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商场最头疼的问题,恐怕就是怎样吸引消费者来逛一逛——因为,很多人已经习惯网上购物,减少逛商场的次数。
不过,瑞典家居巨头宜家对实体店的生意却很有信心。官方数据显示,2014财年宜家全球315家商店的访问量,比上一财年增长4.7%,达到7.16亿人次,这一数据已超过1/10的全球人口。
关注宜家的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任何一个关于宜家的小事都可能成为火爆新闻。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宜家已推出新规,拒绝顾客直接占用样品睡觉的行为。但宜家立马“辟谣”,称没有推出上述新规,甚至还表示,宜家鼓励顾客触摸和试用产品。
每到夏天,中国多个宜家店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在样板间里玩,情侣在沙发上依偎看视频,甚至还有人直接钻进样品床的被子里睡午觉。
“蹭睡”现象或许不够文明,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很多人愿意逛宜家——这其实也是宜家的经营策略,因为他们相信,今天的参观者很可能就是明天的买家。
第一张牌:体验式营销
“说‘蹭睡’可能有点过,准确来说,是宜家的购物环境很自由,看到沙发、椅子、床,就有想体验一把的冲动。”网友“Angel”发帖表示,对“蹭睡”一词并不认可,认为用“体验”更合适。
事实上,体验式营销正是宜家商业哲学的第一张王牌。
跟很多家居卖场不同的是,宜家的购物环境相当宽松,全程没有导购人员“陪同”,工作人员也不会跟随推荐产品。
宜家并不担心顾客对产品一无所知。宜家的商品标签与众不同,有关商品产地、材质、主要特点、风格、颜色、尺寸、价格等信息相当丰富,有的标签甚至还给出搭配建议。看了标签之后,顾客需要做的,就剩下亲自试一试了。
宜家也有意营造出欢迎顾客体验的氛围。在衣柜门上,会看到贴有“拉开看看”的标签,提示顾客打开柜门看看里面;在床垫展区,每张床垫上铺着印有“舒适只有躺下才能感受到”字样的方巾,鼓励顾客躺到床上亲身感受。
在沙发展区,顾客可随时坐在沙发上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哪怕根本不是为了感受沙发的舒适度,而只是想休息一下。
在玩具展区,各种积木、布娃娃、木质火车等玩具随手可拿,小朋友在展区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小朋友甚至拿起玩具锤在展区敲得“啪啪”响。
最有感觉的,当属家居展区。去过宜家的人都知道,宜家设有实景式家居样板间,不同面积房型搭配不同家居,且所有家居全是实物。宜家并不卖电饭煲、微波炉等电器,但在其厨房展间,真实地摆放着厨房里的各种用具,在墙上甚至还挂有抹布;宜家也不卖衣服,但在卧室展间,衣柜里挂着长短不一的各式衣裤,在衣柜的小抽屉,还整齐地叠放内衣、背心等贴身衣物;如果拉开鞋柜的柜门,会发现里面竟然装满各种鞋……
“真实的家居布置,让我对选怎样的家具更有直观感受。如果只看效果图就装修,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武汉宜家商场,苏蓉和男朋友正在样板间里讨论厨房装修方案。
体验式营销,正是宜家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的商业心得。他在1976年写下的《一个家具商的誓约》书中,提出九大主张,其中第一条便是“产品,是宜家的标签”。这句名言与“别信广告,信疗效”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说,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第二张牌:有价值的低价
好的体验,更容易把人们吸引到商场里来。但到了商场之后,该怎样把“闲逛”转换为“主动消费”呢?
宜家亮出了第二张王牌:低价。
宜家的商品究竟价有多低,虽无法一一与其他商家对比,但在宜家走一圈,至少发现有数十种商品价格在9.9元及以下,如一只大号的石瓷咖啡杯卖2.9元,一个沙发靠垫标价4.9元,一张电视柜售价99元。而包括三张桌子、一个双人沙发、三把椅子在内的一套完整客厅家具不到3000元。
低价,与宜家的经营理念一脉相承。宜家志在“为大众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坎普拉德这样解释他所认为的“大众”:“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有限的。而我们希望服务的,正是大多数人。”
要实现低价,首先得找到低价的原料采购地。2014财年,宜家在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2个供应商,在17个国家拥有34个物流分拨中心。宜家解释,他们能在全世界找到最低廉的优质供应商和加工厂,且超过一半的产品不通过配送中心能直接从生产地运至商场,其他产品也能找到最近的物流中心运送到最近的商场,如此可减少运送次数,从而保障低廉价格。
如果说全球采购和全球物流是“财大气粗的大老板”节省成本的常规手法,那么“平板包装”可算作是宜家低价策略的独门秘籍。
平板包装,是指在储运过程中采用扁平化的包装设计,不仅方便顾客拿送,更重要的是能节省成本。1956年,宜家一位设计师将一张桌子腿卸下,以便能塞进私家车后备箱。之后,宜家便设计L形扁平式包装箱,将产品以拼图的形式码放节省更多空间。
比如,宜家重新设计一款台灯,去除了33个零件中的24个,使其更易于组装。改良后,包装重量降低了28%。由于包装体积变小,一个货盘可放置128盏灯,是以前的1.6倍,这大幅节省了包装及储运成本,但对产品品质并没有影响。
再比如,宜家在一张藤椅的边角处设计了两个空隙,既不影响坐的舒适感,又能让椅子叠起来码放,以前每个货柜箱只能装300张藤椅,现在可以装780张,大为提升储运效率。
坎普拉德以对效率的不懈追求而著称。但他同时认为,宜家追求的是低价,并不是低质,不能因为低价牺牲产品的功能或技术品质,应通过不断研发追求“有价值的低价”。
宜家在研发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因为追求平板包装,所以很多产品顾客拿回家后必须自己组装。但若组装过分复杂而让顾客不知所措的话,在宜家内部会被笑称为“丈夫杀手”,设计人员必须再想办法避免出现“杀手”级产品。
第三张牌:家居解决方案
不过,面对“有价值的低价”产品,顾客若还不动心怎么办?
别急,宜家还有第三张王牌:家居解决方案。
有过装修经历的人,大多会被装修“磨掉一层皮”,因为随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宜家则针对装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宜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商品上都挂着一张方形标签,主题为“家居好点子”,几句简短的文字就能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很多麻烦。
如果房间过小,家里摆几张椅子就成了问题,椅子多了占地方,少了有朋友来又没地方坐。“家居好点子”提供的方案是:多利用墙壁空间,装两把带孔的折叠椅,不用时折叠起来挂在墙上,几乎不占空间。
孩子总喜欢乱摸,如果摸到灯泡,有可能会被烫伤。“家居好点子”说,若装一只造型可爱的LED小夜灯,宝贝就可以安全触摸,同时还能节约能源。如果孩子睡觉喜欢踢被子的话,那么用睡袋代替被褥就可解决父母的烦恼。
家里的剩饭剩菜,若直接将盘子、碗碟放进冰箱,可能装不下几只盘子。“家居好点子”说,将饭菜装在几只带盖的玻璃储藏盒就可解决问题,因为带盖玻璃盒可在冰箱里叠加码放。
类似的生活小技巧还有很多。宜家不会只说产品有多么好,而是希望这些产品能帮助顾客解决家居生活的苦恼,“很多解决方案其实并不深奥,一点就透。”
把这些“一点就透”的生活技巧直接挂在商场内,难道不怕顾客不买宜家的商品而到外面自行配置吗?对此,宜家并不担心。比如,儿童书桌上通常堆满各种书本资料,经常为找一张纸急得满头大汗。宜家建议,如果书桌对面有一块磁性写字板,那么孩子可以将课程表、复习提纲等资料“粘”在磁板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但这种解决方案,若自己购买材料自行安装,不仅成本较高,还可能制作得不漂亮,不如直接购买宜家的成品划算。
与其说宜家是一个家居卖场,不如说它是家居解决方案提供中心。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显然比只宣扬产品有多么便宜、质量有多么好更容易打动顾客,更容易催生消费欲望。
“我们不断地问: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坎普拉德的这句话,正是宜家家居装饰产品保持独特魅力的缘由所在。
第四张牌:深度调研
宜家之所以能为居家生活提供各种解决方案,源于他们在该行业有着70余年的深入研究。宜家认为,深度调研让他们获得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独特见解。
实际上,深度调研正是宜家征服世界的第四张王牌。
2014年,宜家首次对外公布了他们的一项调查结果——《家居生活报告》。该报告深入上海、柏林、伦敦、莫斯科、孟买、纽约、巴黎、斯德哥尔摩等8个城市调查了8292人,了解人们从醒来到出门的晨间常规活动,以及早晨习惯对白天活动的影响。
在起床后“平均梳理时间”调查中,上海男人和女人所花时间最少,分别为8分钟和10分钟,柏林男人和纽约女人费时最多,分别为13分钟和19分钟;而在“工作日与家人一起在家吃早餐比例”调查中,斯德哥尔摩和巴黎的比例较低,分别为40%和45%,孟买和上海的比例较高,分别为74%和72%。
从上述调查可以推测,纽约女人对梳妆台的需求可能比上海女人为高;而相比巴黎,与早餐有关的餐具可能在孟买会卖得更好。
宜家在落户某个城市之前,一定会到当地提前做大量调研工作,详细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工作、民俗文化等特性。
比如,获知中国东北有储存大白菜的习惯,沈阳宜家商场的厨房就有储存大白菜的解决方案,增添了一些大罐子。
在进驻武汉之前,宜家了解到,三代同堂和大学毕业生单身居住的户型需求较高。武汉宜家商场开业后,人们发现家居样板间中,有13平方米的单间,房间收纳功能强大,工作台可拉升成餐桌,墙上挂有投影幕布,既可居家办公,也适合生活娱乐。而在一间37平方米的房内,既有洗衣区、厨房、客厅,有老人喜欢的摇椅,还设有一块玩具区,很适合三代同堂居住。
宜家很擅于将市场调研与消费心理运用到商场的各个环节。比如,宜家商场的主通道(地上带有箭头的灰色通道)类似迷宫,一般一段直行不超过15米必然会拐弯,然后又是一段直行。如此设计,让顾客“自然而然”地看到所有商品,卖场几无死角,虽然目不暇接,但不会觉得疲惫。就算是累了,正好走到了宜家餐厅,来一份瑞典肉丸,或是一杯果汁,休息半小时补充体力后,接着观赏、消费。
或许,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宜家的风格,也有人对宜家的产品并不认同。但2014财年287亿欧元销售总额、33亿欧元净利润的成绩,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支点杂志2015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