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红蔚
【摘要】 作文批改讲评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最费神的工作,也是最头疼的事。如何从作文堆里解脱出来,这可以说是每位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事,也是当今作文教学所要探究的问题。把批改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是我近年对作文批改教学的一种尝试,即以学生互相批改为主,教师批改讲评为辅。学生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到别人的优点,鉴赏作品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让写作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作文 作文教学评改 主权归还 改革批改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33-02
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教师则呕心沥血,拼命评改,结果是吃力不讨好,不但收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且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一方面,学生消极被动地写,对写作毫无兴趣,更无责任感,只把作文当成一种被迫完成的差事敷衍;另一方面,教师改得辛苦却劳而无功,不被理解,改得越来越无味,越来越勉强。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到袁枚的“一诗千改始心安”,从“批阅五载,增删十次”的曹雪芹到“数易其稿”的列夫·托尔斯泰,无不说明执着修改的重要性。指导中学生写作,教师的精批细改,自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之在自改、互改中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改促写,最终达到叶老师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叶老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好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说:“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契诃夫也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评改是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
如何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这可以说是每个语文教师苦恼的问题。因为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令中学语文教师最费神的工作,尤其是教两班语文的教师,工作量之重可想而知。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及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种要求,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只是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功夫。我曾经在所教的班级中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仔细看了教师眉批总评及修改细节的约20%,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了再创作的仅占8%,58%的学生只瞧了一眼评分或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别学生甚至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当自己的汗水居然成了无用功,红红的眉批总评在学生的眼中成了过场。不由得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再加上面临中考的复习,大量的作文训练接踵而来,我不得不冷静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应动点手术了?如何独辟蹊径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现在采用学生互改,就是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批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晕的“劳役”中解脱出来。
作文批改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个角度讲,甚至重于写初稿。因为它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甚至创造的过程。鉴于此,本人在作文评改上作了一些尝试,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向学生宣传互相批改的意义
在让学生批改前要向他们宣传互相批改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学生的疑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对作文批改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
第二、教师示范批改
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上中下等水平的三篇文章出来,出示评分要求(不同文体的作文,要求不同),在学生面前示范批改,指出文章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符合哪一等级。
第三、明确批改步骤和内容(投影或板书)
1.向每个学生发一篇同学的作文,教师出示本篇训练重点及详细要求,使之有的放矢。如批改《__________,我真的长大了》这篇习作时,我出示的批改要求是:有没有补充完整题目;有没有按要求从两方面选事例,一方面反映你与这位家庭成员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表现你与这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爱;文章有没有扣住“真的长大了”五个字,表现你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
2. 整体感知文章,也就是弄清自然段落,层次关系,文章主旨,材料的详略。如批改《自强的我》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习作时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否突出、深刻,是否选取的事都是表现自己自强的精神;材料处理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精读文章,着手批改。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咨询、磋商,如不能解决再向老师请教。教师作为主导,在各组之间巡视,与学生同行,融于一体。要求学生在批改中注意下面的问题:
(1)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精彩语句修辞用线标出。教师要强调不能乱涂乱改。这样,保持了卷面的整洁、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2)要注意文章与题目的照应,段落之间的连贯,思想内容,所选材料是否为中心服务,写作技巧的运用等。如《我家的一张照片》,批改时要学生留意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否是与自己家人的合照,文章有没有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3)要求学生写出批改的评语,打出分数,写上批改人的姓名。评语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各有侧重。一般来说,本文的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明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恰当,材料的详略安排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完整巧妙,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等。评语应以正面肯定为主,发现优点,也要中肯指出不足之处,不能写讽刺、挖苦的语言。
4. 自由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了认识,同时学会了学习别人、尊重别人。更可贵的是,他们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语言更生动,写的评语往往更中肯,更容易被同学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某些成见。例如,对于一篇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的作文,学生在评语中写道:“喔!好大肺活量!这么一大段只有一个句号。”对于一篇题为《幸福》的文法错误较多,语句不通的文章,学生这样评道“你有很多独到的想法,真让人佩服!但遗憾的是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真可惜!希望你在语言的锤炼上多下功夫,只要努力,就能很好地驾驭语言,很好地驾驭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位同学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提出异议,评分的同学这样回复道:“虽然你有很多不服,但你的文章选材不新颖,字迹太乱,瞪大了眼睛也琢磨不透。我是评卷人,就给你这个分!分数不重要,关键是文章让人家都称好。”这样的精彩评述不胜枚举,而且评语越写越多,越写越棒。
5. 共同评议。老师从学生作文中挑出好、中、差有代表性的作文各一篇,放在实物投影机上,这时,被选上作文的学生急切地想老师和同学们的褒贬。我先让这三位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一遍,自己先找问题,然后当即改正投影出来。所有学生马上就从屏幕上看到了修改前后的差异(有时真可谓“点石成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种效果是从前无法想象的。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读修改后的作文,让他们找出好的词句、片段,并说说开头好在何处,结尾好在何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等。教师通过实物投影机,把习作中好词佳句及错误字词、不足之处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显示出来,有些加上下划线。这样,既便于引起学生注意,又有助于下一步集体修改。然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全班同学参与修改,集思广益,让文章进一步完美起来。大部分同学对评议、修改身边同学的作文都很感兴趣,思维相当活跃。再加上适当地点拨指导,“精品”文章就出来了。组织同学们朗读欣赏,然后,让学生比较三篇原作,指出好的那篇优在何处,差的那篇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看修改后的作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文修改的方法以及作文应怎样写才能生动具体,如何使佳作更完美。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已察觉这种主权归还的改革所带来的可喜变化:1. 它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使语文教师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2. 大大地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前由教师全批全改,要改完两个教学班差不多120篇文章起码要两周的时间,待到教师讲评时,学生已忘记了要求,个别的学生甚至连写过这篇题目的文章也忘了。而由学生互相批改,可以缩短时间,激发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使学生兴趣高涨。3.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完整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4.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都能顾及到,能够在批改过程种学到别人的长处,偏差明显减少。5.在互批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产生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思维,使学生鉴赏作品的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把作文的批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同龄人的作文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感到自己俨然是个发现者、批评者、研究者,在满足了自信、自尊的同时懂得了什么是好的作文,提高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因为看别人的作文,提高了阅读能力;分析别人的作文,训练了思维能力;评议别人的作文,提高了语言概括能力;争论别人的作文,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写得积极,改得主动,老师再也不用每天搬山,望洋兴叹,而是居高临下,指挥若定。批改作文不再头疼,而是其乐无穷!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何难!
[ 参 考 文 献 ]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版.
[3]《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版.
[4]《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