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志永
[摘 要] 审计风险一般由客观非人为因素和主观人为因素两方面构成。客观原因包括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内审机构独立性弱、内审对象的复杂性和内容的隐蔽性;主观原因是内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个人业务素质偏低以及内审程序不合理、方法模式不规范等。其防范措施是:加强内审部门法律法规建设;有效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提高内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综合性人才;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 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B
当前,我国经济仍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导向,但是企业发展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行业竞争要求企业做到不断深化改制,积极推进资产重组,有效创新企业经营方式等方面,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其中,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风险管理,它既是企业决策者建立现代化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稳步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一项长期的艰难的任务。因此,既决定企业存亡又是风险管理体系重中之重的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得到高度重视。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各单位设置的内部审计系统是审计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同样具有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并不是人们潜意识中所认为的完全因为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事实上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审计风险一般由客观非人为因素和主观人为因素两方面构成。及时准确的分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有益于企业管理人员切入其中的了解内部审计机构、认识内部审计风险;做到恰到好处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合理的掌控企业的运营。
(一)客观原因
1.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家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虽已形成但并不完美,总的来说,级别偏低,可操作性较弱,甚至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这使大多数内审人员在进行复杂的审计工作时,不得不依据有限的工作经验和教条的书本知识进行粗略地审查判断,从而导致矫枉过正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反而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次之,国家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条文已远远落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则推动了经济本身的多元化、多维度发展;二则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调整、优化,种种变化无不显示与内部审计相配套的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结果,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查出的不少问题由于无法可依就不了了之或者对审计结论进行胡编乱造,降低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增加了无法回避的审计风险。
2.内审机构独立性弱,内控制度不健全。所谓内部审计机构,是服务于企业运作的内设机构,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的利益。审计人员受聘于企业机关,自身利益与被审单位切身相关,因此,内审机构和其内审人员由于种种关联,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一叶障目、虚与委蛇、患得患失、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服从于领导的意志淫威,不顾公平正义,评估判断失真,得出虚假违心的审计结论,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没有保证,内审风险得不到控制,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并且,大多数企业把内审机构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赋予其一定的特权,使得内审机构渐渐发展成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为主。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设置了健全的内控制度,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执行不力,管理者浑浑噩噩、虚晃度日,员工上行下效;还有的企业内部形成小团体,各自为政、自成一家、配合不力、职责不清,导致工作办事存在互相推诿、敷衍、塞责甚至违纪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办事效率。
3.内审对象的复杂性,内审内容的隐蔽性。一方面,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日新月异;经营策略千变万化、不断创新;经营业务与日俱进,与之相应的,内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内审内容更加隐蔽多变;内审人员肩负的审计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些都预示着有效的化解内审风险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虽然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还不够大,被审单位的信息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来越杂,就不可避免地掺杂虚假的失真的审计资料,从而不利于内审人员取证,严重影响内审人员对事实真相的准确判断,形成难以预料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原因
1.内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个人业务素质偏低。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到今天是一项包罗万象的专业活动,不仅要求内审人员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准(包括会计、审计、定量分析、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电子数据知识、宏微观经济管理知识、相关政策法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审查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经验,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审定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万无一失。然而,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对自身专业水平认识不足,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定位过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能,紧急情况下取证不及时、识别风险的能力较差,理论准备充分但动手能力差强人意等等。
2.内审程序不合理、方法模式不规范。传统的详细审计方法由于成本高、耗时大、费时费力、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已逐渐被信息技术辅助的抽样审计所代替,但抽样审计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它同样存在风险。因为,抽样审计是以“个别”推断“整体”的现代审计方法,这种不成熟的概率理论必然导致审计结果和实际情况存在微小的差距,更严重的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且,审计工作的实施要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必要阶段,每阶段各环节错综复杂、环环相扣,如果企业内审部门没有决策力、执行力和威慑力,杂乱无章的规定内审程序、放任内审人员肆意妄为的工作态度,那么不排除审计人员会在审计过程中受主观经验所限制、抽样判断时遗漏重要事项、人为简化审计程序,让审计工作形成新的风险。endprint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内审部门法律法规建设
及时制定有效的法律条例,将内审制度以文字的形式规定下来,进一步明确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二)有效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如果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发展进行客观的有依有据的评估,从短期上讲会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益,从长期上讲,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企业要在根本上进行组织形式方面的改革,确保内审机构实现其职能、内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一是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内审机构,对其工作进行监督。二是内审机构要解决“一仆二主”的角色定位矛盾,应独立行使监督职能,而不能是国家审计机关设在企业“内线”和“坐探”。
(三)提高内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综合性人才
内部审计是一项兼容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高层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精神层次上具备过硬的政治觉悟、在工作作风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专业水平上拥有相应的广博的知识。因此,纯洁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已刻不容缓,这也是最简单有效的防范风险措施。第一,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当前刻板的用人机制,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在开始环节就要优胜劣汰,择优而选,拔高整体内审队伍水准;第二,企业要注意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求真务实、诚实守信、公正廉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荣,以不切实际、背信弃义、自私自利、损人害己、固步自封为耻。第三,建立内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鼓励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储备、自觉学习他人优秀的经验。
(四)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自身对风险的意识和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都可能导致内审风险的产生。因此,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刻认识到在审计工作中会遇到的风险水平,做到准确合理的评估判断,并把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风险的可接受范围。其次,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最后,要逐步提高审计风险的评价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审部门不但要建立独立自律的运行机制维护企业的利益,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建立特有的质量控制制度为审计人员提供专业标准。
综上所述,在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但是通过人为的努力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因而,对此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有益于企业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增强识别控制风险的能力,改进组织营运方式、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何占东.浅析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孙晓红.论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坤.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07
[4]王爽.内部审计风险实践心得[J].中国内部审计,2005(7)
[5]向乐乐,敖得莎.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J].财会通讯,2006(1)
[6]王新燕.新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3)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