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5-06-16 04:31:45高忠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媒介思想文化

高忠丽

一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当我们谈论文化时,首先要考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问题是文化绕不过去的存在。

意识形态多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和基本的领域,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体系。“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的意识形态其指导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功能,服务保证功能和教导育人功能。”“意识形态对文化的指导作用和功能具有强制性,其目的是理顺并规范个人意识的行为遵从意识形态的范式,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控制形式和操纵结果,一般是线性地进行。”[1]简言之,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指导核心,无论是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发展,还是外来文化选择吸收,都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国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但同时,文化也是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文化都体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诉求。文化的良性发展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完善。我国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和指导,文化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和走向堕落。

二 媒介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 媒介文化的内涵

随着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科技革命浪潮,高新科技催生出了不同的新的媒介形式,我们大致可以把媒介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可归为传统的印刷媒介,如报纸,书籍和杂志等,另一种就是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随着传播媒介发展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多种文化形态并存。我国的文化主要经历了“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萌芽、发展和繁荣,上世纪90年代,媒介文化也渐渐进入人们视线,并迅速发展起来。关于媒介文化的概念道格拉斯的阐述较为典型,“‘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既可以表示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能表明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模式(即媒介技术和产业)。”[2]媒价文化较以往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等淡化了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用语,更加注重传播媒介与文化的关系。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媒介文化” [3]。凯尔纳认为媒介文化就是一种图像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和高科技文化。如此看来大多数学者们都对媒介文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同,不可否认的是,媒介文化作为一种不断生成的文化,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 媒介文化的特征

首先是它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在当下社会,媒介文化迅猛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大众文化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种文化形式早已超越国界在全球泛围内交流与合作,相互的渗透和影响,不同文化主导的思想潮流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和融合。因其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的参与性,媒介文化比以往的任何文化形式更具有包容性和抹平性。其次,媒介文化具有自由、平等、即时交互性。媒介文化由于其特有的传播媒介,网络、电子商务,移动设备等给当今的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自由交流的虚拟生活环境和体验,“在网络组织里,信息本身就使得一切事物都趋于平衡……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等,因为最重要的是信息,它使一切变得平衡。”[4]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可片面地理解为在网络社会中不存在权威,“网络权威是凭借着能力和魅力树立起来的,而不用以社会等级或官位、职称作基础。”[5]最后,媒介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复杂性。由于媒介文化参与的平台不受年龄、职业等的诸多限制,全民参与的浪潮前所未有,网络空间的参与者主要是青壮年为主,因此大大激发了媒介文化创新的生命力,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思想或思潮。媒介文化的生成方式也是非性的,它在使用主体的接受,理解,反馈不断循环往复中繁荣。同时媒介文化还受到运营的商业性、视听率,网络安全性的影响,媒介文化不可避免的兼有主流文化的烙印和商业文化的气息以及大众文化的呼声,媒介文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变化。

三 媒介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1 新媒介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迷失和错位

全球数字化的大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而不能置身于事外,数字化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在虚拟化的生活中,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加流畅,社会地位、个人素养、职业类别、年龄、性别等都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网络生活中每一个不同的节点,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节点无限连接,这与现实社会中的层层组织和控制制度不同,在这里已经超越了国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信仰在网络上都可以自由交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些赋予了媒介文化新的生命力,但是当每天面对那些海量的信息,深受多元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人际交往范围的无限扩大,使得那些涉世未深而又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们无所适从,以往的家长权威、学校、教师的权威都在逐渐褪色,学生主体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观等在不断受到冲击和重建中产生了自我的迷失和错位,这对于学生主体的生长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

2 媒介文化的异化使得主体人格、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学校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媒介文化的异化,直接表现在虚拟生活中网络行为失范,如网上黑客横行、计算机网络病毒泛滥、电子商务诈骗,网络色情传播、个人隐私曝光、信息污染,等等。由于虚拟生存的匿名性、隐蔽性,自由性,等等,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社会,政府对网络空间的控制和监管面临着许多技术和法制上的难题,尼葛洛庞用“垂死的鱼”来比喻当我们的法律制度与当今的网络世界,他说,“这些垂死托挣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在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6]当今高校的学生是网络使用主体,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社会上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痴迷于网络暴力影片、网络游戏等都造成了今天高校暴力事件频发,人格扭曲和交往障碍等一系列校园问题。

3 媒介文化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挑战

媒介文化产生、繁荣于虚拟空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新媒介理论,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存在。在我们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虚拟空间的思想道德评价和思考是缺席的。任何思想的存在都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与创造,虚拟空间上的道德也正是现实生活中思想道德在新媒体领域中的延伸,但由于我国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严重缺失,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还是处于空白。再者,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是简单全用课件,这都严重缺乏有效的、即时的互动和沟通,教学过程的僵化缺少吸引力,往往造成了学校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孤军奋战之中,早已习惯于网络生存的大学生,很难被吸引参与其中,这两种因素叠加起来,使得高校的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媒介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变得收效甚微。

四 媒介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加速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转型期,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应,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尤其是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严重的挑战,为了确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宗旨,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动摇,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后备军。

2 加快网络使用和监管制度

数字化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法制建设相对于社会科技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我国针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和监管的法制建设则更为薄弱,就像当年红极一时的柯达胶卷一样,近年来只有少数的摄影爱好者在使用它,胶卷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注意到虚拟化的生活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交流,等等,它在不经意间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数字化生活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网络维权、网络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网络监管面临法律空白的尴尬都要求我们必须就网络的使用和监管制定出有法可依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和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3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建设,优化校内道德教育环境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历史的潮流,才能与时俱进,确保教育的实效性。高校作为国家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科研单位的前沿,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就包括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网络设施建设及相关的软件管理,配备专门的网络管理与服务部门,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力量,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查找的便利,同时也要对网上一些不良信息进行随时的筛选和过滤,优化校内道德教育环境。

4 提高德育队伍和学生媒介素养培养

全球网络一体化的急速成型,如何通过网络手段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如何学会有效地使用网络获取有效信息,跨越网络使用鸿沟,令“网络化生存”更有意义,是高校师生面临的共同问题,高校应该注重德育队伍的媒介素养的培训,使教师可以熟练地使用现代媒介手段,开展新颖活泼的网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结合人文关怀和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

参考文献

[1]启绩,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和谐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4.

[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0.

[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

[4]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2.

[5]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英党校出版社,1999:220.

[6]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8.

猜你喜欢
媒介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谁远谁近?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