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
“新常态”作为2014年的热词,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的概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影响着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做好新时期的档案工作,不仅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主动适应大环境的新常态,而且要以新的思维积极谋划以“新常态”为主要内容的档案工作。
首先,新常态也是一种常态,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其次,新常态不同于以往的“旧常态”,它与“旧常态”有着质的区别。正如杨冬权局长在2014年底的全国局馆长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档案工作呈现出一种新状态、新精彩,上了一个新高地、新平台,即以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为中心,以“三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保障的新常态。对于档案工作的这一新常态,我们已经积累了好些年,今后还将延续好些年,这表明我国档案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新常态往往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由于档案事业“两头在外”,不仅管理的档案不是档案部门自身形成的,而且服务的对象也不是档案部门,因此,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外界的关系尤为密切。档案事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外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形势日趋严峻,以互联网为核心内容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档案利用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越来越明显。就档案事业内部而言,包括电子文件的大量形成,社区档案、健康档案、信用档案等档案新类型的出现,档案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与管理,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老化,传统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陈旧。所有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主动应对,不断夯实档案工作新常态的基础。
为了适应、引领档案工作新常态,杨冬权局长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先行思维、网络思维、合作思维、人本思维。按此思路,我们应积极谋划以“新常态”为主要内容的档案工作发展思路。
第一,加强公共档案管理与公共管理关系的研究。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档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实践,提出建立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方式的“企业型政府”、“市场化政府”,旨在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据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公共档案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探讨将公共档案管理纳入到公共管理范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第二,探索、完善档案现代管理模式。步入新常态的档案工作,自然离不开“新常态”的工作内容,而档案管理模式正是对档案管理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规范化描述。笔者几年前就曾提出以档案现代管理模式取代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观点,其原因在于:档案传统管理模式是以线性的思维来描述档案工作内容的,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随着档案工作的内容日趋丰富,特别是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解释力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档案现代管理模式,包括超前管理、实体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四大板块的内容,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现时的档案工作,而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的信息技术也为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全维度、全过程破解档案工作中的难题。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关面越来越广,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中的难题也越来越复杂,电子文件的管理就是如此。如何破解诸如此类的难题,也是档案工作新常态无法回避的。为此,首先必须从管理、法规、技术三个不同的维度寻求难题破解之道,缺少其中之一都是不完整的,都是片面的。其次,必须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绩效评估三个不同的阶段寻求难题破解之道。面广量大的档案工作难题,缺少必要的、足够的顶层设计,必然会顾此失彼;平台建设本就是档案管理应有的内容;绩效评估则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档案工作进行考量、评估,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