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峰
【关键词】学校发展 硬件建设
关心教师 培养教师 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57-0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截至2007年,我国已在农村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教育质量及教育公平问题却日益凸显。许多偏远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艰苦、信息闭塞等原因,生源、师资严重流失,发展举步维艰。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克服困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就自己扎根农村学校20多年的从教经历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加快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留住有限生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就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应成为农村薄弱学校的先行工作。
1995年以前,梧州市藤县埌南镇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埌南二中)的校舍全部是瓦房,没有一条硬化校道。30多名学生挤在一间瓦盖宿舍里。如此艰苦的育人环境成为大量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例如,2008年春学期就比2007年秋学期少了110多人,相当于该学期学生总人数的20%。为此,学校积极筹资加快学校建设。现在学校C级以上的危房已全部被拆除,校道已全部被硬化,新教学楼等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监控录像和电子白板,实现了校园“三通两平台”。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善,学校教学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很多农村初中生源锐减的局势下,埌南二中却稳稳地将学生保持在650人左右,这个学期的新生比招生计划还多了50多人。
二、关心教师生活,改善教师生活条件,用人文关怀留住教师
物质贫乏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安定感。目前,大多数农村年轻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很多年轻教师刚刚到来就想调走,年轻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为了留住教师,我们必须多关心教师的生活,用人文关怀留住教师。
埌南二中以中青年教师居多,仅年轻单身教师就有10多位。为此,学校创建了一个教师食堂,让学生食堂采购人员义务帮助教师买菜,由在教师食堂开饭的教师轮流做饭。这种教师共同出资、轮流做饭的模式可说开创了藤县事业单位集体食堂的新模式,它既降低了青年教师的伙食开支,更减少了他们为一日三餐而苦恼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
三、抓住教改契机,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现在,全国掀起了教改热潮。新课改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村薄弱学校更应紧抓这个机遇,大兴学习、研究之风,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提升执教育人的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持续、良性地发展。
埌南二中始终把“铸师魂,练师能”当作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学校虽然教学经费少,但在师资培训和外出学习方面却毫不吝惜。这两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经常在校内组织教师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和山东昌乐二中教学模式的理论,经常派教师到梧州市蒙山县、玉林市玉州区等地的教改先行学校学习,让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课程资源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这几年,学校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也在教改活动中脱颖而出,如罗延坚老师在2010年荣获藤县初中物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欧俞均老师在2011年荣获藤县初中教学设计历史科一等奖等。
四、与先进学校合作,提高本校知名度,促进学校发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农村薄弱学校要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就要积极与先进学校合作,增进本校教师与外界的交流。
埌南二中属于藤县初中C类学校(片初中),在教学资源上与A类和B类学校是无法相比的。但学校重视合作与发展,2008—2009年,与梧州市第一中学结成友好学校;2011—2012年,与梧州市新夏中学成为友好学校;现在,该校又成为藤县藤州中学的帮扶学校。经过多年不断的交流合作,学校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藤县同类学校中已小有名气,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师生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了。
农村薄弱学校既没有城市学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没有城市学校先进的教学手段;既没有周边先进学校的生源优势,也没有周边强校的资金优势。但只要奋起直追,一方面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农村薄弱学校也一定能够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