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裴
邢窑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的白瓷窑,唐代陆羽《茶经》描述其白瓷色泽“类银”、“类雪”。邢窑主要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和临城县,邢台市区、邢台县和高邑县等地也发现了窑址。邢窑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带,迄今发现窑址20多处,大部分坐落在李阳河、汦河两岸。邢窑创烧于北朝晚期,兴盛于隋唐时期,经过五代时期短暂的低潮之后,北宋中晚期再度兴盛,到了明代仍然生产 。白瓷在邢窑众多产品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唐代中晚期,其白瓷瓯已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了。
然而,本文在这里将给读者呈现一批邢窑烧制的彩绘陶俑。这些陶俑精美非常,其中包括彩绘男俑、女俑、墓龙、仪鱼、观风鸟、一组乐舞女俑、马、骆驼、羊、鸭及少量的小型容器等。因为这些陶俑的风采,邢窑的形象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饱满。
这批陶俑彩绘鲜艳,制作精美,人物形象鲜明。其中有一套乐舞俑,共七件,有舞俑两件(一件残)、持乐器俑5件,分别手持琵琶、鼓、筚篥、拍板和钹。这几件乐舞俑的服饰、发髻完全相同,推测是二人或更多人舞蹈、五人音乐伴奏的乐伎场面。陕西地区唐李寿墓中曾出土过乐舞图石刻,有非常完整的坐部和立部乐伎图,李寿葬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唐代龟兹乐常用的乐器有箜篌、直颈琵琶、曲颈琵琶、筝、笙、横笛、排箫、筚篥、铜钹和鼓等。通过与李寿墓乐伎图的对比,我们认为这七件乐舞俑与李寿墓线刻乐舞俑年代相近。
墓龙、仪鱼、人首镇墓兽应为一组陪葬品组合。同样的组合见于山西长治地区,如山西襄垣唐墓,该墓的年代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除了三件组合外,还有跪伏俑、羊、猪、鸭等。山西襄垣唐墓与此不同的是俑为彩绘陶胎,而动物俑类均为瓷胎。
另外,2003年河北省邢台威县后郭固村发现了10余座汉唐至金元时期的墓葬,其中的唐墓出土了墓龙、仪鱼、观风鸟、跪伏俑等组合,这种组合也是河北一带的陪葬品组合。这批陶俑中的驼俑及马俑与郭固村唐墓出土的驼俑和马俑在造型特点、胎土、制作工艺方面都非常接近。郭固村也出土了乐舞俑组合,同样为跽坐,分别手持箫、琵琶、排箫和琴。此外,这批陶俑中的鸭、猪、羊卧兽等与郭固村的同类俑在造型及胎土上也非常接近。而与郭固村陶俑不同的是,这批陶俑制作更为精致、细腻,人物俑类都有黑色、红色及绿色彩绘,色彩非常鲜艳。
马俑是这批陶俑中制作最精细的一件,络头、衔、镳、鞍、鞯、攀胸、杏叶、障泥、杏叶、鞘、秋带、跋尘等一应俱备,杏叶上还有描金。由此说明,这批俑的等级还是很高的。再者,这批陶俑与内丘窑址试掘出土的文官俑、女佣等在造型特点、胎土、制作工艺方面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陶俑中的三件披帛风帽女俑,女俑头戴的风帽、手握风帽下角的姿势以及精致的彩绘,前所未见。
毫无疑问,这批陶俑应为初唐时期河北邢窑所烧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邢窑陶俑精美异常,包罗万象,它们的出现让邢窑的色彩不再只是单调的白色,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饱满。
▲邢窑彩绘陶马
高49.5厘米,长45厘米。马四肢修长,身形矫健。头微低垂,双耳竖起,目视下方。张嘴露齿,似在低鸣。鬃毛成绺状左披。耳朵、眼睛及牙齿饰以红彩,头部鬃毛绘黑彩。络头、衔、镳俱备,均为模印。背上有鞍,鞍前有攀胸,自胸前系住马鞍。攀胸上装饰大小相间的水滴状杏叶,杏叶上饰以金彩。鞍为后桥倾斜鞍,鞍下有鞯,鞯上划斜线格纹,鞯上有圆边障泥,上面画斜线格纹。鞍后垂五鞘,四长一短。鞍后至马尾有秋带,秋带上装饰杏叶和跋尘,杏叶上描金。马后部短尾盘卷缚起扎结。
▲邢窑彩绘陶兽(残)
长18.5厘米,高15厘米。兽目圆睁,双耳上竖,猪鼻拱嘴,双角向后,血口大张,样子凶猛。颌下鬃须向两侧飞扬,背脊突出,拱身站于长环形托板上。通体施白陶衣,白衣上涂红彩,须及角涂红彩。
邢窑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的白瓷窑,唐代陆羽《茶经》描述其白瓷色泽“类银”、“类雪”。邢窑主要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和临城县,邢台市区、邢台县和高邑县等地也发现了窑址。邢窑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带,迄今发现窑址20多处,大部分坐落在李阳河、汦河两岸。邢窑创烧于北朝晚期,兴盛于隋唐时期,经过五代时期短暂的低潮之后,北宋中晚期再度兴盛,到了明代仍然生产 。白瓷在邢窑众多产品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唐代中晚期,其白瓷瓯已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了。
然而,本文在这里将给读者呈现一批邢窑烧制的彩绘陶俑。这些陶俑精美非常,其中包括彩绘男俑、女俑、墓龙、仪鱼、观风鸟、一组乐舞女俑、马、骆驼、羊、鸭及少量的小型容器等。因为这些陶俑的风采,邢窑的形象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饱满。
这批陶俑彩绘鲜艳,制作精美,人物形象鲜明。其中有一套乐舞俑,共七件,有舞俑两件(一件残)、持乐器俑5件,分别手持琵琶、鼓、筚篥、拍板和钹。这几件乐舞俑的服饰、发髻完全相同,推测是二人或更多人舞蹈、五人音乐伴奏的乐伎场面。陕西地区唐李寿墓中曾出土过乐舞图石刻,有非常完整的坐部和立部乐伎图,李寿葬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唐代龟兹乐常用的乐器有箜篌、直颈琵琶、曲颈琵琶、筝、笙、横笛、排箫、筚篥、铜钹和鼓等。通过与李寿墓乐伎图的对比,我们认为这七件乐舞俑与李寿墓线刻乐舞俑年代相近。
墓龙、仪鱼、人首镇墓兽应为一组陪葬品组合。同样的组合见于山西长治地区,如山西襄垣唐墓,该墓的年代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除了三件组合外,还有跪伏俑、羊、猪、鸭等。山西襄垣唐墓与此不同的是俑为彩绘陶胎,而动物俑类均为瓷胎。
另外,2003年河北省邢台威县后郭固村发现了10余座汉唐至金元时期的墓葬,其中的唐墓出土了墓龙、仪鱼、观风鸟、跪伏俑等组合,这种组合也是河北一带的陪葬品组合。这批陶俑中的驼俑及马俑与郭固村唐墓出土的驼俑和马俑在造型特点、胎土、制作工艺方面都非常接近。郭固村也出土了乐舞俑组合,同样为跽坐,分别手持箫、琵琶、排箫和琴。此外,这批陶俑中的鸭、猪、羊卧兽等与郭固村的同类俑在造型及胎土上也非常接近。而与郭固村陶俑不同的是,这批陶俑制作更为精致、细腻,人物俑类都有黑色、红色及绿色彩绘,色彩非常鲜艳。
马俑是这批陶俑中制作最精细的一件,络头、衔、镳、鞍、鞯、攀胸、杏叶、障泥、杏叶、鞘、秋带、跋尘等一应俱备,杏叶上还有描金。由此说明,这批俑的等级还是很高的。再者,这批陶俑与内丘窑址试掘出土的文官俑、女佣等在造型特点、胎土、制作工艺方面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陶俑中的三件披帛风帽女俑,女俑头戴的风帽、手握风帽下角的姿势以及精致的彩绘,前所未见。
毫无疑问,这批陶俑应为初唐时期河北邢窑所烧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邢窑彩绘陶风帽披帛女俑
高28厘米。头戴黑色风帽,背后风帽为三角巾式,右手将风帽角于下巴处紧紧捏住。身穿长裙,外罩半臂,肩披帛,长裙曳地盖足,长裙下面有三粒扣。面容清秀,长圆脸,弯眉,眼睛眯起,面带微笑。通体施白衣,用黑彩绘画风帽,用红彩绘画长裙,部分颜料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