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2008-2013∗

2015-06-15 17:24谢源澔
宏观质量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聚类系数食品

祝 捷 谢源澔

中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2008-2013∗

祝 捷 谢源澔

文章从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可持续三个维度构建中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8年至2013年中国除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外的省级行政区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研究中,首先选取2012年的数据进行各省份横向对比研究,得出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地产生差异的原因,论文对主成分分析中的六个主成分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中国食品安全聚类明显呈区域特性,相邻省份分数类似,研究得出食品安全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的结论。在对中国食品安全情况历史趋势分析时,文章发现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总体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区域的发展趋势和全国的趋势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变大。

食品安全;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一、背景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一句古老的俗语。这句俗语表达了“吃”在中国普通民众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食品安全对于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要么是因为担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庞大人口的需要(陈百明,1996),要么是因为低劣的食品安全状况让世界对中国制造产生了质疑(杨霄、李彬,2012)。

因此,如何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仅是一个涉及中国的问题,而且也应当为世界所关注。然而,这种评价必须建立在对于食品安全有着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由于各方所关注的角度不同,作为监管者的中国政府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而制约着各项规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刘录民等,2008)。中国在2006年颁行的《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并认为食品安全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但是,2009年颁行的《食品安全法》就将食品安全的范围限缩在食品卫生安全上,认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事实上,食品安全是个含义丰富且多元的概念;自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食品安全”的概念以来,国际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一直在发生变化。一种经典的定义方法,是将食品安全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进而将这个广义的概念分为食品保障安全(Food security)和食品卫生安全(Food safety)两个层次。Food security指的是在全球层面、国家及地区层面、家庭层面是否能获得充足的食品(P Pinstrupandersen, 2009)。Food safety主要从食品的卫生安全的角度,要求食品应当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产生食源性疾病威胁(Wilhelm Kirch.,2008)。美国学者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影响因素中,贫困和气候变化是二者的共同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共同影响因素外,Food security主要与食物利用、食物的获取相关,而Food safety则主要与食品原材料、病原体、食品加工及交叉感染相关(Irene B.Hanning et al.,2012)。欧洲食品安全局的专家在论证系统评价食品与饲料安全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时,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多元概念,需从人类健康、植物健康、动物福利及环境四个角度综合考虑(E.Aiassaa et al.,2015)。伴随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食品贸易成了全球贸易的一环,从食品进口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英国学者Hubbard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来综合分析外部供应安全指数,分析国家食品安全(L.J.Hubbard&Carmen Hubbard,2013)。2000年以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影响着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可持续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内涵(李哲敏,2004)。目前,通过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来定义食品安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食品安全的指标体系,已经获得了广泛共识。《经济学人》所构建的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以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为三个一级指标(EIU,2014)。本文赞同:食品安全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食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安全的可持续性构成食品安全的三个维度。

对于食品安全的评价,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民间共同热议的话题。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肆虐美国和引发欧洲广泛恐慌的疯牛病危机、欧洲大陆的毒黄瓜事件,还是由于中国奶制品安全所引发的全球奶粉短缺,都表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如何评价食品安全的状况成为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学术问题。

如何评价食品安全,各个领域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从目前国内外文献来看,主要分为数理模型分析法、指标评价法。

数理模型分析法指的是运用数理原理及公式,对所研究对象、方法进行建模及推导的一种方法。在食品安全评价中主要运用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及灰色分析法。杜树新等学者基于模糊数学理论,运用了模糊评价法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价,首先在考虑了食品的多样性、危害物多样性和危害物毒性的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计算中根据各危害物检测数据,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对应类别危害物的风险指数,再综合出安全性的综合指数(杜树新等,2006)。蔡强等学者运用使用神经网络方法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价。文章首先借鉴国内外研究结果建立指标,层次分析法改进逆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中随机初始化计算权重的方法,训练样本数据,并以测试数据作为验证,检测模型的误差收敛速度和拟合度以得出结论(蔡强等,2014)。灰色分析法是指标评价的另一常用方法,有国内学者运用灰色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由食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安全三项准则所构成的食品安全综合指标评定体系进行了评价和有效验证(刘於勋,2007)。

指标评价法指的是以多个指标对食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指标往往会附上相应的数值,有客观数值也有主观数值。指标评价法用得最多的方法是德尔菲法。上文所提到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智库每年都会对全球的食品安全进行评价,该刊物在《Global foodsecurity index2013》报告中,通过反复咨询专家,最后采取了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及部分二级指标下的分指标,并在每个指标上赋值,对全球107个国家进行食品安全评价(EIU,2014)。国内学者如徐瑾等在运用德尔菲法构建食品安全评价指标时,方法与The Economist类似,在两次调研相关专家的基础上确定指数模型,确定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2个(徐瑾等,2008)。

国内外的研究往往主要对模型如何构建进行研究,对实际区域进行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的实例较少,而针对全国省级区域食品安全的比较存在缺失,这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统计获取难度较大,全国范围内的相关食品数据在近几年才取得进展,另一方面是指标体系设置还不够合理,往往现实上较难实现数据的提取与分析。本文将以食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安全的可持续性这三个维度为基础构建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食品安全的评价指标指数,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供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大陆(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下同)的省级行政单位的总体食品安全状况及各个主成分的差异进行分析。其次,对各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进而研究中国食品安全的区域性及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为了研究中国食品安全的历史变化趋势,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各个区域近年来食品安全形势的演变。

二、指标体系、数据及方法

(一)统计指标

1.食品数量安全层面指标

食品数量安全指一个地区在食品生产上能够满足该地区的居民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日常食品所需,居民有足够食品消费能力,当地政府保证食品生产、保障低收入者食品消费。食品数量安全决定于该地区的食品生产与食品消费保障情况。在对食品生产系数相关指标的选择上,从相关研究(曹志宏, 2012)可以看出,粮食、蔬菜、食油、猪牛羊肉、家禽、鲜蛋、水产品是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保障品种。本研究选取粮食、肉类、禽蛋及水产品这四个为居民提供主要热量与营养的食品产量进行分析。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决定了食品消费保障的基数和未来的消费增长压力。人口数越大,食品消费保障总量也越大,人口增长率越高,食品的需求增长压力也随之变大,因此,本文引入了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作为逆向指标进行分析。人均GDP除了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外,也能反映出人们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消费营养充足、数量足够的食品。由于政府每年都要对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水利工程、农林牧渔业、农业科技等关乎农业生产的诸方面进行大量支出,并有责任向符合获得社会救助条件的人群提供食品保障,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决定了政府保障食品数量安全的财政能力。所以,本文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作为食品数量安全层面的指标。

2.食品质量安全层面指标

关于食品质量安全层面的指标,本文从地方质量系数、使用结果系数、重金属污染系数三个角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地方质量系数选取地方监督抽查质量系数及地方进口产品检验合格系数两个指标。地方抽查质量系数是每年地方抽查包括食品在内的产品合格率。

Q为地方质量系数,Nq为地方抽查合格批次数,N为地方抽查总合格数。Q越大,说明地方生产质量总体较高,反之则越低。该指标从另一侧面反映该地方在食品生产中对食品质量的注重程度。

随着农业国际贸易及食品国际化的深入,食品进出口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进口食品的安全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本研究选取包含食品进出口检验数据的地方进出口产品检验合格系数来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进行分析。

Iq为地方进口产品检验合格系数,NIq为进口检验合格批次数,NI为进口检验总批次数,Iq越高,说明该地区进出口产品检验合格率越高,该地区所进口食品越安全。

对食用结果系数,本文采用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数据进行分析。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指的是在一个地区中,每10万个人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数。食用不卫生食品,其可能引起的结果就是感染性腹泻。根据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卫生部联合发布的GBl7012—199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规定,其他感染性腹泻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一般多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构成。

重金属含量过高的食品对人体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重金属超标成为危害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对于重金属污染系数,本文运用了各省废水排放总量作为分析的数据。

3.食品安全可持续层面指标

食品安全可持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技术和管理方式以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持续、稳定地获得食品,使食品供给既能满足现代人类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类后代的需要(李哲敏,2004)。食品安全可持续受环境保护与治理因素及农业发展因素这两方面因素影响。

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系数,本文主要选取了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增加数、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波动系数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五项指标反映了政府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上的表现。

滥用化肥已经成为降低土地耕种年限、影响农业用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王庆仁、李继云, 1999),因此,化肥使用的增加必然会进一步威胁食品安全的可持续性。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不一,本文引用每公顷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增加数作为逆向指标,增量越大,表示食品安全可持续性越低。在公式中,VCt为化肥每公顷施用增量,Ct表示为t年的化肥施用量,Ct-1表示t-1年的化肥施用量:

有研究表明,森林植被的不断减少使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持续恶化的趋势,森林植被通过对生态水文过程的调控、防止土壤侵蚀的发生及养分的流失来影响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石辉等,2004)。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低与水资源的多少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该地区在农业生产上的条件。对于水资源,通过对各省人均水资源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各个地区之间数值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①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分布不平均,各地区的人口差异较大;②各地对水资源开发的力度和规模并不与其所拥有的水资源贮存量有相关性(韩俊宇,2011)。因此,本文没有直接对各省人均水资源量进行比较,而是引用了人均水资源波动系数对水资源进行评价。人均水资源波动系数能够忽略各地区的自然差异,从而比较直观地体现水资源对于农业产生的影响。人均水资源波动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Vt表示t年的人均水资源波动率,Wt表示t年该地区人均水资源量,Wt-1表示t-1年该地区人均水资源量。Vt越高,则说明水资源增长越大,Vt越小,则说明水资源增长越慢,若其为正数,则说明为正增长,若为负数,则为负增长。

表1 中国省级行政区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业发展系数,本文采用了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抗灾能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四个指标进行分析。有效灌溉面积指的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某一区域一般年份耕地获得有效灌溉的面积,充分反映了该地方农业抗旱和水利发展的水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的根本条件。农业机械总动力指的是年末该地区农业机械动力的总匹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农作物抗灾能力指的是农作物在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时,在人类主动干预下抗击灾害的能力。

P为抗灾能力,As为农作物受灾面积,Ac为农作物成灾面积,P越大,则说明抗灾能越强,P越小,则说明抗灾能力越差。

(二)数据

本文的基本分析单元为省级行政区,研究的范围包括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对2008年至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趋势分析。表1为本文所构建的中国省级行政区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原始数据主要源于2009年至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发布网站(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在此,有部分数据需要特别说明:本文共需要对6年31个省份23项共计4278个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所采集的数据个别存在缺失,本文采用SPSS均值替换对所缺数据进行了替换。①缺失的数据具体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指标存在6个数据空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存在6个数据空缺,地方监督抽查质量系数存在4个数据空缺,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存在3个数据空缺。其中,2013年数据空缺5个,2012年空缺2个,2011年空缺2个, 2010年空缺3个,2009年空缺3个,2008年空缺4个。

(三)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

本文在构建食品安全综合指数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张文霖,2005)。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异(曹宝明,2012)。

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分析。横向分析中,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本文选择数据空缺较少的2012年,对中国31个省级区域当年横截面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各个省份之间的食品安全综合指数及各分领域指数的情况。为了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了纵向分析,即以主成分分析法对2008年至2013年我国各省的食品综合指数及分领域指数进行立体时序分析。本文共提取了6个主成分,6个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9.799和74.565,将每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食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

主成分法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1.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2.矩阵计算

3.提取主成分

计算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将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指标提取主成分,本研究一共提取6个主成分。

4.推到主成分系数表达式

根据主成分系数uij与因子分析过程中的因子载荷系数aij之间的关系aij=uijλj,推出从相关系数矩阵得到的主成分系数表达式:

5.计算

将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ωk作为每个主成分的权重,设权重向量为ω=(ω1,,ω2,…ωm),其中m是指主成分的个数,则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的最后得分关系式为:

F的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的食品安全情况越好。

(四)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数据分析的工具,其目的是寻找数据集中的“自然分组”——“簇”。通俗地讲,簇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类分析,就是一个在数据集中寻找相似元素集合的无监督学习过程(王骏等, 2012)。聚类分析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Q型聚类适用于对样本进行分类,以样本距离的远近作为分类基础;R型聚类适用于对变量进行分类,以变量间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基础。本文使用SPSS 19.0数据分析软件对2012年数据所得的6个主成分进行R型聚类分析。在距离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平方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作为聚类统计量,公式为:

在选择聚类方式时,本文选择WARD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计算,最后根据SPSS 19.0软件运算出的冰柱图和树状图得出聚类结果。

三、研究结果

(一)31个省级行政区食品安全综合水平:以2012年为例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进行处理,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我国食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出一个东高西低的趋势。华东地区食品安全总体表现突出, 6个省级区域有3个进入前十,其中,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位列31个省份的前两名。华中地区和东北地区有着较高的食品安全水平,前十名中各占两席,且全部省份均排在全国的前50%。华南地区的表现较为良好,除了海南地区因经济结构的因素排名靠后外,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排名均较为靠前。西南地区的食品安全水平普遍偏低,除了四川省的指数较高外,其余省份得分较低,西藏自治区的分数位列全国31个省份的末位。西北地区的食品安全水平令人担忧,排名最后十名的省份中,西北地区5个省份全部位列其中。全国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的分布如图1所示。

(二)食品安全综合指数各主成分的总体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造成各省级区域在食品安全上差异的原因,本文进一步剖析6个主成分。通过对SPSS成分矩阵的主成分分析,结合表2的数据,各主成分的具体含义及其在中国大陆的分布特征如下所述。

其一,主成分F1(农业生产指数):在主成分F1中,指标“粮食产量肉类产量”“禽蛋产量”“水产品产量”“常住人口数”“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废水排放总量”荷载系数较大,上述指标与农业生产能力有着较强的联系,因此,

本研究将F1主成分认定为农业生产指数,其数值越大,则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越强。F1与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的分数分布类似,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因为地方经济结构的因素得分较低,说明四个直辖市的食品主要来源为外来食品输入。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食品生产综合能力较高,能充分满足本地食品消费保障需求。西南地区中,四川、广西及云南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地理环境,具备较好的食品生产能力,而西藏及除陕西以外的西北地区,因地理环境因素,食品生产能力较低。

表2 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表(2012)

图1 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综合指数分布图

其二,主成分F2(食品安全可持续性指数):在主成分F2中,指标“人均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增加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荷载系数较大,上述指标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较强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将F2认定为食品安全可持续性指数,其数值越大,则该地区食品安全可持续性越强。F2也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沿海地区经济普遍较之内陆省份发达,并较早开始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治理,政府环境监管的能力与力度均较之内陆省份强,因而食品安全可持续性亦强于内陆地区。

其三,主成分F3(食品消费压力指数):在主成分F3中,指标“人均GDP”和“人口增长率”荷载系数较大,这两个指标与食品消费压力有关。①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地区居民自身的经济状况,人均GDP越高,表明食品需求量越大、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越高,食品消费压力因而越大;②人口增长率越高,则该地区对于食品数量的需求量越大,食品消费压力亦因此越大。据此,本文将F3定义为食品消费压力指数,该指数为负向指数,即数值越大,则食品消费压力越小。F3在华东地区(主要是上海和江苏)、华北地区及东北地区分值普遍较高,西北地区居中,而华南、西南地区则分数较低。该指数与人均GDP成正相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反相关。

如表3所示,广东省虽然经济发达,GDP全国第一,但是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较大,分数偏低实属正常。海南省人均GDP低而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分数垫底。反观天津市,虽GDP总值不高,但人均GDP较高,而人口增长率较低,因此名列第一。

表3 食品消费压力指数F3部分地区对照表(2012)①

其四,主成分F4(进口食品检验合格指数)、主成分F5(地方监督抽查状况指数)和主成分F6(环境影响指数):在主成分F4中,指标“地方进口产品检验合格系数”“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波动系数”荷载系数较大,但因为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波动系数在F4主成分中与在F6主成分中荷载系数类似,且F6仅有上述两个指标的荷载系数较高,故本研究将F4确定为进口食品检验合格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则该地区的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越高。在主成分F5中,指标“地方监督抽查质量系数”荷载系数较大,故本研究认定F5为地方监督抽查质量指数。F4和F5对应的是政府检验进口食品和监管国内食品安全的能力,因而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判断某一地区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能力。在主成分F6中,“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水资源波动系数”的载荷系数较高,本文将之定义为环境影响指数,其数值越大,环境水平对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越大。这三个指数在地理上呈现出无规律状态,本文不再一一描述。

(三)食品安全区域性结构特征

本文通过SPSS软件对6个主成分分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全国分成5个聚类的结论。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的区域特性,本研究计算出每一聚类地区及全国的6个主成分分数及综合分数的加权平均数。

如图2所示,从总体分布来看,除了个别省份外,我国食品安全在聚类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区域状态,一定范围内相邻省份呈同一聚类。本研究根据综合得分由高至低分为一到五聚类。

表4 五聚类食品安全6个主成分及综合指数均值表

图2 食品安全五聚类区域分布图

第一聚类集中在华东、华中及华北地区的交界处,包括山东、江苏、河南及河北4个省份。该聚类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总体特征是:①农业生产指数和地方监督抽查质量指数在五个聚类地区居于首位,表明该聚类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状况居于全国领先地位;②食品消费压力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地区食品消费压力较轻;③食品可持续性指数和进口食品检验合格指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聚类地区食品安全的可持续性和对进口食品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④环境影响系数在数值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聚类地区的环境水平对于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较全国平均水平严重。

第二聚类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华东地区的安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中地区的湖北、湖南及西南地区的四川,基本覆盖了我国的粮食主产区。该聚类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总体特征是:①农业生产指数、食品消费压力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业生产指数居全国第二位,食品消费压力指数居全国第一位,符合这类地区所含省份均为产粮大省、人口大省的特点;②食品安全可持续性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表明该聚类地区食品安全的可持续性仍有待加强;③政府质量监管的两个指数,即进口产品检验合格指数和地方监督抽查质量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地区的政府质量监管状况较好;④环境影响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聚类地区环境水平对于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较全国平均水平较弱。

第三聚类集中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及浙江。该聚类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总体特征是:①农业生产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符合该聚类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②食品安全可持续性指数为全国最高,表明该聚类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可持续性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③该聚类地区的食品消费压力指数为全国最低,表明该地区的食品消费压力较大;④进口产品检验合格指数和地方监督抽象质量指数两个与政府监管相关的指数一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另一个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聚类地区的政府质量监管状况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⑤环境影响系数为全国最低,且远低于其他聚类地区,表明该聚类地区环境水平对于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处于较低水平。

第四聚类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及西北地区,分别是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云南五个省级区域。第四聚类地区大多是资源型省份或西部省份,该聚类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总体特征是:①农业生产指数较低,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较弱,符合资源型省份和西部省份的特点;②食品安全可持续性指数为全国最低,且是唯一的负数地区,表明该聚类地区食品安全可持续性在全国最弱;③该聚类地区的食品消费压力指数得分较高,说明该区域消费压力低,在食品保障、物价控制方面较为突出;④进口产品检验合格指数和地方监督抽查质量指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聚类地区政府质量监管的状况也有待进一步提高;⑤环境影响系数在数值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聚类地区的环境水平对于食品安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五聚类包括四大直辖市和西藏、青海、贵州、宁夏等省区,分布比较分散。该聚类地区实际上包括两类:①四大直辖市具有都市区的特点,并不以农业生产为重点,且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大,因而农业生产指数偏低不足为奇;②西藏、青海、贵州和宁夏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因而农业生产能力为负数符合上述省份的实际情况。至于其余指数,由于两类地区的自然条件、区域定位、人口结构、政府监管能力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在可比性方面较弱,本文不再与其他地区进行一一比较。

(四)2008年至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变化特征

从2008年开始,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本文对全国31个省份2008年至2013年的食品安全进行趋势研究,方法为对6年间各省2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随后按照区域计算各区域及全国的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的均值及标准差并对上述数值进行分析。

从表5可见,全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情况自2008年起实现6年连续增长,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向好。但是,各省综合食品安全指数标准差从2009年开始连续5年增长,数值从2009年的0.194增加到2013年的0.243,表明各省食品安全情况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全国食品安全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对于2008年至2013年全国不同地区食品安全的发展态势,本文根据表5的数据,绘制了图3和图4。

表5 2008年至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分区域情况及标准差表

图3 2008年至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分区域情况及标准差

图4 2008年至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指数分省变化图

图3 显示了各地理区域食品安全指数在2008年至2013年的总体变化趋势。从图3来看,各区域的食品安全总体也是呈现一个逐渐向好的趋势。在全国六个地理区域中,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领先于全国,其中华中地区的食品安全指数从2008年起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东北、华北和华南三个地区的食品安全指数低于华东和华中两地区,处于全国食品安全的第二集团。2009年后,东北和华南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东北地区在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跃升,华南地区则在2011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华北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在2010年出现下滑,并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与全国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西北地区距离全国其他地区有着较大的落差。这两个地区的食品安全应当成为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图4根据各省在2008年至2013年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绘制。根据各省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以0.2为级差,由浅入深地表现各省食品安全和全国食品安全的综合状况,各省份对应的颜色越深,则表明该省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越高。由图4可见,在2008年,处于第一档(0.8+档)的省份仅有山东省,而在2013年,处于第一档(0.8+档)的省份包括山东、江苏、河南和广东四省。如考虑食品安全指数高于0.6的省份,则从2008年到2013年,食品安全指数高于0.6的省份从2个增长到3个。与此相对应的,处于最低第五档的省份,从2008年的7个下降到2013年的5个。这些都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在2008年到2013年间获得了逐步改善。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根据中外学者对食品安全的定义和特征归纳,从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安全可持续性三个层面构建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2012年及2008年至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的食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共提取6个主成分。在对2012年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我国食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出一个东高西低的趋势,华东、华中和东北地区食品安全水平较高,北京、天津等4个直辖市因为经济结构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分数偏低,而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食品安全则需要加强,尤其是西北地区,排名最后的10个省份中,该地区5个省份全部位列其中。

本研究通过对构成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指数的分布与地区常住人口和人均GDP的乘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地区经济差异的角度能够说明各省食品安全的差异。从6个主成分角度来看,经济发达的地区,财政经费充裕,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及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等方面进行足够的财政支出,为农业发展、环保及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充足动力,从而在总体上保障了6个主成分所包含指标的综合水平。

随后通过对2012年六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本文认为,食品安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在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从图2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相邻的省份食品安全情况相近,这些情况相近的省份往往从地理环境来看也是相近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的条件,甚至也决定了人口分布和人才的流向。东部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人口聚居、文化灿烂、贸易繁华之地,经济自然比西部地区发达。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三大产业发展较东部有较大差距,经济落后,在食品安全评价的数项指标落后,食品安全评价分数较低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为了研究食品安全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本文对2008年至2013年间的全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进行了分地区矩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食品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二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6年来华东地区及华中地区的食品安全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食品安全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地区则在全国平均线附近分布;从各省的角度来看,各省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上都有所改善,这一改善是全面性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省之间食品安全水平差距正在逐渐加大。

虽然在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本研究力争做到科学、客观及全面,但是由于食品安全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意见,所以本研究建立指标体系时所选取的是众多定义中较为综合的定义。由于部分数据的不可得性,有部分重要指标也没能运用在本研究的指标构建上,而有部分必要指标只能用包含该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而非该指标的直接数据。在笔者看来,食品安全实证研究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数据获取的难度较大,尤其是食品质量方面的数据,其可获得性、可靠性和可连续性仍有待加强。本研究历时近一年,可喜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职能的确定,食品安全数据库的建设已经逐步完善。本研究从综合角度出发,为食品安全的实证研究抛砖引玉,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各个学科的学者能以全面的数据为基础,站在自身的学科上对食品安全进行更为客观、更有针对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蔡强等,2014:《基于神经网络的食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研究》,《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第1期。

[2] 曹宝明、李光泗等,2012:《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3] 曹志宏、陈志超、郝晋珉,2012:《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保障变化趋势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0期。

[4] 陈百明,1996:《论“谁来养活中国”》,《自然资源学报》第3期。

[5] 杜树新、韩绍甫,200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食品安全状态综合评价》,《中国食品学报》第6期。

[6] 顾春林,2003:《体制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 韩俊宇,2011:《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思考——中国21世纪的水问题与决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8] 李哲敏,2004:《食品安全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第1期。

[9] 刘录民、侯军歧、景为,2008:《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论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期。

[10]刘於勋,2007:《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与灰色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0期。

[11]石辉、刘世荣、孙鹏森,2004:《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评述》,《水土保持研究》第3期。

[12]王庆仁、李继云,1999:《论合理施肥与土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科学进展》第4期。

[13]王骏、王士同、邓赵红,2012:《聚类分析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决策与控制》第3期。

[14]许瑾、颜敏、朱晶、罗剑峰,2008:《食品安全指数模型的建立及初步验证》,《中国卫生资源》第5期。

[15]杨霄、李彬,2012:《食品安全问题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第6期。

[16]张文霖,2005:《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市场研究》第12期。

[17]E.,Aiassaa,2015,“Appl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 for Performing Evidence-Based Risk Assessment in Food and Feed Safety”,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pp.1026-34.

[18]Irene,B.Hanning,Corliss A.O’Bryan,Philip G.Crandall and Steven C.Ricke,2012,“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Nature Education,Vol.3,No.10,p.9.

[19]L.J.Hubbard and Carmen Hubbard,2013,“Food Security in the United Kingdom:External Supply Risks”, Food Policy,Vol.43,pp.142-147.

[20]P.,Pinstrupandersen,“Food Security: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Food Security.

[21]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 2013,An Annual Measure of the State of Global Food Security”,http://foodsecurityindex.eiu.com/,2014/9/12.

[22]Wilhelm Kirch.,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Springer Netherlands Press,2008,pp.453.

■责任编辑 汪晓清

China's Food Safe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2008-2013

Zhu Jie and Xie Yuanhao
(School of Law,Wuhan University)

This paper has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Food-quantity safety,food-quality safe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food safety are all the components of this system.Through this system,this paper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research the level of China's regional food safety from 2008 to 2013.Firstly,from the dates of 2012, this paper sums up that east regions have higher level food safety than its west counterpart.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reason above,cluster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ix principal components,and then we found that geographical lo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Secondly,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ends of food safety from 2008 to 2013 and finals that China's food safety level continue to improve However,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regions is gradually lager.

Food Safety;Indicator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祝捷、谢源澔,武汉大学法学院,电子邮箱:fxyzjie@whu.edu.cn。本文受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科研启动项目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悉心指点与帮助,文责自负。

①F3数据来源于本文表3,其他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网址:http://data.stats.gov.cn/,2015年2月13日访问。

猜你喜欢
聚类系数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面向WSN的聚类头选举与维护协议的研究综述
小小糕点师
苹果屋
嬉水
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加权模糊聚类的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