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魂

2015-06-15 09:24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木版年画

【典 故】

山东高密年画《天河配》由四幅图画组成,由右至左:(1)牛郎还天衣给织女;(2)织女穿天衣飞奔而去,牛郎领儿女直追上天;(3)王母划银河隔开牛郎织女于河之两岸;(4)每年七夕,织女穿华衣与牛郎相会。画的两端分别画荷花一瓶和瓶花喜鹊。

年画,是老百姓画给自己看的,当然就要走老百姓的心。老百姓喜欢什么呢?粗犷质朴的形式、强烈喜庆的色彩、民风民俗的内容……一切依附于民间神鬼传说的信仰民俗,以及表现劳动人民精神追求的人情事物,都可随意添列其中。也就是说,“年画无正经,好看就行”这就与讲究诸多法度的文人画很是不同。

文人画讲究意境,讲究“以虚当实”,而年画则更多刻画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什么男耕女织、美妇小儿、老者少年,什么花红柳绿、人丁家畜、五谷丰登,顶多再加进一些希冀和祝愿:什么连年有余、发财还家、衣锦还乡,什么金榜题名、日进斗金、身体康泰等。老百姓不会做不切实际的梦,所以连希冀也带着人世的欢腾,是他们在新岁来临之际对生活兴旺与生命活跃的渴望。

文人画色彩清怡、浅韵淡心,年画则红红绿绿、大俗大雅。你看年画贴在门楣,挂在墙上,晕色冲击力很大,远远地就能看到。年画多使用中国传统五色:黑、白、红、黄、青。古人认为这五色是生命本源之色,一切生命和世界都来源于此。在年画中,就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间色,在突出和强调中,反映色彩的象征意义。像红色象征生命血液奔流不息,用在年画里,是喜庆、热烈、欢乐,是年画的主要之色;黄色是从属于金的富贵之色,是华夏文明的土崇拜,也是年画主要使用的颜色;绿色在年画中是作为红黄的对比色使用,以使红黄更强烈和更鲜活。追求鲜亮夺目的色彩观,使得年画有时尽可能夸大颜色,以夸张的艺术效果完成对比色运用。像年画中的关公像,面部几乎全部涂为红色,用“红脸关公”这一约定俗成的用色,来表现人品的刚正不阿。

文人画唱咏诗词歌赋、理想抱负,年画则相对不那么文气。年画艺人多是农民,肚里没有多少墨水活泉,也谈不上境界况味,除了将身边实在的生活画在画中,更多的取材来源于乡间的戏曲故事和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中国戏曲内容博大,更因地域不同,分为许多戏种,这为年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题材。像武强年画取材于老调梆子、河北梆子、武安落子;凤翔年画取材于秦腔;桃花坞年画取材于时令小调。有的年画现在还在印制,画上的剧目甚至剧种却已然消泯了。至于历史故事,那些有关道德教育和信仰传承的人物,颇受欢迎。像“孔融让梨”“雪中送炭”“将相和”“孟母教子”“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也常被采用作年画题材。这些古老的戏曲故事和历史故事,画进年画里,贴在门楣和墙上,给百姓们一年观看和评说。就是在这无形的熏陶里,老百姓完成了最初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信仰传承。

文人画讲究法度,大约观赏时,是要毕恭毕敬的。年画则随性书写和张贴,凡百姓生活场景,几乎都有年画的身影:有贴在院门上的门神,有贴在灶台上方的灶神,有贴在槽头之上的家畜神,有贴在新婚夫妇居室里的送子观音,有贴在窗旁的“月光”,有贴在箱柜上的“斗方”。还有一些比较奇特的:像天津杨柳青的“缸鱼”、河北武强的“灯画”、陕西凤翔的“窗画”、湖南滩头的“窗格画”、四川绵竹的“门笺”、桃花坞的“斗旗”与“月宫”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是“凡有生活处,必有年画”。

年画的民间性、自发性、风俗性,与日常生活如此密切。有人曾用“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来形容年画,想来是不为过的。

魂·价值

年画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虽然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广裹土地上,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但其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体系却一脉相传,没有中断,呈现出与官方正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古人觉得年画“匠气”,是入不了台面的,更无从“收藏”一说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很少垂青于它,倒是外国人很喜欢——“墙内开花墙外香”。

尤其是清代晚期以后,外国人至中国内地者渐多,“异域风”的年画成了他们猎奇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外很多图书馆、美术馆,像版画之乡的荷兰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而今英、美、法、德、俄及东欧等国家的博物馆中均有中国木版年画藏品,且相当丰富。其中俄罗斯的博物馆所藏年画甚至达到6000多张,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实物《四美图》,就藏于俄罗斯的博物馆。自家的年画,在他乡繁盛,别一番滋味令人唏嘘。

所幸的是,在现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慧眼识珠”的年画藏家,终于让年画在自家继得一脉。现代中国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画的是鲁迅先生,他收藏的湖南滩头年画《老鼠娶亲》,是中国民俗年画的经典。鲁迅所藏的河南开封年画,现藏于鲁迅纪念馆中,经中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时代,上海的王尚义收藏了许多老年画。他1964年侨居美国,去世后,家人将其所藏200余幅老年画精品转让给英国伦敦中国版画基金会。

更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人们重读民俗文化的热潮,终于使年画有了“再认识”的契机,加上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进入大众收藏领域是大势所趋,在拍场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其中,老祖先留下的木版年画,因存量稀少、艺术含量较高为国内外收藏家一致看好。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年画现在已是凤毛麟角,属稀世珍品,而清末民初的年画售价也已不低。更早期的老年画,则已成为“可与中国明清珍本绣像插图相媲美”的艺术珍品了。2004年,广州嘉德曾举办了国内首场年画专场拍卖会,有180件年画拍品参加了拍卖。其中一对编号为4号《尉迟恭沥粉金门神》和5号《秦琼沥粉金门神》的清代初期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拍出了9.02万元的高价。另一幅反映中国鸦片战争前边界原貌的清代黑白木版年画《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以8.47万元成交。

而“新年画”和“文革年画”也值得玩味收藏。“新年画”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行的,内容涉及抗美援朝、大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题材的年画。当时许多画家,如古元、李可染、谢之光、石鲁、张仃、刘继卣、贺友直等都参与了大量的年画创作,使这一时期的年画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巅峰;而“文革年画”指的是“文革”时期,新年的门联多是一些毛主席诗词手迹,而画面的内容多是描绘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生活风貌的宣传画,其特殊的政治意味也增强了收藏的历史感。在2013年北京传是春季拍卖会上,力群和李可染等人所做的新年画,就曾拍得13.8万的高价。

从这些高成交价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年画,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年画,是根植于民族、民间沃土上的一朵艺术之花。在其绚烂的颜色和花容中,能窥见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智慧结晶,感知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寻得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生活历程遗迹。也正因为它扎根于广袤的民间沃土,这朵艺术之花会更加枝繁叶茂。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中国年画
开封木版年画传人任鹤林守护“门上春秋”40载
论潍坊木版年画社陈克红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开封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