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双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社区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分析唐山市在社区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唐山市的社区养老问题有所进益。
关键词:社区;养老;唐山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41-02
唐山市是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城市。截至2012年末唐山市总人口(户籍)741.78万人,其中60岁以上128.0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2.26%。而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 2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2%。又据《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提高到18.2%左右。”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的困难将会越来越大,开展社区养老是机构养老之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型养老模式,需要大力加强。目前唐山市社区养老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加快,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5 165个;市社区服务中心开通12 349居家养老服务热线;逐步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实现护理员持证上岗,等等。但是,唐山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唐山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目前唐山市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已不是简单的家政服务,而是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目前各地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看似提供很多的服务,真正能做到的却较为单一。
2.社区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目前唐山市社区的基础配套设置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医疗网点条件差,设施设备不全、医疗技术不适应救助服务的需求。更无法与国外许多国家的城市规模化的综合服务的养老设施相比。
3.服务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统一的运行管理办法,管理主要是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同时,基层社区作为自治组织,是近几年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承担着过多的行政职能,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只是其工作之一,社区工作人员实际上无法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老年群体的管理问题,更难以独立自主地按照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制订详细周全的服务计划并提供有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
4.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使用缺乏信任。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工作之一,很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政府拔给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和一些企业、个人的捐助是不够的,资金供给明显不足。同时,目前的社区办公经费少,并且有些社区存在管理不善、挪用资金的现象,使一些有志于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赞助的人士,不愿意把钱直接捐助给社区。
5.服务队伍规模小、素质低。由于受传统社会偏见的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一般都是受薪人员,志愿者较少。并且这些服务人员基本上是“4050”的下岗人员和外来女工,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6.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养老中介组织主要是以志愿者为主要构成部分,为老人提供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救助和服务的组织。社区养老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有专业人士参与,更需要有相应的志愿服务者为依托。这是弥补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有效方法。但当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士并不多,很多服务者多是出于人道主义主动参与到养老服务中,这些人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很难做到像专业人士那样为老人提供全面细致的周到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就充当着连接“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的桥梁,承担吸纳更多养老服务志愿者,为社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后备人才的重任,但目前唐山市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较为滞后。
7.社会公益后备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老年服务很大程度上都是公益性质的,需要发动广大的公众服务部门的人去实施,甚至还可以发动数量巨大的,而且极受老年人欢迎的社会青年和在校学生进行老年服务。如目前唐山市大中专院校和职业院校学生都可以作为老年公益服务活动的参与者,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先贤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1.抓教育,提高认识。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的依附性逐渐增加。一是要认识到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迫在眉睫,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据统计,唐山市共有失能老人5.3万人、半失能老人3.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空巢老人8.5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1%。现今,“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对年轻夫妇根本无暇照顾4位老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依托社区就近进行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三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基于我国国情,单一依靠政府进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无法适应需要,而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2.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性。一是在服务对象上全面掌握。如建立三个服务档案。对全市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登记;对社区“4050”人员、社区服务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进行登记;对社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实行包保服务,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之间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情况跟踪记录。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三是在服务模式上不拘一格。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如逐步推行“兑时券”补贴服务模式。
3.抓队伍建设,养老队伍专兼结合。一是配置专职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队伍专业和职业化。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依托唐山市残疾人疗养院的技术力量,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建立“义工”制度。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这样既有利于在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长辈的责任,又解决了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困难。三是成立互助组织。按照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则,成立老年人互助团队,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相互服务,通过集体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
4.健全机制,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性。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社区养老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探索社区养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构建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等,实现各部门统一协作,全面推进。二是落实责任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明确各级和各种服务组织的责任,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制度,如对高龄独居老人探望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制定生活服务、养老护理、卫生医疗服务、服务效果评价等标准。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种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服务价格。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坚持持证上岗,并实行签约制,服务人员信守服务公约。三是科学编制规划。养老属于公共事业范围,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根据社区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进行旧城改造时,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一起规划、实施、检查验收。编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合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按照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
5.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今后社会福利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会保障重点加以关注的四大弱势群体之一。一是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工作人员薪酬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二是建议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如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对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助或予以居家养老补贴;对高龄困难老人看病给予更高比例的报销;为残疾老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老年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务范围,搭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6.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老龄工作和事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树立孝亲助老典型,经常做到“电视里有图像、电台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网络上有消息”,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