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两条底线 贵州环境质量好
——《2014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图解
编者按:2015年6月4日,《2014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2014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一年来,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坚持“治、建、改、管”的要求,全力抓好“设施建设、执法监管、体制改革”三大环节,强化措施,加强执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我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地表水总体为良好。9个中心城市共2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级城镇共14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2%。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9个市(州)生态环境指数最高是黔东南州为72.89,各市(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不大。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94万吨。综合利用量4313万吨,贮存量1818万吨,处置量1382万吨。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0.46%、氨氮(NH3-N)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0.54%、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6.15%、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11.88%。
13个设市城市中,贵阳市和遵义市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分别为86.0%和77.5%,其余11个城市执行老标准,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1996)。
全省9个中心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4.7dB(A)—78.7dB(A),城市区域声环境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4.0dB(A)—59.0dB(A)。
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同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省内电离辐射及电磁辐射污染源监测结果表明未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
贵州省环保厅直接调度处置3起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未发生重特大环境突发事件。
治气:严格产业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整治燃煤小锅炉、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深化城市扬尘污染治理。
治水:在全省八大流域实施“河长制”,投入20.7亿元集中整治赤水河流域污染。以瓮福磷矿、中化开磷、川恒化工等企业为重点,推进磷化工企业污染治理。
治渣:大力推进工业废渣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启动建设11个,建成4个;推进六盘水市、毕节市、铜仁市、黔南州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清镇市、遵义县、赫章县、威宁自治县等县(市)的22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保护集中连片治污;制定发布《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实施环保12件实事,从2013年到2017年,用5年时间解决环保能力建设不足问题。截至2015年3月底,30个水泥行业脱硝工程、三大磷化工企业计划内污水治理设施全部完成。全省80个县(区、市)已建成机动车尾气检测站100家。20个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项目、88个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已于2014年全部建成投运。
“环保云”:“贵州省数字环保”项目(一期)环境数据中心与业务应用系统分项完成终期验收,“环保云”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将围绕城镇、产业园区、现有企业三大领域环保设施建设,推进实施约2000个污染治理项目,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我省环保设施总量不足问题。
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专项小组,全面统筹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今年,将启动乌江、清水江、南盘江流域改革,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由点到面全面推开。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4月25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印发,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生态环境保护考评机制等制度相继实施,标志着贵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启动。
“六个一律”: 2014年3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严格环境监管措施的通告》,在全省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重点流域、重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三不放过”原则:对无环保手续、无污染防治设施、环境污染重的“两无一重”企业严格施行不关停不放过、对违法排污企业不处罚不放过、对环境犯罪者不追究刑事责任不放过。2014年共关停企业139家,立案处罚环境违法案件630起,执行处罚金额2723.5万元。
“黑烟囱”专项整治:开展了高速公路沿线“黑烟囱”专项整治工作。省、地、县环保部门均设立“黑烟囱”、“刺激气味”、“黑黄水”等排查工作指挥中心,发现污染源,第一时间报告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