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分析批评视角下的《李尔王》

2015-06-15 03:42段家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李尔王女性主义

段家佳

内容摘要:大英百科全书把父权社会定义为一种以父亲或者年长男性在家族中拥有绝对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系统,生活于父权社会的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她们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取决于男性。在父权社会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禁锢之下,女性永远处于卑微、低贱的地位。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主要讲述了三个女儿对待父亲李尔王,尤其是在李尔王交出权力之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下面将从女性主义视域出发,简单地抒发浅见。

关键词:女性主义 批评视角 《李尔王》

一、李尔王的男权意识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父权统治的时代,因此莎士比亚喜剧表现出了鲜明的父权意识,父权代表的是既定的法律和秩序。“从父”的道德戒律完全剥夺了女性与男性同等的人格尊严和人生自由,而沦为男人的附属品,甚至送人的礼物。

父亲是家庭的中心,子女需要对父亲的权威绝对服从,李尔王的父权和男权思想极为严重,又由于父权及王权的拥有,更抬升了其男权意识。李尔王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应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李尔刚愎自用、 唯我独尊的男权意识。从而他不容许儿女对自己的不尊重,甚至婚姻也是由父亲做主,领土分封以父亲说了算,更充分体现了李尔王家长制式的做法。他的话让人无法违逆,他的决定让人饱受压迫,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毫不顾忌他人感受做事:当考狄利娅无法用极尽谄媚的语言讨得他的欢心,他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像你这样不能在我面前屈意承欢,还不如当初没有生下你来好。”然后将亲生女儿赶出国土。而善于谄媚阿谀的两个大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平分了“浓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和广阔的国土”。他唯我独尊,滥施赏罚,是其家中女性最为直接的压迫者。

他还经常以自己喜怒无常的脾气施展作为父亲和君主的威权,别人若不顺他的心意便大发雷霆,横加诅咒,对考地利亚如此,对高纳里尔更是如此。“但愿天上蓄积的愤怒一起降临在她无情无义的头上,但愿恶吹打她腹中的胎儿,让他生下地来就是个瘸子”,“迅疾的闪电啊,把你的炫目的火焰射进她的傲慢的眼睛里去吧,在烈日的熏陶下蒸发起来的沼泽地的瘴气啊,损坏她的美貌,毁灭她的骄傲吧”其语言之刻毒让人不寒而栗。作为父权制社会的代表,他的存在,无疑“窒息了女儿们的生命”(伍尔夫)。

但正是由于李尔王特殊的身份地位,导致其父权和男权的实现是建立在王权的基础上的,当然亲人之间的爱就会存在一定的权和利的关系。当王权失去,以父权和男权为主导的话语权和优势也就随之轰然失去。

二、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高纳里尔和爱德蒙

有人将高纳里尔定义为女权主义者的形象,认为即使她“阴险狡诈、手段残忍、野心勃勃,在道德层面上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批驳对象,但同时也是一个敢于挑战男权的勇士。”但我却很不想去把她定义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其实所谓女权,不过是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的一种无力的挣扎。“女权”是和“男权”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女人真正得到解放的时候,该是无所谓男权也无所谓女权的时候。

回归正题,高纳里尔对父不孝:为了可以获得无上的尊荣与权势,她可以使尽浑身解数地谄媚阿谀。伪称李尔王的“爱心胜过整个空间”“庞大的自由 ”“一切不可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其实从这些奉承的话语之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些许猫腻:高纳里尔的思想显然没有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禁锢,她对于最大的财富、最自私的个人自由和无比的感官享受有着强烈的期盼和渴望。当权力到手,她便摇身一变地回归到阴谋家的形象和豺狼的本性,对管家奥斯华德说“等他打猎回来,我不高兴见他”,“你也不必像从前那样殷勤地伺候他” ,“你跟你手下的人尽管对他装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态度”,“让他的骑士们也收到你们的冷眼”,“我还要立刻写信给我的妹妹,叫她采取一致的行动。”她先是冷眼以对,然后是找借口强迫李尔裁撤自己的侍卫,不择手段打压父亲的势力。对夫不忠:辱骂丈夫,她说他“不敢担当大事……宁愿忍受侮辱,不肯挺身而起”。还不断责备自己丈夫的无能,她骂他“不中用的懦夫! ”,“迂腐的傻子”,“没有头脑的蠢货! ”杀死丈夫的诺言,“只要你有决心,一切都不成问题”。

她野心勃勃,杀伐决断,对权势充为了获得权力的扩大,不惜一切代价地与妹妹争夺情人。她既是男权社会权力的中心继承者,同时也是男权社会权力关系的受害者。她拒绝一切社会习俗所赋予她的既定角色和条条框框,更以严峻的心态在心底与之抗衡斗争。从小到大就深受男权社会的压迫的她不屈从于以家庭和父亲为中心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她不想逆来顺受,绕指柔般的次等个体从来就不是她的追求,内心充斥着拥有像男人一样权力和政治地位的梦想,并且用实际行动付诸实施。她大胆反抗和挑战男权权威,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但是她的决心、胆量和勇气并没有助她成功。反抗的最终结局不过是遍体鳞伤,作者毫不留情地给她安排了惨死的结局。

而和高纳里尔平行的人物形象爱德蒙同样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有极大的野心和欲望,心狠手辣。阴谋使得他的形象血肉丰满、立体鲜活:爱德蒙为了夺得财产便造一封假信陷害他父亲的嫡子,致使爱德伽不得不流亡在外,改扮成疯丐,到处乞讨。他又出卖他的父亲,将父亲悄悄帮助李尔的事向康华尔高密,使父亲被挖去了双眼,并遭到驱逐。他的野心越来越大,在得到家产当上伯爵后,又想成为一国的君王。他考虑到只有通过裙带关系他才能爬上去,便与高纳里尔和里根同时谈情说爱,并且都立下了海誓山盟。在和考狄利娅的军队作战时,利用奥本尼做号召军心的幌子。因此,总的来说,爱德蒙是一个极端阴险狡猾的冒险家、野心家,有极端卑鄙而残忍的手段,为了使自己飞黄腾达,他丧尽天良,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得出来。他的行径比高纳里尔更为让人发指!

但是相对于高纳里尔,作者对于爱德蒙的塑造显得更为立体和丰富:“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饱含着上进心与雄心的激情使他对命运的不满并没有流于阴柔的自怨自艾,而是化在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充满着男性阳刚气息的拷问中:“为什么我要受世俗的排挤 让世人剥夺我的应享的权利,只因为我比一个哥哥迟了一年或是十四个月?为什么他们要叫我私生子?”使人恍然听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海外版本。即使并不高尚,但也不缺乏闪耀的光芒。而作者对于爱德蒙的处理在很多方面也显得更为的宽大,正是因为颇具魅力型人格特质,他的生命里也并不缺乏追随者,他凭借自己的魅力俘获了李尔王两位公主的芳心。正如爱德蒙临死前所说:“爱德蒙还是有人爱的,这一个为了我的缘故毒死了那一个,跟着她自杀了。”这话带着自嘲的意味但也着实让人唏嘘。甚至在戏剧的结尾,作者还把改过自新的机会留给了恶贯满盈的爱德蒙,哀德蒙临死前天良发现做出了撤回处死考地利亚父女的军令的善举,从道德层面对爱德蒙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宽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莎翁本身对于男权的倾向性以及对女性的排斥。

最后,李尔王的三个女儿都遭遇了个人的不幸命运,不管多么有能力,有知识,有野心,她们还是难以逃脱悲惨的下场,因为男权社会决定了女性的依附地位。不过诸如高纳里尔这样的女性进一步意识到自身价值并开始大胆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这正是女性们不断成长成熟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第2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年。

[2]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李尔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年。

[3]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白春仁,顾亚玲,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李尔王女性主义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论《李尔王》错位的伦理诉求
话剧《离去》
论《李尔王》中的“解体”与“重构”
死亡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