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玮
纪念北京城大规模改造百年
在传统京剧《游龙戏凤》中,正德皇帝有一句戏词“我就住在北京城内,大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我就住在那个里面”。这大圈圈指的便是“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而黄圈圈则是指皇帝的居所“紫禁城”。一句戏词为我们初步勾勒出了北京城的轮廓!历史上的北京城做为元明清三朝的帝都,其规划设计无不蕴含古老的东方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完美体现,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筑史上的辉煌杰作。而最能彰显古都风貌神韵、雄伟壮观的当属“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楼!然而做为古代防御设施的城池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其防御功能已渐渐退去,厚重的城墙和城门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因而对城门、城墙的改造也逐渐的被一些城市规划专家提上日程,1915年6月16日,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冒雨主持了正阳门改造工程开工典礼,他手持大总统袁世凯颁发的特质银镐,刨下了正阳门的第一块城砖,标志着“北京城”大规模改造的开始,时至今日整整百年光阴,当年环绕北京的城墙、城门大多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本期特地刊出“北京城”专辑,以图文的形式,为您介绍老北京历史上的各座城门。
北京内城九门之一:正阳门
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城楼修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正统四年(1439)又修建了箭门和瓮城。正阳门不仅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更是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正阳门打建成那天起,就一直是北京城的象征。 其箭楼规模宏丽、城楼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整体无不透着“帝都”的盛景和“皇家”的威严。箭楼和城楼中间的门洞只有举行国家大事和皇帝出行时才开启,故正阳门又被称之为“国门”。
五百年来,正阳门饱经沧桑,历史上几毁几修,这其中尤以1900年的庚子国变为最,短短两个月间城楼、箭楼、闸楼、瓮城等均遭到严重破坏。关于这次正阳门被毁情景,各家记述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况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 6月16日火烧位于大栅栏的老德记洋药房,火势迅速蔓延,最终殃及正阳门箭楼被毁;两个多月后,驻扎在瓮城内的八国联军中的英军雇佣军印度兵失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1902年,清政府委派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和顺天府尹陈璧筹划修复。在修复施工中,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档案被兵火焚毁无存,形制只好参照正阳门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宣武门,将面阔改为七间并相应加大尺寸,正阳门的这次重建,直至1906年才竣工,今天看到的正阳门便是1906年重修所建。
1912年满清覆灭民国成立,北京城也开始了由一座封建帝都向近代化城市的第一次转身。如何让古老的都城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摆在了执政者的案头,
由于清朝初年清政府采取满、汉分治的政策,并将除寺院庙宇僧道和汉八旗军外的汉官、汉商及商业店铺、戏楼茶园、各省会馆统统迁往外城,因而逐渐形成了以前门大街为中心的整片儿正阳门地区商业圈,1900年后正阳门东西两侧又分别建成京汉、京奉两大火车站。每天人流攒动,车水马龙交通流量与日俱增,硕大的瓮城和狭窄的街道使得正阳门地区的交通受到严重阻碍。除了交通拥堵,出入不便也是一大问题,正阳门正门只有在皇帝出巡,或到天坛、先农坛祭祀及一些重大国事时才会开启。平日车马行人只能从瓮城两侧的闸门出入,而闸门是“向夕即闭”,一旦关闭进出城门只能等第二天再说,百姓为此叫苦不迭。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对于这种种不便早有考虑,做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门不仅无法抵御列强的枪炮更难以适应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所带来的改变,因此他向大总统袁世凯提出《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的方案,大胆提出拆除瓮城,保留箭楼、城楼,在正阳门城墙两侧各开两个门洞的改造方案,以疏导交通,便利市民出行。计划公布后举国哗然,保守势力更是强烈反对,但朱启钤本人抗住了舆论压力并得到了当时北洋政府的鼎力支持,公元1915年6月16日,朱启钤冒雨主持的正阳门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他手持大总统袁世凯颁发的特制银镐刨下了第一块城砖。这柄银镐重约30两,红木手柄上刻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交通永便。”由于资金到位再加上先前规划准备完善,工程至当年年底便全部完工。此项工程规模宏大,拆除了正阳门瓮城,并在城楼东西两侧城墙开设两组门洞,东门洞通往户部街,西门洞通往西皮市街;除了本国的建筑师,朱启钤还特地聘请德国建筑师罗克格参与前门改造工程,并采取罗克格的设计方案将箭楼东西两侧增添两组西洋花饰装饰图案,在北面修筑了“之”字形的登城马道,在南面增建悬空眺台并于每个瞭望孔上方添加西式风格的弧形窗楣。使得因拆除瓮城而略显孤立的箭楼成为了一个独体建筑。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至于正阳门为何被俗称为“前门”?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北京未修建外城之前,其位于北京城(坐北朝南)的正前方。二是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当然这两种解释都解释得通,如今“前门”已成为一个区域范畴包括正阳门和它前面的前门大街等区域。
北京内城九门之二:宣武门
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西侧,距正阳门约三里,与崇文门遥相呼应,这也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一带。今天宣武门外还保有几条带有“校场”名称的胡同,宣武门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初名沿用元“顺承门”旧称(元大都所建“顺承门”即在宣武门稍北处。永乐皇帝重建北京时将元大都城南垣向南拓建,门亦随迁。)正统四年(1439)重建城楼并加筑瓮城、箭楼、闸楼,取汉朝词赋大家张衡《东京赋》中“武节是宣”之义,改称“宣武门”。清朝时,刑场设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每年秋后问斩时,犯人便要出宣武门赴菜市口刑场。故而宣武门亦被称作“刑门”,清代刑部衙门还在宣武门箭楼西侧立了一块写有“后悔迟”的青石碑;也因此留传下来了一句颇具北京特色的歇后语: “刑部的碑——后悔迟了”。endprint
1924年随着溥仪被驱逐出宫,负责钟楼、鼓楼报时的銮舆卫也随之解散,响彻北京上空五百余年的钟鼓报时声不再回荡,取而代之的报时方式是午时鸣炮。鸣炮地点是在宣武门城楼上,使用的炮是两尊退役的德国克虏伯炮,人称“宣武午炮”。据史料记载,由于威力巨大首次鸣炮就震塌了附近的两间民房,于是只好把这两尊炮分开鸣放,其中一门被安置到北城德胜门至安定门之间的城墙上。午时鸣炮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最终由于费用太大而停止。那时每到中午,炮声一响,声震宣南,这在当时也算是老北京的一景儿了。
北京内城九门之三:阜成门
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代时名为“平则门”。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所修筑的箭楼、城楼、瓮城,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高大,并改名“阜成门”。
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其面对西山。明清时期京西门头沟斋堂的运煤车多出入此门,故阜成门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镶砌一镌刻有梅花的石条以记之 。“梅”与“煤”谐音,故阜成门又被称之为“煤门”;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如今的阜成门内大街依旧是老北京文物古迹最为丰富的一条大街,“妙应寺白塔”是北京城内最雄伟的元代建筑之一;“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历代帝王庙是全国建筑等级最高的庙宇,庙中主殿景德崇圣殿的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游行而修建的“西四转角楼”依旧矗立在西四路口;鲁迅先生的故居在这里,北京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胡同——砖塔胡同在这里,人民医院的前身创建于1918年的中央医院也在这里,游逛在这条大街上可以真切领悟到北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内城九门之四:西直门
西直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北侧,今西直门立交桥东处。元代时名为“和义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修缮后“取西方属义之理”改名为“西直门”,明正统四年(1439)增建瓮城、箭楼、闸楼, 并将元和义门包筑在西直门箭楼城台之下。西直门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此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过去出西直门奔西便门是玉泉山,玉泉山泉水清澈、甘甜,每日清晨给皇宫运水的大马车进出于西直门,因而西直门又被称之为“水门”。在西直门瓮城门洞中有汉白玉水纹石刻一块,故有“西直水纹”一说。1969年因修环线地铁将西直门箭楼、城楼、瓮城及闸楼一并拆除。在拆除西直门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被包裹在西直门箭楼里的元大都和义门遗址,和义门遗址的出现更加充分的证明了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所营建。
北京内城九门之五:德胜门
在谈及北京城现存的城门时人们总爱用“一个半”来表达。一个指的是正阳门,这半个指的就是德胜门箭楼。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其城楼位置在今德胜门立交桥处,其箭楼至今保存!在元朝德胜门名为 “健德门”,明洪武元年(1368)改名为“德胜门”表明大明江山是“以德取胜”的其位置在今德胜门外小关地区。除了原有的元代城墙,明政府另于北垣南五里处新筑城垣,为北京城防御的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71)改建北京城垣废除旧北垣及旧德胜门,将原为二道防线的新城垣加宽加高,西侧门仍称为“德胜门”,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胜门,明正统元年至四年增建箭楼、瓮城及闸楼。德胜门为出兵征战时必经之门,出此门预示打胜仗,故德胜门又被称之为“出兵门”。
1915年北京城改造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瓮城及闸楼,1921年因城楼残破太甚而无力修缮于内城九门中率先被拆除,德胜门箭楼保存至今。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60年代北京开设修建地铁,多数城楼箭楼都没有逃脱拆除的厄运,但德胜门箭楼是个例外,由于“没碍着事”,一时侥幸的保留了下来。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打通德胜门内外大街,拆除箭楼的意见又提出来了,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家建委城市建设总局总建筑师的郑孝燮先生闻讯后,连夜给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写了一封信,请他出面对拆除箭楼一事“迅加制止”。郑老在信中说,德胜门箭楼,是除前门箭楼外,在京城“北线”现存的唯一的明代古建筑了,得把它保留!它不仅对“南线”和中轴线有个“呼应”作用,又正好是来自十三陵方向的终结,成了一个最好不过的标志。而且,会成为北城一带最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最佳景观,称得上是“无可替代”,从城市的整体效果来看,举足轻重。郑老还举了凯旋门的例子,巴黎就没有为改善交通而把凯旋门拆掉,希望我们的政府领导者和国人,也要看到古建文物的珍贵价值及它的“资源”作用。陈云同志阅信后立即转给了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谷牧同志几天后就批转回来,并请郑老牵头召集国家文物局、市规划局以及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讨论。讨论中,专家们一致支持郑老的谏言。会后,国家特批了30万元专款并责成国家文物局负责德胜门箭楼修缮工程。就这样,德胜门箭楼保住了,并成为了北京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北京内城九门之六:安定门
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其城楼位置在今安定门立交桥处。元代时名为“安贞门”。明洪武元年(1368)改“安贞门”为“安定门”,安定之名取“天下安定”之意!另于北垣南五里处新筑城垣,为北京城防御的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71)改建北京城垣废除元朝时的旧北垣及“安定门”(此安定门即元朝的安贞门),将原有的二道防线的新城垣加宽加高,东侧门仍称“安定门”,这便是老北京内城九门的“安定门”。永乐七年(1409)修缮安定门城楼及城垣,正统元年再次修缮城楼,并增建瓮城、箭楼、闸楼,从而形成完整意义的安定门。
关于安定门在古代的用途一直有两个说法,可以兼备而听。其一说:在过去“王师”外出征战,收兵回城时就是经过安定门,即天下安定之意,当然也有让人家打得稀里哗啦、灰溜溜回来的时候。现在安定门附近还有一条“谢家胡同”。据传,明、清两朝出兵打仗,战后从安定门回京,到此处解甲休息,久而久之“解甲”音转为“谢家”,故得名谢家胡同。其二说:安定门以出入粪车为主,过去安定门外是北京主要的粪场,出了安定门城楼那就是城外了,比较荒凉,靠近地坛东、南、北三方面均有粪场,粪霸雇人将城内居民厕所的粪运到粪场里,掺上炉灰,摊在地上,利用阳光将其晒干,卖给郊区种菜种粮的农民作为肥料。过去老北京有一句描述安定门外地区的顺口溜“安定门,三道坎儿,粪场、窑坑、乱坟岗儿”。endprint
1860年鸦片战争时英法侵略军占据安定门,城上悬英、法旗,不准中国居民出入。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安定门城楼全景,这张照片也成为了目前存世的北京城楼的最早影像资料!
北京内城九门之七:东直门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朝洪武年间修补城门并沿用旧称,永乐十七年(1419)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名为“东直门”。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重建城楼、箭楼、瓮城。东直门古代多走运木料的车。在明朝初期建设北京时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门运送进北京城。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清朝时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时在东直门设为“春场”,每至立春时顺天府尹于此鞭“春牛”“打春”。 古代的砖窑大多云集在东直门外,因此东直门不仅走拉木材车,还走拉砖瓦车。
历史上发生在东直门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当属顺治皇帝在此铲除多尔衮兄长英亲王阿其格,并以此为契机彻底剿灭多尔衮在朝中的势力。清顺治七年冬季(1650年),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塞外草原喀喇城射猎时伤病而死,他的同母兄长英亲王阿济格派三百骑兵先行,自己护送着多尔衮的灵柩随后返回京城。顺治皇帝在亲率百官出东直门迎灵之际,以谋反为由设伏擒杀了阿济格的三百骑兵,又将阿济格逮捕削爵囚禁。顺治皇帝先是按照皇陵规格在今东直门外新中街附近埋葬了多尔衮,待剪除其党羽之后,又将多尔衮掘坟鞭尸。
北京内城九门之八:朝阳门
朝阳门位于老北京内城东垣南侧。据《顺天府志》记载:元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下令“筑新城”,朝阳门的前身“齐化门”就是在那会儿营建的……老话儿讲:“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一转眼,大明取代了大元!北京城也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洪武元年(1368年)、四年(1371)都曾对齐化门进行修缮。明正统时期重建城楼、箭楼、瓮城并将“齐化门”改名为“朝阳门”;清朝沿袭明朝时的称谓。
历史上北京城各个城门都有其具体的职能,朝阳门则是老北京的“粮门”,过去北京城内九仓之粮皆从朝阳门运入,故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每逢京都填仓之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老北京也因此留下了“朝阳谷穗”这么一景。因此您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现在朝阳门地区存有多处带“仓”字的地界儿了,如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会儿京城里百姓的口粮基本上都来源于这几大仓中。此外由于朝阳门是离京杭大运河北端通州码头最近的一个城门,因而朝阳门每天是客商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朝阳门关厢地区那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朝阳门也成为即北京“前三门”之后的最热闹的一座城门了!
北京内城九门之九:崇文门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元大都时的“文明门”即在崇文门稍北处。明永乐十七年(1419)将元大都城南垣向南拓建,门亦随迁。正统元年(1435)重修并加筑瓮城、箭楼及闸楼,改名为“崇文门”,老北京人都爱把“崇文门”称之为“哈德门”。这源于元朝时文明门附近有一座“哈达王府”,“哈达”又讹传谐音为“哈大”、“哈德”,哈德门的叫法在民间一直由元朝延续到民国,解放前老北京还有哈德门牌香烟。
和老北京的其它城门一样,崇文门也有着自己的功能,明清时期崇文门是税收管理部门所在地,故崇文门又被称之为“税门”,明人史玄所著《旧京遗事》就有“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的记载。此外当年京城里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加之北京南郊大兴县一带还有很多酿酒的作坊,酒车也常从崇文门进城,所以民间有“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囚车”的说法。因而崇文门亦被称作“酒门”。
1900年庚子国难,崇文门也遭到严重损毁。八国联军中的英军攻破广渠门后占领天坛,然后出兵崇文门,因遇到了清军的抵抗,英军炮轰崇文门箭楼,崇文门箭楼顶部为木结构,着火坍塌。在庚子国难中除了崇文门箭楼,正阳门箭楼和朝阳门箭楼也同样遭受损毁,但两座城门的箭楼日后均被复建,只有崇文门箭楼损毁后一直没有修复,这其中的缘由是1901年为把火车从永定门外马家堡引到城内,八国联军中的英军改造了崇文门瓮城,拆除了瓮城上的闸楼及瓮城内西北角的关帝庙,并打通瓮城东西墙,使火车穿越瓮城而过。因此我们今天很难看到完整的崇文门箭楼影像资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