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强
摘 要:森林经营的好坏直接涉及国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问题,承担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大使命。对婺源县森林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婺源县森林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婺源;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45-0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多种效能,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保障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森林和森林经营的好坏直接涉及国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问题,承担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大使命。
一、基本情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皖、浙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为117°22′~118°11′,北纬29°01′~29°35′,东和浙江省开化县交界,南接德兴市,西毗景德镇市、乐平市,北与安徽休宁县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45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4%,地理轮廓大致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境内岗峦起伏,群山纵横,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以黄山支脉—鄣公山为主,向四周绵延,形成崇山峻岭。属东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1 821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2天,年平均日照达1 868小时。境内水网纵横,分布稠密,全县平均径流量32亿立方米。
据2002年婺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1],婺源县土地面积450万亩,林地面积378万亩,有林地面积334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1 0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110.7万亩,蓄积250.5万立方米;全县用材林面积243万亩,蓄积746.6万立方米;全县天然林面积252.7万亩,蓄积769.5万立方米,其中全县天然用材林面积93.7万亩,蓄积235.2万立方米。全县有低产林面积123.8万亩,蓄积170.5万立方米,其中全县天然低产林面积54.7万亩,蓄积67.7万立方米,全县共区划源头水源涵养林14.3万亩,两岸水源涵养林41.7万亩,水库涵养林2.5万亩,自然保护区林9.6万亩,水土保护林38.7万亩。
二、森林资源评价
(一)林地面积
据1994年、2002年的婺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1],林业用地从374万亩递增到378万亩,净增4万亩,增比1.07%。有林地从31.9万亩递增至334万亩,净增15万亩,增比4.7%,森林覆盖率从73.7%递增至82%,上升了8.3个百分点。这说明婺源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山地立地条件,县委各部门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管相结合”发展林业生产,路子正确,方法对头,措施得力,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林分结构与蓄积量
全县有林地面积334.12万亩,经济林面积29.88万亩,其比值为11.18∶1,而南方林分面积与经济林面积比例为4.2∶1,说明婺源县的经济林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偏低,而经济林面积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林区经济的发展。天然林每亩蓄积由1994年2.6立方米上升至2002年的3.0立方米,全县活立木蓄积总量由1994年的726.5万立方米上升至2002年的1 009万立方米,净增279.5万立方米,增比38.3%[1],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
(三)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但被开发利用的经济植物少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目前婺源县广大农村有保存较好的小块天然林,尤其是分布在村庄附近的神山、圣山、水口山,广大村民有着强烈保护意识,结合民情民俗,婺源县率先在全国开展自然保护小区规划、建设工作。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小区191处,保护面积35.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8%。并按主要功能划分为自然生态类172处,珍稀动物类6处,珍稀植物类3处,自然景观类8处,水源涵养类两处,正是由于这些自然保护小区的建立,使得婺源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调查到小区内有木本物种700余种,鸟兽300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65种,濒危野生动植物108种。但目前被开发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种类很少,例如被国外誉为“水果之王”的中华猕猴桃遍布山间,另有香菇、木耳、松脂、香料、箬叶、笋干等林副产品和浙贝、黄连、厚朴、香附、夏天无等多种中草药材均未开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但浪费严重
婺源县自然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例如利用丰富的名木古树,珍稀树种资源开发了虹关江南第一樟,篁村倒插罗汉、金岗岭、红豆杉群植物景点。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内丰富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开发了鹤溪自然保护小区黄喉噪鹛 、赋春鸳鸯湖等观鸟园……但目前婺源的大部分旅游景点都是由个体户承包经营,由于经营者急功近利,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人造景观和设施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天人和谐。另外,政府部门对森林旅游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林权单位和林业部门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无法确保部分生态旅游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部分景观景点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监督,导致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其实质是保持资源生态系统和林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并把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保持两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结合点。坚持分类经营,建立生态平衡的经营理念,从传统的单一“木材利用”的思想转变为“生态利用”,逐步实施“生态林业”的经营利用制度,抛弃部门林业的观念,建立全民参与,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同搞“社会林业”。
(一)制定规划
婺源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以分类经营为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护优先,积极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生态公益林规模。正确处理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商品林基地建设的矛盾关系,做到既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又能充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用材和憩息环境的需求,确保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进一步保护植被和天然林
该县还有宜林荒山1 610.8 hm2,其中界内966.8 hm2,界外644 hm2,界内荒山主要分布在江湾、秋口二个镇界与德兴市和浙江开化县交界边缘,这些山场立地条件差、土层贫脊、石砾含量大、山场坡度多在40度以上。对于这类山场应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以封代造为宜。通过封山育林,利用山场上散生马尾松飞籽,能够达到成林目的[2]。
该县拥有的以栎栲类为主要树种的天然常阔叶林,已成为全国、全省非常珍贵的生态环境宝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首先应以保护天然林为前提。对森林资源实行全额管理,限额采伐,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森林法》,开发利用天然阔叶林,必须按规程规划在成、过熟林小班内小片皆伐或择伐,然后封禁,以利于森林休生养息,恢复林相,达到青山常在、持续利用的目的。
(三)调整现有商品林中的用材林与经济林面积比例,适当加大经济林面积
用材林与经济林面积比例一方面受地形及气候条件影响,另一方面受市场因素影响,合理的比例结构既能发展林区经济,增加林区居民的收入,又可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但在发展经济林时,还需考虑市场因素,不能盲目扩大经济林面积比例并分区布局,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坡度平缓的林地发展经济林[3]。
(四)保障措施
加强管理,严于执法,规范林地征占、林木采伐等各项审批手续,严格执行森林植被恢复费缴纳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严禁毁林开荒、随意取土、采石,鼓励退耕还林,实行依法治林,依法兴林。调整林分结构、林种结构,支持乔、灌、草相结合,培植复层异龄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加快后续资源的培育进程,重点是抓好现有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促进生长,缩短数量成熟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综合开发,朝多元化发展[4]森林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因此,森林资源的开发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分类经营。例如,生态公益林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为物种资源库、科研教学基地、种源基地、森林种养产业基地等,以活跃林区,搞活林业职工。科学利用林区自然资源,扩大生产空间,在林地种药,林中封沟养蛙,林中空地种食用菌,采集山野菜、山野果加工,形成以开发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增殖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培植业;以养殖林蛙为主的养殖业;以及加工林蛙、松籽、山野菜为主的加工产业,使山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基地,优质丰产商品流通林基地;构筑防护林生态体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大力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业,实行一产、二产、三产并举,综合发展的格局。
建立和健全森林资源经营监测体系[4] 。森林资源经营监测是指对现有林地从造林到收获的整个经营过程中的经营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测,真正做到经营科学,管理有效。在建立森林资源经营监测体系之前必须广泛收集多种森林经营类型的不同时期的经营管理信息及森林土壤肥力因子的动态变化信息,结合应用电子计算机及“3S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建立图、点、数三位一体的森林资源经营技术监测体系。通过建立和使用森林资源经营监测体系,实地为实施森林经营技术提供预测与决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1994—2002年婺源县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资料[Z].2003.
[2] 钟全林,王红英.江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及新世纪森林经营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1,(5):18-21.
[3] 张绪贵.江西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1,(5):42-43.
[4] 王文辉,王小玲,等.论提高森林质量的几个问题[J].江西林业科技,2001,(5):25-27.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