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四川省经济水平与地位分析

2015-06-16 11:47王怡婷吴殿廷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四川省指标水平

王怡婷 吴殿廷

摘 要:通过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共8个指标,借助SPSS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全国31个省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及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变化。由分析可知,近二十年来,四川省的经济地位由二十六名波动上升至二十一名,但综合经济水平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与沿海较发达的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近二十年;四川省;经济水平;地位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52-05

地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一直是地理学者的研究热点,学者们选取不同的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研究地区的经济水平。张秋亮、白永平等采用多时间断面的复合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研究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1];韩胜娟、夏国恩等、廖为鲲等、刘政永等、撒云添、赵莹雪选取单时间断面的复合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广西各城市、江苏各城市、福建省9个城市、广东省20个城市、广东省98个县市(区)进行综合经济实力评价[2~7];梅艳、徐梦洁等采用TOPSIS方法,选取了城市经济规模指标、产业结构指标等共10项指标来评价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8];黎中彦通过构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计算广州市及国内主要城市的区域综合实力指数,从而对比分析广州市与其他主要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9];甄江红、赵明等选取4类共22项指标并采用A·L.Saaty的1~9标度法对每项指标赋予权重,综合评价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的经济水平[10];张赛飞选取11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24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并对两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比较[11]。多数文章采用单时间断面复合指标法来研究地区的经济水平或区域经济差异,本文采用多时间断面复合指标法来研究四川省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位变化,时间跨度相对较大,指标选取较充分,为合理、客观地评价四川省经济水平发展提供依据,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四川省作为西部人口大省,辖区面积为48.5万平方公里,列西部第一位,占西部的7.1%,人口位居西部第一,约占西部总人口的23.7%[12]。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得到迅速提升。2000—2012年,四川省的GDP总量从2 655.26亿元增长至9 825.17亿元,平均每年增速达11.52%。2000年底,四川公路通车总里程为 9万km,截至2012年底,四川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9.35万km[13]。但是经济和交通规模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水平增长,因此对四川省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对于了解四川省1993—2012年这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明确四川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为四川省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供相关依据。

一、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处理

(一)指标体系

为了反映四川省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在全国的地位,遵循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符合指标法,选取8个指标,构建全国各地区经济水平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8个指标分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3)、第三产业比重(X4)、人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X5)、第二产业比重(X6)、人均财政收入(X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8)。

(二)数据来源、处理

以全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集各省市1993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各项指标值。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data.stats.gov.cn/)和《中国统计年鉴》;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财政收入等人口规模的指标均以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本文中的所有图表均采用以1993年为基年进行不变价处理后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使用SPSS19.0对7个年份(分别是1993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KMO值标准之上提取主成分(选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并计算主成分得分,再以对应特征值与所有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的比值作为权重,计算出各个年份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综合得分,并以得分高低进行排名,最后提取各年份四川省的排名,以此反映四川省经济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全国31个省市经济水平综合得分计算及排名情况

应用SPSS19.0软件分别对7个年份的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KMO检验,提取主成分,得到各个年份的主成分特征根及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1)以及载荷矩阵(见表2)。

结果表明:(1)1993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对应的KMO值依次为0.649、0.742、0.785、0.780、0.769、0.755、0.782,表明这7个年份均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2)以上7个年份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77.486%、85.484%、88.150%、90.264%、90.496%、92.097%、90.922%,说明每个年份的主成分均可以代表10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而可以用主成分进行计算。(3)从主成分载荷矩阵(见上页表2)可以看出,1993年的第一主成分与X1、X2、X3、X5和X7显著正相关,是经济实力主成分,第二主成分与X6有较大的相关性,是经济结构主成分;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第一主成分与X1、X2、X3、X4、X5、X7和X8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是经济实力主成分,第二主成分与X6有较大的相关性,是经济结构主成分。

进一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P=α1Pi1+α2Pi2,α1为第一主成分权重,Pi1为第一主成分得分,α2为第二主成分权重,Pi2为第二主成分得分。

以单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与主成分所有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该主成分的权重,用SPSS软件提供的方法最终得出每个地区在每个年份的综合经济水平评价分值,并根据分值大小进行排名,因篇幅所限,仅列出四川省的得分及其排名(见表3)。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综合得分,在Arcgis软件中用自然断裂点法将所有地区分为四种类型,即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极不发达地区,分类结果(见图1和下页图2),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具有可比性,但同一地区的经济水平在不同年份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四、四川省经济水平与地位分析

(一)总体经济水平仍然不高

由上页图1和图2可知,在全国范围内,四川省在近二十年里与全国其他省市的经济水平相比较,一直属于极不发达的地区,说明四川省在近二十年里,与相对发达的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经济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仅就四川省而言,其经济水平在研究时期内有着明显上升。近二十年来,四川省人均GDP从1993年的1 486元增至2012年的12 000余元,GDP总量也以平均每年10.45%的速度增长。这一时期内,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从由农业主导升级为工业主导,人均工业增加值从446元增加至7 081元,翻了接近4番;第二产业平均每年的增幅达12.09%,而第二产业每同比增长1%,GDP同比增加0.3746%[14];第一产业比重在2012年降至不足14%。产业结构的转变说明四川省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从1993年2 156元、725元上升至2012年7 600元和2 883元;1993年,四川省人均零售总额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仅为694元,而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4 72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之多,表明四川省整体的经济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四川省整体的经济发展至今仍处于较低水平。1993年,四川省人均GDP仅占全国人均GDP的60%左右,这一数据在2012年增至75%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1993年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0%左右波动上升到2012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4%,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自2000年以来一直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且这一比值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表明在近期内四川省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仍难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四川省的工业化进程同全国相比,起步阶段晚、水平低。1993年四川省的第一产业比重仍占30%以上,而工业比重仅为33.3%,低于全国工业比重6.8%,这一差距在2000年增至最大达12.6%,之后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2009年超过全国工业比重,至2012年四川省的工业比重接近60%,已经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较之工业比重,四川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在近二十年里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由1993年的30%下降到2012年的28.35%。相比之下,全国第三产业比重近二十年来一直高于四川省,且差距从3%扩大至8%,说明四川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且差距在逐年拉大。总的来讲,全国大约在2000年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四川省在2009年左右才步入工业化中期,表明四川省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全国。

综上,近二十年来,四川省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二)经济地位小幅上升

由上页表3可知,四川省的经济地位呈现出在波动中小幅上升的趋势。四川省的经济地位在研究时段初期处于极度落后的阶段,由于其地处内陆,相比沿海省市不具备吸引外资的优势,对外依赖程度极低,1993年四川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到10%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20%;同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有414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7.5%;第一产业占GDP总量高达30%,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二十年中,四川省的经济地位在全国有小幅上升,从第二十六位上升至二十一位;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经济地位排名中四川省从1993年第九名上升至2012年第五名,从极不发达地区跨入欠发达地区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大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例如,在2000年,国务院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对西部地区在税收、土地、投资等政策上实行一系列的倾斜,并进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15]。同时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地理区位所占据的重要程度有所降低,并且由于沿海地区自身的投资成本增加,比如土地供应量、环境承载力有限等导致成本增加,而四川省资源和劳动力丰富、气候适宜,适合承接一些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03年和2012年四川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国位列前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在2012年约为1993年的3倍,为1 260余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6%;近年来开放度也在逐渐提高,2011年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20%,而在1993年,这一数值不及10%。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四川省的经济水平,西部其他省市诸如重庆市、西藏自治区、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它们的经济地位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提高,二十年来,重庆市的经济地位从第十五名持续上升至十一名,西藏自治区和陕西省的经济地位分别上升了八个和七个名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1993年仅排在第二十一名,而在2009年和2012年均名列前十,从极度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全国较发达地区之一,二十年来,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近两倍,从全国第十四名上升至全国第三名,这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托煤炭开发和发展电力工业而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输出大省,从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总的来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作用下,西部总体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显著提升。虽然一些学者如袁晓玲等、岳丽萍等经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没有缩小我国东西部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反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6~17],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推动了西部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淦未宇、徐细雄等收集了1999—2007年的数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表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拉动作用下,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工业化进程、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几乎都翻了两番[18]。陆张维、徐丽华等采用2000—2009年各省市18个指标利用重心法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西部地区资本和土地资源的投入显著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稳步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序推进,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系统格局得到明显改观[19]。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四川省的工业化步伐近年来显著加快,经济地位由二十六名波动上升至二十一名,但是综合经济水平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与沿海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继续提高四川省经济水平和缩小与其他较发达省市的经济水平差异,需要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据研究,各省工业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影响全国区域收入总体差距的决定性因素[20],因而四川省需要积极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吸引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转移至本省,同时注意保护生态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实现永续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提高劳动力素质,其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实现;劳动人口数量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21],作为人口大省,四川省近年正逐步走向人口老龄化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四川省的老年人口系数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估计,四川省的人口红利期将在2030年前后结束[22],这可能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因而未来人口老龄化将是四川省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适当放松计划生育政策,通过补充劳动力来缓解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状况,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秋亮,白永平,黄永斌.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2012,(8):14-19.

[2] 韩胜娟.我国主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数量评价[J].山西统计,2003,(7):7-8.

[3] 夏国恩,兰政海.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区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特区经济,2009,(12):211-213.

[4] 廖为鲲,蔡国梁,涂文桃.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经济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24):52-54.

[5] 刘政永,孙娜.基于因子分析的福建城市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98-99.

[6] 撒云添.基于因子分析之广东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研究[J].特区经济,2012,(9):33-35.

[7] 赵莹雪.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4):467-471.

[8] 梅艳,徐梦洁,孙雁,刘洋.江苏省13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3):47-50.

[9] 黎中彦.广州市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10] 甄江红,赵明,周瑞平,成舜.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5,(5):690-693.

[11] 张赛飞.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41-44.

[12] 张淑源,任志远.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四川省经济差异时空变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1,(6).

[13] 蒲之艳,魏强.四川省公路网合理规模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9):156-158.

[14] 杨玉玺.四川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5] 张淑源,任志远.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四川省经济差异时空变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1,(6).

[16] 袁晓玲,姚慧丽,张婷.基尼系数在东、西部差距分析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5,(10):128-129.

[17] 岳利萍,白永秀.从东西部地区差距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视角[J].科研管理,2008,(5):84-88.

[18] 淦未宇,徐细雄,易娟.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阶段性评价与改进对策[J].经济地理,2011,(1):40-46.

[19] 陆张维,徐丽华,吴次芳,岳文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3,(3):361-371.

[20] 鲁凤.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1] 陈波,吴丽丽.人口红利#劳动力素质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关联[J].改革,2011,(6):152-159.

[22] 许华岑.人口红利与四川经济增长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责任编辑 陈丽敏]

猜你喜欢
四川省指标水平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张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最新引用指标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