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艳青
【现象聚焦】
现象一: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一课后,练习中有一道算式“130+49”,全班除了一位学生直接口算出结果,其余的都不约而同地这样算:130+49=130+50-1=179。
现象二:学生面对“129×28÷(129×7)”这类题,如果题目明确要求简算,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地进行。类似的习题在解决问题或其他题型中出现,却是另一番景象。例如,六年级期末卷中有一道:“在一个底半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柱形杯中注满水,倒入一个底半径是5厘米的圆锥容器中,水面高多少?”这仅是一道考查学生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掌握情况的普通题,学生列式基本正确:(3.14×4■×5)÷(3.14×5■×■),但计算错误率极高,原因是大部分学生都选用常规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来计算,使用简便方法的极少。
【分析与思考】
产生现象一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把凑整作为简算思考的唯一维度,只要形似就用刚学过的方法机械套用,不考虑实际情况是否需要简算,这就与学习简算的初衷背道而驰了。现象二,学生之所以不能灵活地运用,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只有面对明确要求,才进行简算,他们仅仅是为了执行一种“指令”,而不是出于一种计算策略选择上的需求。
上述现象表明,学生并没有理解简算的目的与价值(使数的运算最优化,使计算科学合理)。简算没有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材、练习、试卷等通常把简算作为专项练习,剥夺了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决定算法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教学中只片面地注重运算律的机械套用与运算技巧的单纯演练,忽视对学生简算意识的渗透。如何让简算成为一种意识呢?
1. 正确应用是基础。
学生简算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生态孕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正确应用定律、性质、规律进行简算是基础。所以在初学运算律时要经过一定量的多样化强化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正确地应用简便算法。
练习中除了传统的“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型,还可以设计抢答题,例如,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或积,哪两片树叶上的数和是100等,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还可以是填空题,例如,在下面的式子中填上一个数,使算式能简便计算:24×19+76×(?摇?摇?摇)等,加深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简便计算的内涵是:“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学生在初学简算时,往往顾此失彼,出现许多错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改错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加深对简算内涵的理解。例如,①48+75-25=48+(75+25)=148,98+27-2=(98+2)-27=73;②78+129-78+129=(78+129)-(78+129)=0;③125×32×25=125×(8×4)×25=125×8+4×25=1100。①中的错误主要是只关注了数字特点,忽略了定律与性质的适用性。②与③是学生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基于此,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让学生直面错误,以错引正,正本清源。在独立辨析、集体交流、详细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否定、提升,提高感知数字、选用定律的准确度与灵活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为简算意识的形成打好基础。
2. 自主体验是关键。
要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必需细心观察数字特点,用心调用已学的定律、性质与规律,恰恰这些是小学生不愿意做的,他们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必要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充分地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例如下列三组习题。
A. 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
组1:723-164-36 组2:945-45-82
723-(164+36) 945-( 45+82)
B. 下列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200÷25?摇 ?摇?摇125×88
C. 男、女生计算比赛。
男生:25×24?摇?摇?摇?摇?摇 ?摇?摇 45×12?摇?摇?摇?摇?摇 ?摇 36×15
女生:25×4×6?摇?摇?摇 45×2×6?摇?摇 9×(4×15)
题A主要是创设简算与不简算的对比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简便计算的时机。经常进行类似的练习,学生对简算的实质——使数的运算最优化,使计算科学、合理,有了较深的体会。题B主要是一题多解的对比。在学生独立计算后,展开充分的交流,在多种解法的沟通比较中,学生感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知晓简便方法也有优劣。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灵活的思维习惯,为培养简算意识服务。题C是比赛的情境,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比赛,学生亲身体验方法的优劣,从而深刻体会到要计算得又快又对,需要研究数据特点,灵活应用定律、性质,使简算成为解决问题的自身需要。
3. 辩证思考是重点。
习题在括号里注明“能简算的要简算”,这就对学生产生计算方法上的束缚,不利于简算意识的形成。为此,在学生经历了“正确应用简算”的强化阶段和“自主体验简算的意义与价值”的强化阶段后,习题就不必再注明“能简算的要简算”。评议时,教师表扬自觉简算的学生,并再次通过比较,让他们感受到简算应该根据题目特点和解题的需要进行,不能仅当题目要求时才去思考如何简便计算,增强应用简算方法的自觉性。
另外,学生的简算意识,更多地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的理解。在解非纯计算题时,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强化优化思想,更为有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经常结合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要求。带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没有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其中的数字已经具备了适合用运算律进行简算的特征,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相关定律,变换思考方式,给予创造性的解释。教学中,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应及时组织交流、比较、反思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简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与作用。
上述方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头脑中留下烙印——简算并不仅是为了执行一种指令,而是出于一种解题策略选择上的需求。长此以往,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辩证地思考,自主地分析、选择算法,提高计算的合理性与灵活性,从而使简算成为自觉的行为。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二小学?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