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城之七门

2015-06-15 11:38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楼北京

北京外城是针对于内城而言,在明嘉靖之前北京城不存在内外之分,之所以后来修建外城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俺达部的威胁!俺答汗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其驻牧范围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带。因与其兄吉囊常年征战而使部落势力不断强大。嘉靖二十九年(1550)因与明朝就“贡市”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遂率兵攻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并允许士兵在城外掳掠。据史料记载当时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外的民居皆因俺答汗兵的掠夺而遭到损毁。最终明朝政府同意“通贡互市”俺答汗才撤兵。考虑到京师安全,嘉靖三十二年(1553)大臣朱伯辰上书嘉靖皇帝建议在内城外筑郭环之,以加强防御。由于施工费用巨大难以一时全部筹措,因此只修筑了南城一面。由于其位置处于北京内城之外故而又被称作“外城”。

关于外城箭楼、城楼、城墙比内城规格低,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嘉靖年间大兴土木,如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太庙等使国库空虚。这仅是一方面,主要原因在于自古以来封建的等级观念认为“城”与“郭”在建制上是有区别的,“城”为主“郭”为辅,“郭”的建制决不能超过“城”的建制。这才是外城箭楼、城楼以及城墙的规格低于内城的主要原因。

外城七门分别是: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

北京外城七门之一:永定门

永定门位于城南垣正中,是明清外城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门,它既是北京中轴线的起点也是从南面出入京城的要道,正因为地理位置之重要,故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将永定门城楼的建筑规制改同于内城城楼。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嘉靖四十三年(1584)补建瓮城。取名“永定”寓意“永远安定”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建永定门箭楼、城楼及瓮城,建成后的永定门城楼形制如内城,面阔五间。

解放后为了改善交通永定门瓮城、箭楼城楼分别于1950年和1957年拆除,使得北京中轴线南端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时光荏苒,1999年北京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王灿炽提交了一份名为《建议重建永定门,完善北京城中轴线文物建筑》的提案。2000年6月1日,古建专家王世仁提出《关于重建永定门的建议书》,强调: “完整的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的历史文脉。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就是文脉的标志,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保护好中轴线,也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2003年2月18日,市政府召开“关于永定门城楼复建及南中轴部分路段修建性详细规划专家论证会”,市规划委请来建设部郑孝燮、国家文物局罗哲文、北京古建研究所王世仁等专家,对永定门城楼复建及南中轴部分路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2003年2月24—25日,专家们一致认为,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复建永定门是实施建设好中轴线、发展南城的重大举措,决定时机成熟时重建永定门。2003年3月17日,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对记者发布了永定门城楼重建筹备工作已经完成,建设工程即将启动的消息。2004年3月10日,永定门复建工程正式开工,同年9月25日,永定门城楼重建竣工。

北京外城七门之二:右安门

历史上的右安门位于明清北京外城南垣西侧,即今右安门内大街南口正中处,该门与左安门东西相称,俗称“南西门”,其地处金中都遗址。右安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箭楼。

北京外城七门之三:广安门

历史上的广安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即今广安门内大街西口与广安门北顺城街南口交汇处。是外城中唯一向西开的城门,与广渠门相对。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初名为“广宁门”;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瓮城。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京城与南方陆路交通之重要门户。故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建广宁门城楼并提高了其规制将城楼改为两层面阔三间,低于内城城楼建制但又高于外城城楼建制(永定门除外)。1821年道光皇帝登基继位,由于其名字中有个“宁”字(爱新觉罗·旻宁)为避“宁”字之讳,广宁门遂改为“广安门”,且做为地名沿用至今。

北京外城七门之四:西便门

历史上的西便门位于外城北垣西段正中,明清时期北京城“凸”字形平面的左肩部,即今西便门内大街北口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建外城城门、城墙时记载有七门,而七门中只命名了五门,并没有西便门、东便门的称谓,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外城添建瓮城时,方才出现这两门的名称。关于为何叫“便门”,有两种解释:一是“便门”是便于南北方向的出入,工程简便,不是大兴土木。(这点通过老照片从西便门的建制上就可以看出);二是西便门偏居北京城外城的西侧,并且是内城和外城结合部位。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偏 (piān)”来命名,称为别称“西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就把“西偏门”读作“西便门”了。

西便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后增建箭楼。西便门箭楼、城楼及瓮城于1952年被一并拆除。如今西便门地区尚存有500余米城墙遗迹,已被开辟为“明北京城城墙遗址公园”,该遗址公园与崇文门至内城东南角楼一线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是北京目前仅存的两处城墙遗迹。

北京外城七门之五:东便门

历史上的东便门位于外城北垣东段偏西,明清时期北京城“凸”字形平面的右肩部,即今东便门桥北处。与东便门对称,也属于当时的“偏门”,因而建筑规制较低。东便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嘉靖四十二年 (1563)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后增建箭楼。

现如今人们经常把位于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北京内城东南角楼误认为是东便门,历史上的内城东南角楼位于北京内城东城墙和南城墙的交角处,因而称作“角楼”。一个是城门一个是角楼,看似不挨边儿,但为何会被混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endprint

其一,“内城东南角楼”紧邻东便门立交桥,43路、44路等公交车停靠角楼附近站牌无一例外都叫“东便门”,这也是人们常把内城东南角楼误认为东便门的最主要原因。

其二,历史上内城东南角楼与东便门的距离太近了只有两百来米,而东便门拆除较早,内城东南角楼一直保存至今,故而后人容易将两者混淆。

其三,1912年京奉铁路运行全线贯通,靠近内城东南角楼的一段城墙被打开了一个“门”用于火车通行,且当时内城东南角楼底下有座火车站,名字就叫“东便门火车站”,因而给后人造成一种挨着“东便门火车站”的那个城楼就是东便门的假象。

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广渠门

历史上的广渠门位于外城东墙正中偏北处,即今广渠门内大街东口、广渠门立交桥西侧,俗称“沙窝门”。广渠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后增建箭楼。

虽然广渠门箭楼、城楼及瓮城都很低矮,但广渠门在北京历史上却很有名。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后金(清)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攻打北京城,袁崇焕率驻明军列阵于广渠门外待敌,第二年一月三日袁崇焕大败皇太极于广渠门外,取得了保卫京师的“广渠门大捷”。

北京外城七门之七:左安门

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垣东侧,即今左安门内大街南口正中处,该门与右安门相对称,俗称“江擦门”。左安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 (1750)后增建箭楼。

在过去,北京南城的繁华程度不如内城,而左安门又在南城的“东南角”,从地理位置上看比较“偏”,一些关于北京的书籍在谈到左安门时总使用“荒凉”二字来形容。其实左安门的冷落主要源于清末京津铁路通车后,人们的出行方式的较大改变,在通火车之前左安门是通往天津、山东与河北东南一带的交通要道。同时,左安门一带还多寺庙、庙市,门外东侧的宏善寺是当时南城有名的寺庙,北京城内的官员、大户人家、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每逢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和六月二十四日关羽诞辰,左安门内十里河关帝庙就变得很热闹,在庙前搭台唱大戏,远近十里的人都会到庙里拜佛、看戏。清末京津铁路通车后过去走左安门陆路的乘客多改乘火车,人一少了,整个左安门周边的店铺、寺庙香火也都逐渐萧条了,以至于到民国时期左安门成为了京城里较为冷清的一座城门,因而左安门留下的影像资料也格外的稀少。

后记:以上就是北京历史上“里九外七”各座城门的大体介绍,除了各座城门明朝正统年间为了加强城垣防卫特意在城墙与城墙交汇的城台上各修建角楼一座,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后亦在四角建有角楼,如今仅有内城东南角楼保存,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城角楼则均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现如今已迈入21世纪的北京在城市发展上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将北京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拥有着古老历史的老北京正以一个雄伟、绮丽、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姿态面向着世界面向着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楼北京
吴哥蹦必烈神庙遗址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10月历史大事记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岳阳楼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拆城者与护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