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雨
安娜·嘉瓦尔达, 1970年生于巴黎,1994年任职于法国教育部,是一位法语教师和获奖小说家。1999年,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登上法国畅销排行榜,并获得多项大奖。这部短篇小说集既得到了好评,也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它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仅在法国就销售了75万册。
安娜·嘉瓦尔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曾爱过》于2002年出版,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畅销书。随后,她又推出了第二部长篇小说《35公斤的希望》。她说,这部小说是献给她的学生们的,尽管在学习上他们看上去有点儿笨,但在其他方面他们都是很出色的人。2007年,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在一起就好》在法国销售了300万册,这三部小说均被搬上了大银幕。除了写小说外,安娜·嘉瓦尔达还是著名时装杂志《她》的撰稿人。
希望不是物质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我们都是希望,无论多少公斤,都一样美好。
——青番茄网上图书馆青少馆馆长袁晓峰
阅读这部作品,你会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不断的挫折打击和少得可怜的一点儿温暖鼓励,一同经历挑战自我、最终振作的情感之路。这些经历无疑将启迪你更好地思考自己与周围人物、周围环境的关系,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人生之路。
——特级教师周益民
安娜·嘉瓦尔达用充满张力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少年艰辛的成长历程,一幕幕场景宛如电影镜头般展现在读者眼前,堪称成长励志文学的经典之作。
——法国不朽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信心教育与挫折教育一样,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定型、心智健康成长的砝码。
——图书编辑珊莹
用了两天时间,我读完了《35公斤的希望》这本书,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久久的回味着小说的内容,深有感触。 在最初看到这个书名时,我感觉很奇特,希望为什么是35公斤的呢?看完全书后,我对这个书名有了新的理解,希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我们都有希望,无论多少公斤,都一样美好。
——当当网读者
3岁之前,格雷古瓦是幸福的,那时候的他总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独自嘟囔着,没完没了地讲话。在他3岁零5个月的时候,他不得不去上学。他只在学校呆了一个上午,就拒绝再回学校去,因此,他第一次被妈妈打了一巴掌。
现在,格雷古瓦13岁了,上初一。他很想学习,但是他做不到。学校里所有的一切对于格雷古瓦来说,永远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父母带格雷古瓦去看了许多医生,眼科、耳科、脑科的,浪费这些时间得出的结论是:格雷古瓦有个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其实,格雷古瓦什么毛病都没有,他只是对这一切不感兴趣。
自从上学以来,格雷古瓦只有一年是幸福的,那是上幼儿园大班那一年,他遇见了一位名叫玛丽的老师,玛丽老师给了格雷古瓦上一年级的动力。时间一年年过去,学校会改变,可是学校的气味总是无法改变。那种混杂了粉笔和破球鞋的味道,总是让格雷古瓦喘不过气来,他常常感觉肚子疼。
格雷古瓦的父母不懂得爱别人,也不懂得相爱,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吵架,每次都是从格雷古瓦开始,拿他的成绩差当作吵架的借口。
格雷古瓦讨厌体育,贝鲁夫人和她的体育课让格雷古瓦遭到了这辈子最疯狂的嘲笑。格雷古瓦成为体育课上的小丑,贝鲁夫人总是罚他,他的评语本上写满了字,最终一页不剩。后来,就因为这个,他被校方勒令退学。
格雷古瓦去爷爷老莱昂那里寻求安慰,一向慈爱的爷爷没有安慰他,而是告诉格雷古瓦,他不喜欢因为不守纪律而被退学的懒虫,也不喜欢只知道唉声叹气的懦夫。格雷古瓦来到储藏室,想着怎样才能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他很想创造一切,可他很迷惘,他什么都没有。
时间已经是6月底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格雷古瓦9月份入学。父母急得抓狂,互相责骂。而格雷古瓦也一天比一天畏缩,有时候他觉得也许有一天他真的会完全消失。
最终,格雷古瓦的父母还是帮他在离家不远的让·穆兰初中报了名。起初,格雷古瓦的父母并不想让他去那所学校,因为那所学校的名声实在太差,可那是唯一愿意接收格雷古瓦的学校,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7月飞一般地过去。格雷古瓦学会了贴墙纸,学会了涂抹贴墙纸的胶水,还帮爷爷解开纷乱的电线团,试验通电效果。他还自己做三明治,给门刷清漆,换保险丝,听了一个月的搞笑节目《大脑袋》。对于格雷古瓦来说,这真是幸福的一个月。
有一件事让格雷古瓦很烦,那就是老莱昂的健康。他咳嗽的次数越来越多,咳嗽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说一句“是”或“不是”就得坐着歇上好半天。奶奶要格雷古瓦发誓去劝爷爷不要抽烟,可是他做不到。
8月漫长而无聊,像往年一样,格雷古瓦需要填满一页又一页的暑假作业。下午,他会和爸爸或者妈妈去海滩,但从来不会和他们两个一起出现,他的父母之间确实有些不对劲,常常会有一些言外之意让他们都陷入可怕的沉默之中,他们永远是心情不好的一家人。格雷古瓦希望饭桌上会有一些笑声和玩笑话,就像广告片里那样,但他不敢抱任何幻想。
格雷古瓦开始上让·穆兰初中,他不再是班上年纪最大的,也不是最差的学生。学校不再那么让他头疼,因为他不再感觉自己是去上学,而是觉得自己是去某种动物托管所,那只是个把两千名青少年从早到晚关在一起的地方。他开始默不作声地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有时候,一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也会令他震惊。格雷古瓦尽可能少活动,掰着手指头混日子。
到了10月中旬,格雷古瓦的父母决定送他去上寄宿学校。格雷古瓦去找爷爷老莱昂,老莱昂告诉他,他父母老是吵架并不是他的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根源在他们自己身上,即使格雷古瓦是班里的第一名,他们还是会吵,只是不得不找别的借口了。
格雷古瓦告诉父母,他想去格朗尚中学,但他在假期前给学校打过电话,学校只看学生档案录取学生,而格雷古瓦的档案一文不值,所以,他不可能被那所学校接收。在爷爷的鼓励下,格雷古瓦给格朗尚中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并随信寄上他7岁时造的一个剥香蕉皮的机器图纸。
格雷古瓦被格朗尚中学录取了,他不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但是老师们都很喜欢他。经历了一节神奇的体育课后,格雷古瓦战胜了懦弱与胆怯,彻底变了样。新的环境,爷爷的出现,一切对于格雷古瓦而言,都将是个美好的开始。
格雷古瓦,一个比较瘦弱的男孩,小名叫“多多”。 格雷古瓦厌恶上学,非常厌恶,到了6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被留级两次了。然而他却有一双巧手。他不但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设计成图纸,还能利用废旧材料做出很多实用的东西。比如自动剥香焦皮的工具,适合熨烫衣服的座椅,他还会修理割草机,整理花圃等。他其实不笨,只是不喜欢上学。他是一个留级留到没有学校愿意要的孩子;一个闻到学校的气味肚子就疼痛难忍的孩子;一个永远是班里倒数第一而被人嘲笑的孩子。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即使被勒令退学,他也依然坚持自己的爱好,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他克服了学习方面的种种困难,最终战胜了自我。
玛丽老师,格雷古瓦的幼儿园老师,格雷古瓦很喜欢她,她总是带领学生动手做一些新鲜的小玩意儿,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她快乐的工作,并把这种快乐带给每一个学生。她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她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成功的一天就是我们创造了某些东西的一天。
老莱昂,格雷古瓦的爷爷,喜欢动手修修补补,在学生时代成绩很棒,什么都是第一,退休前造出过许多巨大无比的东西,比如桥梁、隧道等。他是唯一会倾听格雷古瓦心声的人,一直在各个方面支持格雷古瓦。在他的鼓励下,格雷古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校,也找到了自信和尊严。
本书描述了少年格雷古瓦成长路途的艰难、坎坷、挣扎与辛酸,这个不爱上学的少年能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勇敢地寄出了一封申请信,最终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格雷古瓦的经历能够启迪读者更好地思考自己与周围人物、周围环境的关系,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人生之路。本书告诉我们,希望不是物质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很多时候,希望就在自己手上,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幸福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希望,无论多少公斤,都一样美好。
1.活得不幸比活得幸福要简单得多!
2.我不喜欢那些顺应噩运的人,我不喜欢那些只知道唉声叹气的懦夫!幸福起来,该死的!努力做你该做的事!让你自己幸福起来!
3.能离开一段时间,呼吸点儿新鲜空气,能看到些别的东西,应该是件好事。
4.应该就是这样。我的保险丝断了,我身上的一部分熄火了,一切对我而言都变得无所谓。
5.我也知道,生活中,钱并不能买到所有的东西。
6.我不是很高,不是很胖,不是很壮,我有35公斤的希望。
1.《35公斤的希望》,最初看到这个书名,你有什么想法?看完全书,你对这个书名有新的理解吗?
2.学校让多多感到痛苦、排斥,这是为什么?
3.表面看来,这本书似乎专治厌学症,那你觉得对于一个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是否有新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