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滇公路上的咽喉:北盘江抗战桥

2015-06-13 12:00文丨陈亚林
当代贵州 2015年35期
关键词:投弹钢索吊桥

文丨陈亚林

黔滇公路上的咽喉:北盘江抗战桥

文丨陈亚林

北盘江铁索桥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抗战期间屡次被日军轰炸、损毁,多次加固重建,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由此运往抗战前线。

原北盘江钢索吊桥雄姿(陈亚林/摄)/

北盘江抗战桥原为铁索桥,位于晴隆、关岭二县交界处,横卧北盘江渡口,两峰夹峙,一水中绝。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路,素有“滇黔锁钥”之称。

1936年11月,黔滇公路通车,盘江桥经过加固,维持空车通行。抗日战争爆发后,盘江桥多次加固改建。1938年10月,西南公路运输总管理处成立盘江桥工程处,经安南(今越南)购进法国钢材,经将该桥建设为1孔48米的钢索吊桥,并于次年5月建成通车。

建成后的盘江桥长50米,宽4米,净跨30米,载重量达到10吨。作为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滇黔公路的国防要道之咽喉,大量国际援华军用、民用运输物资通过盘江桥运输。由于其交通枢纽作用突出,很快成为侵华日军飞机重点轰炸的目标。

1941年6月1日至8日,侵华日军对盘江桥加紧轰炸。6月1日至3日,日军每天均遣轰炸机9架前往盘江桥进行轰炸,3天共投弹44枚,仅将桥基震裂。

8日8时12分,敌机9架进入广西空域,经云南省富宁县、广西西村县、飞册亨县坡妹、贞丰县境、关岭花江镇上空,最后进入盘江桥河谷上空编队,在距离地面24公尺高空,以纵队密集队形成水平面飞行,进入大盘江河谷处超低空向盘江桥俯冲轰炸,守桥部队高炮连无法射击,敌机连续投掷300—500磅高爆炸弹9枚,桥身及桥基不幸命中全毁。9时20分,敌机循原路出境。

为抢修渡口备用,8月9日清晨,应急水勇队与船厂员工200余人在上游1公里处,以两艘人工渡轮下水待命,因盟军(美国)援华物资运输车辆频繁,轮渡速度缓慢,无法满足转运需求,又将24艘大木船放入盘江中,以铁链和缆绳把船环扣固定,接着用3寸余厚的木枋铺成桥面,经中美工程技术人员、守桥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日夜奋战,轮班抢修,便桥得以通车。

6月14日和27日,敌侦察机两次飞临盘江桥上空盘旋侦察,当时盘江桥渡口(今新桥处)正以渡船运人、车,抢修便桥。30日,9时45分,敌机5架向渡口和便桥处投弹8枚,但无损伤。7月后,敌机渐少,架设的便桥于同月25日毁于洪水,水退后再闪架便桥,保障了滇黔缅公路运输畅通。不到两年时间,敌机63架次轰炸盘江桥,投弹228枚。桥毁损失1217.7万余元,民房及物质损失300余万元(均为法币)。

1942年4月,盘江桥经过“复整修原”,拆下的钢索吊桥架设于原桥址上,建为钢索链式吊桥,完工通车后,保障了大批战略物资的运输。中国军民和援华美军工程兵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钢架桥。

盘江钢索吊桥重建之后,一次次抵挡住了日军飞机的轰炸,像巨人的手掌一般托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将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作者单位:晴隆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海星)

猜你喜欢
投弹钢索吊桥
投弹小能手
命运在你自己的手中
复杂地形单兵无人机精准投弹稳定控制研究
B-52轰炸机
B-52 轰炸机
走钢索
积石吊桥
这座吊桥真胆小
飞机软式操纵系统钢索预加张力计算方法
走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