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一炮而红,培训工作如果做得像拍电影一样,是否也会呈现出不同凡响的效果,甚至创作出“鸿篇巨制”呢?
梦中窥变:时代变了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培训的“天”发生了巨变。当前,我们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标准化思维悄然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和个性化思维。“智能手机+4G网络”使人们真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器官,并对员工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进行重构。其次,培训工作的“地”变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正在改变产业价值链,导致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为了适应这些不确定性,员工对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最后,培训的核心用户群——“人”变了。85后、90后员工具备个性化、娱乐化、图片化、社交化、搜索化的学习特征,并有着立竿见影、有趣好玩、所见即所得的学习需求,这些都是对培训工作的新挑战。
探索梦境:培训价值
培训环境和对象的变化,促使企业不得不对现有培训方式的缺陷和不足予以重新审视。然而,有些企业把培训当作福利品和保健品对待,导致员工学习动力不足、意愿不强,讲师缺乏持续的激情,课程开发慢、迭代慢、课时长、干货少;有些企业采用学校教育的方式做培训,偏重于传授“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了解成人培训(如图1)重在借鉴他人最佳实践、启发个人思考,把新知与个人经验进行嫁接与转化;有些企业开展的培训“重知不重行,知行不合一”,不懂得
“知”不能带来价值,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展现价值。企业培训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改变员工的行为和习惯,使其懂得如何“行”,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培训价值如何体现?用公式讲就是用收益除以成本(如图2)。传统的培训模式就是花费大量成本解决“知”的问题,而现代培训的真正价值是使员工在获得了“知”的基础上,通过人际互动分享创意,从他人的方法、经验、能力、关系、体验中获得感悟。因此,要把培训从课堂内部延伸到课堂外,由正式学习延伸到非正式学习,由动眼、动耳、动脑延伸到动手、动嘴、动腿。总之,从“知”转化为“行”,才是培训的关键。
成就梦想:转型实践
基于目前的培训需求,笔者建议搭建“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致力于将企业培训从学习资源提供者转变为学习平台运营者。在此基础上,使编剧、导演、演员在这一平台上各司其职,从而实现员工从“知”到“行”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企业的培训部门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学习平台内涵。基于平台化思维,可以将培训课堂、模拟工作场景、网上学习社区、学习分享活动、俱乐部活动等作为线下学习平台;将手机端(含APP应用)作为线上学习平台,并要求策划的学习活动必须使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有机结合,使得O2O学习模式变成O&O学习模式(如图3)。
三种角色各司其职。平台搭建好后,培训经理就可以转变成教学设计师、项目策划师,胜任“编剧”这个角色;讲师则可以转变成教练、催化师、促动师、辅训师等,胜任“导演”角色;而学员就可以转变成“演员”。
第一是让培训经理当好编剧。培训经理在教学设计和项目策划时要像编剧一样思考:明晰学员群体特征,有的放矢地创作出具有创意和有针对性的、能刺激学员痛点和兴奋点的“脚本”。为此,培训经理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培训“脚本”的策划和设计:一是侧重能力驱动,各线条的培训经理经过系统化学习提升后,针对不同的员工群体搭建体系化的“脚本”——学习路径图,打通学、做、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将面授课程转变成“自学+面授+在岗辅导”的学习路径,集中授课只是这个学习路径中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加强在岗辅导,让基层班组长担负起教练角色,发挥其培养下属的作用,使学习路径图成为员工成长发展的指南针和能力提升的“总脚本”;二是侧重业务驱动,即与业务紧密结合,根据业务发展现状设计教与学。例如,笔者就职的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过去实施的培训仅仅是将营销政策变成文件,再一级级地传递到一线。而2014年10月iPhone6上市时,现在市场线的培训经理将其做成了手机微课,通过设计出十二种用户购买iPhone6的不同场景,让员工即时学习、即时应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培训效果。
第二是让内训师当好导演。过去,内训师的角色就是演员,负责开发课程和授课,再“表演”给“观众”即学员看。现在的企业培训要求内训师向促动师、引导师、辅训师、教练、方法师的角色转变,从自己当主角到让学员当主角,并启发和引导学员自主思考。在教学方式上,企业可以通过系统培训重构讲
师能力,使其从关注“讲得好、讲得精、讲得活、问不倒、难不住”转变为关注“怎么听别人愿意讲,怎么讲别人愿意听”,从而成为学员的一面镜子,反思学员的不足,看到学员的盲区,在学员遇到困惑时指明方向,犹豫时敲响战鼓,激励其前行。
对此,企业的培训部门可做出以下尝试:一是帮助内训师将知识类的面授课程形成手机MOOC,让学员用手机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大力推广并要求内训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内容主要是演练、交互、共享;三是加强现场演练,搭建技术实践基地,让学员动手操练。学习场景的变化(如图4)导致课件设计要做出相应改变,如将课件从适用于面授转变为适用于微课,从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到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将课件开发周期从以月为单位缩短至以天为单位等。鉴于此,企业的培训部门要引导内训师加大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力度,要干货、少包装、重实用,最大程度实现课件的碎片化、视频化、微化和组合化,有效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要求。
在开发团队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组建了“专业团队+草根群体”,培养微课创作群体,做强电子课件,做精面授课件。面向全体员工开展了UGC生产模式的微课大赛,引导员工开展基于最佳实践、流程微化、技能提升的微课制作,以“给方法、给工具、给平台、给动力”四步曲激发员工创作出4000余门微课,成效显著。
第三是当好演员。在接受传统培训时,学员往往置身事外。为此,建议通过教学设计,强化学员课前学(线上学习、做好功课)、课堂练(演绎、互动、参与、思考)、学后用(改进、对比、交流、分享)、用后评(反思、顿悟、沉淀、反馈)的学习效果,让学员从“观众”变成“演员”,实现其从被动到主动、从看客到全情投入、从评头品足到出汗流泪地共同创造的转变,自然会让其留下深刻印象,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在以拍电影的方式做培训的实践中,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设计了《终端销售七步法》,通过引入翻转课堂,学员课前从微学习平台学习知识点、课堂上表演PK、学员间互相点评、讲师启发感悟,课后分享实际案例等步骤,从而改变个人行为。在这部作品中,培训经理承担的是策划和撰写剧本的任务,引导学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加学员参与度和互动性。“导演”即讲师在催化和辅训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转变,从拿讲义到做讲义,从讲自己熟悉的到讲学员关注和需要的,从唱独角戏到团队协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员经历了实践、反馈、领悟、应用的过程,感受深刻。
不仅如此,借鉴TED模式搭建让企业牛人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可以促进组织智慧的沉淀与传播。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编剧”即项目组,利用O2O模式进行报名、分赛区海选、网络点赞、巅峰对决等策划,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海报、邮件等展开多维立体宣传,全面扩大活动影响力。“导演”即项目组和评委,从“以我为中心”变为“以员工为中心”,重视自由分享的个体,挖掘草根人物的故事,引导、促动和曝光,关注高潜质人才发展。“演员”即员工选手是这个舞台上的真正主角,从准备讲稿、全情投入到互相观摩学习,实现了员工演讲与个人技能的飞跃。这种类型的活动不仅能创造学习内容,还能发掘学院的粉丝群体——活跃分子,而且传播了手机学习的方式,让员工在这种活动中萌发了工作兴趣与动力,使其内心的声音得到传播,工作能力得到升华,不仅赢得了赏识和尊重,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自我价值。
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叫好又叫座,而一个优秀的学习产品可以自主发声。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带来口碑与价值双赢才是培训工作的真谛所在。培训转型势在必行,只要培训工作者心怀梦想、敢于变革,就一定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好产品,打造令员工向往的学习“梦工场”。 责编/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