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旦智 张赟川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与
“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47—01
回顾这些年自己听过的每一节精彩的语文课,笔者总是对教者声情并茂、畅酣淋漓的形象和学生心有所得、欣然解颐的神态久久不能忘怀。老师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实精彩的课堂同样是美妙的艺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那些精彩的教学片段,笔者逐渐体悟到,语文课堂之精彩如文章之精彩,同样也是缘情缘理的。现将自己的点滴体悟叙述出来。
一、情感与理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两句富有辨证关系的话:一是“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二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就离不开这两句话。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创造出紧张有序、高潮叠起的佳境,教师才能教得投入、教得兴味十足,学生才能学得情趣盎然、乐此不疲。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平淡乏味、紊乱空泛的窘境。著名作家梁实秋回忆梁启超先生饱含激情的课堂时说:“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梁实秋《梁启超的一次演讲》)从此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情感与理性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遥想国学大师梁启超凭借自己深厚的学养,将《桃花扇》、杜诗等教学内容通过感同身受地通透理解,用那种饱满的激情淋漓尽致地演绎给学生,那是何等的精彩!这份情感与理性在语文课堂中是多么重要啊!
二、应采用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丰富的情感、严谨的理性是语文的内在呼唤。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情文并茂、情理俱臻的佳作。其中蕴含着浓浓的真情实感、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早在《尚书·尧典》中就已经提出了“诗言志”的著名论断。正如《毛诗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实此处的“志”就包含了思想、情感。自古洎今,诗歌辞赋、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浓浓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性的、理性的真切认识,而经过专家学者精选的语文教材,更是经得起情与理的检验的典范。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以文本为媒介,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师的教则是把这种理解了的饱满的情感、清醒的理性认识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交流融合。例如,冰心的散文《谈生命》是一篇意象鲜明、富含哲理的散文。在品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抓住课文鲜明的意象,明快高亢、顿挫深沉的语言,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和理性的认识来品读文章,感受文中扑面而来、激荡人心的真挚感情,进而引领学生结合古代名家的生命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激烈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中逐步认识到《谈生命》一文的深刻哲理,认识到冰心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三、情理升华才能创造出出神入化的课堂奇景
教师深厚的学养、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等,有助于教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教师将这种理解进行富有激情的旁征博引、引喻阐释,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触类旁通、理解玩味,能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理性认识上的不期而遇,创造出师生以文本为媒介,教學相长的奇景,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妙境。著名作家汪曾祺在《闻一多先生上课》一文中描述了这种妙境:“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和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不难想象,诗人闻一多先生将诗歌绘画这两个不同艺术领域的幽情邃意互相参合,才将课堂引入更为旷远高邈的境界,那是何等的神奇美妙、令人向往。
由此可见,任何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都离不开艺术工作者的真情抒发和对艺术深刻的理性认识,要想创造精彩的教学艺术,又岂能不在“情”与“理”之中呢?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