校课程建设范畴,是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是构建学校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支撑,因此人文类拓展型课程的实践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构建过程。深度开发人文类拓展型课程,既有利于体校生建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重的智能结构,也有利于课程成为一种生长性的课程文化,努力使人文类拓展型课程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都着力于培养和提升体校生的综合素养,使“体教并举,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类拓展型课程之间形成互为因果的逻辑体系。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学校主观选择和客观文化生态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是课程建设的高层次的境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校本课程建设的脉络。我们根据市二体校实际,提炼出校训“超越”、校风“和谐合作”、教风“精研善导,耐心乐教”、学风“勤学好问,苦练求进”等精神文化要素,洋溢着浓郁的体育人文精神。富有个性的学校物质文化,作为是精神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学校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外在显现,以其无形的影响和渗透力量,润物细无声地沁入师生心理,一方面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隐性教育功效。
上海市《关于落实中小学拓展型课程育人价值的指导意见》指出:“无论限定拓展课程部分还是自主拓展课程部分的核心育人价值,体现的都是超越任何一个具体主题或科目之上的宏观育人要求。学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必须通过科目设计,将其融合进具体科目的目标之中,通过具体科目的学习活动,显性或隐性地予以落实。”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人文类拓展型课程,以培育体校生的主体意识、完善体校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体校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立足于体校生的精神世界,植根于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基础之上的意义建构与价值生成,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体校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体校生的潜能,促进体校生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为期两轮四年的托管工作即将“杀青”,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被托管学校,无论是学生和教师还是家长和体育界业内,在今天的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都会惊讶而欣喜地看到这种现实:一个行政管理分工合作、资源配置优势互补、体育教育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一个突破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的界线,跨越体育中职学校与普教高中名校两种类型的差异,可资借鉴的异质学校托管的创新模式雏型已具。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