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云关上的抗战力量

2015-06-13 12:00文丨陈泽渊
当代贵州 2015年35期
关键词:总队贵阳医疗

文丨陈泽渊

图云关上的抗战力量

文丨陈泽渊

秉承人道主义理念,救死扶伤,图云关汇聚五湖四海抗日救亡的志士,成为抗战大后方救护中心,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时期,贵阳是大后方重镇,图云关则是贵阳通往湖南、广西的必经关隘。

关在山坳之上,周遭峰峦起伏,树木葱茏。这里,坐落着当时极具规模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167陆军医院和美军第27野战医院。

红十字救护总队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1937年10月在汉口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战时救护委员会。1938年6月迁到长沙,为了集中救护、医疗、医防事业,组织和协调各战区的战地救护和医疗工作,将战时救护委员会及有关救护、医疗事业的人员、器材、运输工具等,改组成立了“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以下简称“救护总队”),由祖籍福建的新加坡华侨、著名生理学家林可胜博士任总队长。

1939年3月初,救护总队辗转迁移到贵阳市东南郊的图云关。

对于当时图云关上的情况,当时在救护总队部工作过的薛庆煜医生是这样描述的:“路北高岗上有两座很不起眼的茅舍,西边的是红会总队部,东边的是卫训总所。自后者的位置向南俯瞰,自东而西,有材料股及卫材总库、单身职工宿舍、政治部、汽车大队和汽车修理所。沿小径,越过山头高岗,进入谷地,前有18救护队,后自东而西,依次是门诊部、XO射线与物理、理疗等学组,167陆军医院,运动场地,教室,护理学组示范教室,生理、生化、生物、微生物等学组,矫形外科中心和义肢厂,发电站,复健学组,卫生大队和学员宿舍。沿山南麓,自西而东,则是护理学组、防疫学组、环境卫生学组及其示范场和礼堂。家庭宿舍几乎全是茅屋,少者一两间、多者三四间,星罗棋布,遍布山坡。”

抗战中期,全国统一划分为十个战区,救护总队也相应地按每一个战区配置一个医疗大队,以战区番号为大队番号。每个医疗大队按工作需要下设5个中队,中队以下设2个区队及手术队。总队还下设有3个诊疗所、1个疗养院、3个战区医院,并在各地设有民众诊所。第一、二战区位于华北,交通困难,补给不便,除扼要地区设立几个中队外,未设大队,因此无一、二大队编制。救护总队部迁至贵阳图云关后,设有9个医疗大队,共辖47个中队、94个区队、9个手术队。除此之外,还在贵阳设立了预备大队,下辖10个中队,供机动使用。

根据1939年6月1日统计的结果,救护总队部一共有医师153人,看护士314人,医师助手、药剂师、卫生工程师以及X光专家一共940人,机械师,驾驶员以及运输人员一共242人,其他各级人员一共198人,合计全部人员是1847人,其中592人是女性。以上的人员一共分为83队,每队平均20人以上。

1940至1942年是救护总队全盛时期,大小医疗队发展到150多个,医务人员及各种辅助工作人员达到3420人。

救护总队还在贵阳设药品材料总库,在各战区邻近地方设分库10处,以便输送药品到前线。总队有运输及救护车辆200多辆,设7个运输站(重庆、昆明、贵阳、衡阳、褒城、泸州、金城江),编9支运输队,有战事则开赴前线抢运伤兵,无战事则在各线运送药械,1941年和1942年两年间,还代军医署、美国红十字会抢运大量药械入境。

救护总队的医药卫生器材和经费主要靠国内外平民百姓和忠义人士的捐赠,其中以美国最多。美国医药卫生界人士还组建了“美国医药援华会”,筹备医药器材装备和资金,还在香港成立了办事处,由英国人克拉克夫人负责,受林可胜指挥。1939年底,来自欧洲各国的26名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分批抵达贵阳,编入救护总队赴各战区参加实地救护工作。

根据贵阳市档案馆整理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名录》,抗战期间,在救护总队服务过的外籍人士共有35人,直接从事医务工作的有32人。2015年8月底,贵阳市对外友好协会经多方收集,确认共有48位外籍人士在救护总队服务过,并将他们的中英文姓名镌刻在了图云关的纪念碑上。

其中,来自印度的柯棣华医生先在救护总队部工作,后“自行脱离队伍”赴西北解放区服务,而英国医生高田宜女士,1941年来华支援抗战,翌年,日军投掷细菌弹,在防治细菌疫病的过程中,她不幸染病殉职,安葬在图云关上。

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救护总队共进行:手术119836人,骨折复位35522人,敷伤8784731人,住院治疗2142997人,门诊军人2481685人,门诊平民2002996人,预防接种4632446人,X光照相5631次,X光透视52798次,灭虱人数792148人,检验226593人,特别营养934833人。

抗战前期,救护总队既在国统区工作,也在敌后解放区工作。

1945年,救护总队部工作人员在贵阳图云关围着红十字徽标留影。

2015年8月31日,“抗战胜利70周年及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活动”在贵阳图云关举办。图为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后裔在纪念碑前合影。(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图)

1937年,救护总队在汉口时,林可胜总队长与第十八集团军汉口办事处取得联系,拟派三个医疗救护队进入解放区。1937年9月,经第十八集团军汉口办事处叶剑英的安排,这三个队越过日寇封锁线,过了黄河、抵达山西垣曲八路军留守处,1938年1月抵达潞城,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并派到沁县为伤病员服务。

1939年,江声涛医生自德国回国,途经香港时,宋庆龄以“保卫中国同盟”名义,自国外募得一批医疗器材,委托江医生护送至西安,转送到延安。在西安救护总队第一大队万福恩队长的安排下,江声涛医生被编入救护总队任队长,将这批医疗器材设法带到延安。

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巴吉尔为首的英国援华团,携带约10吨重的贵重医药器材,于1939年冬自贵阳出发。救护总队西北视导员郭绍兴在陕西汉中接待,帮助该团经汉中将这批物资运到西安交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几经周折,这批物资大部运达延安。

同年,救护总队派出两个医疗救护队,到江西新四军战区工作。1939年夏,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来到图云关,请领医药卫生器材,对奎宁丸(即金鸡纳霜)尤为重视,林可胜均按申请单加倍赠予。

1941年11月4日,一架敌机盘旋于湖南常德上空,投下带有鼠疫菌种的棉絮块和谷麦等物,当地随即暴发鼠疫。

地方政府急电救护总队请求支援。林可胜立即调派微生物学专家陈文贵率总部医师薛荫奎和刘培,带领技术队员和设备,星夜出发赶到常德。

经尸体解剖、细菌学检查、动物实验以及调查取证,陈文贵等专家证实,当地暴发的是败血性鼠疫。除采取有效措施扑灭鼠疫、救治病患外,救护小组还向重庆国民政府和国际社会发出报告,引起国际舆论的重视。同时,外籍医生、第二中队中队长肯德根据防治鼠疫情况写成《鼠疫横行在常德》的报告,为1953年在沈阳军事法庭审判日本细菌战犯时提供了日寇在华中地区进行细菌战的罪证。

救护总队不仅在战场上救护抗日将士,还开设门诊部为平民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1942年,救护总队在贵阳图云关和大西门的社会服务处内开设两个诊疗所,收费低廉,就诊人数众多。同时,在桂林、赣州、曲江、成都、昆明、柳州、衡阳、恩施、福州等地,驻当地的医疗队均开设了诊疗所,从事战时民众医疗救济及后方城市的空袭救护。

1942年夏季,贵阳暴发霍乱疫情。疫情区主要集中在大南门一带,驻贵阳的医疗队及时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霍乱的流行。

救护总队还为躲避战乱的难民提供了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1944年冬,日寇进犯贵州独山、都匀地区,每天途经图云关的难民在数百人以上。救护总队部在图云关及市内中国电影院等处设立了难民诊疗所,派遣医疗预备大队的四个医疗中队到黔桂线上对逃难民众进行伤病治疗,在都匀、独山、桐梓、遵义、贵阳等地均派驻有医疗中队。

除此之外,根据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公约和人道主义原则,救护总队对俘虏的日军伤病员均给予救护。1942年5月,救护总队部派出一支医疗队到设立在贵州省镇远县的“和平村”,对该所收容的700多名战俘进行医疗防疫工作。1944年底,该队随俘虏收容所迁往重庆。此后,总队部又派出一支医疗队到重庆南温泉集中营,为收容在那里的200多人进行医防工作。

1945年底,救护总队部撤离贵阳图云关,1946年5月底,奉中国红十字总会命令正式解散,完成其历史使命。

卫训总所

尽管救护总队做了大量部队医疗救护工作,但其作用是暂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时,中国的军医系统很不健全,影响伤病员的有效治疗和康复。为此,林可胜总队长提出,征调在职的原有医护人员参加短期快速补充训练,以满足军队所需。

在林可胜的倡议下,1938年,救护总队与卫生署合办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在汉口成立,后改为军政部内政部卫生人员训练所,1939年随救护总队迁至贵阳图云关后,才改为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后在陕西汉中、江西弋阳、湖北老河口、四川黔江、湖南东安成立第一至第五分所之后,又改称总所,由林可胜兼任总所主任,副主任是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的红会指导员、外科专家张先林(兼),分所主任均由救护总队所属大队长兼任。

为了教学的需要,卫训总所和分所都成立了各类学组。学组主任由红会指导员兼任,并授予军衔。

为了提高培训效率,林可胜还制订了战时急需的、简单明了的教学规程,责成专家撰写。如《内科学规程》由周寿恺执笔,《外科学规程》由张先林执笔,《护理学规程》由周美玉、孙秀德执笔,《防疫学规程》由容启荣、施正信执笔,《环境卫生学规程》由过祖源、刘永懋和倪世槐执笔。教材送香港付印后,空运贵阳,分发给各学组、红会各救护医疗队,根据申请也发给部队和地方医疗卫生单位。

学员则由各战区兵站医院和后方医院征调,训练期一般3个月。班次分军医和军护。军医班又分高级班(校级军医)和初级班(尉级军医)。此外,还设有临床检验班、XO射线技术员班和环境卫生工程技术员班。还办了一期防疫进修班,为期半年。

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医护人员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伤员做手术

167陆军医院

167陆军医院,则是军医署配属给卫训总所的教学医院。

院长由李泰钧兼任,有病床200张,勉强可敷教学之用。经费大部由救护总队和卫训总所补贴。

为了充实教学力量,救护总队部特别安排学术实力雄厚的第十八救护队为该医院的教学班子。队长是汪凯熙,队员资格较老者有唐文铭、施善堃、王贵誉,其他有洪民、周继林、刘载生、陶国泰、计苏华、严家贵、龚念慈、霍笑足、孔庆德、徐月娥、林传骧、林传骥、杨锡寿、董民声、钱芳、伍惠平、伍慕平等。

解放后,这些医护队员大部分成为各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学院领导。其中,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的洪民,因工作成绩优异曾受到叶剑英元帅嘉奖。

美军第27野战医院

位于贵阳图云关上的美军第27野战医院是一所中型战地医院。院长鲍尔少校,外科主任纳尔逊中校,内科主治医师瑞纳尔上尉。外科病房各有男护士5至6名,化验室有几名检验人员,另有若干名美籍工作人员、护理员等。该医院配备较完善的医疗设备,电子显微镜、大中型手术器械。特别是药品,当时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都是贵重受控药品,但无论是美国军人还是中国军民,只要需要,他们都有求必应。

第27野战医院与167陆军医院毗邻而居,两家医院的病房是一座新建的飞机形状青砖瓦平房,分为4个病房。内科住院总医师为龚念慈、外科住院总医师刘秀锦。两家医院医护人员的值班,分别由内外科住院总医师安排。为了便于与美方人员交流,167陆军医院首先考虑英语比较好的医务人员到病房工作,在病房工作的护士,大多毕业于贵阳湘雅医学院或贵阳医学院护士学校,也都看得懂英文病历、英文医嘱、英文医药处方。两所医院经常开展病历讨论、专题分析、学术报告等活动。

美军医务人员由于语言不通,在住地和医院的门厅路径处都设置有英文标识牌。美方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好,有汽车,几位官员和医师住在自己带来的拼装薄板小屋内,其他人员则住帐篷。中方医务人员则住泥墙茅草顶房。就这样,167陆军医院与美军第27野战医院在图云关为中国抗日战争合作共事6年,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作者系贵阳市科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总队贵阳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2021年《武警医学》刊稿情况统计
所有的“象”往之路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高速通到我的家
找朋友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