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行为调查报告

2015-06-12 08:01郭宝付商应美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花费学历比例

■ 郭宝付 商应美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行为调查报告

■ 郭宝付 商应美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通过对2014届全国范围内大学生求职动机、求职渠道、求职周期、求职成本和求职过程等五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性别、学历、高校类型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发现:“薪酬待遇”和“工作稳定”是大学生最核心的求职价值观,高校依然是大学生落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而求职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是大学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时的核心关注因素,大学生普遍求职周期较短、求职花费较少,大学生在简历投递、参加面试和取得签约机会上各具特色。

2014届大学毕业生 求职行为 就业要求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乎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教育民生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把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列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19项重要督查内容之一,从就业文件、政策支撑、氛围营造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各高校也着力在拓宽就业市场、创新帮扶举措、完善就业援助体系等方面加强设计规划、完善强化落实,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也从就业创业元理论、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建等方面逐步从经验走向理论、从文本走向实践。但现有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较少涉及就业求职主体自身这一维度,即较少直接从求职行为的内发性和驱动性予以研究。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之一[1]。从就业者本身的主体特征、行为影响要素、求职结构本身予以探究,全面把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动机表现、方式手段、过程经由等要素,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且有利于更全面、准确、科学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和指导工作。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求职行为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为达成工作目标而实施的全部行为的总和,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行为表现。从求职行为的路径来看,它经历了产生求职动机、依托求职渠道、历经求职周期、花费求职成本和参与求职全过程等五个阶段。本研究着眼这五个方面的内在构成,并力求从学历层次、高校类别、性别、学生干部经历、学习成绩等方面探讨影响各阶段的行为要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4届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为调研对象,样本总体数量为10 650人。按照全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不同层次数据情况[2]进行等比例数据样本采集。在男女性别上,男性4 740人,女性5 910人;在学历层次上,选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例分别为0.62%、8.98%、47.35%和43.05%;在高校类型上,选取211高校、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比例分别为8.88%、39.20%和51.92%。调研样本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我国高校全部的12个学科门类,选取高校所在地遍及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8个区域。样本选取总量较大,层次较均衡,多维度视角交叉分析,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借鉴性和参照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实际状况,编制了“全国大学生求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采取网络调研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调研时间从2014年5-9月。调查问卷回收后,采取“独立双录入+独立校对”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项目组参照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对结果进行抽查,运用SPSS软件,采取文本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求职动机

求职动机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于求职行业、意向岗位、就业区域等内容的预期、关注因素和认知态度。本研究选取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11个求职关注要素,以及发展空间大、基础设施完善等11个就业区域关注因素。

1.大学生求职价值观念多元,部分关注要素较为集中

调研数据显示,调研对象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选择比例分别为18.76%、17.04%和14.75%,占50.55%(见表1)。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求职价值观念多元,有多角度的价值选择态度和多维度的就业判断认知,在确定就业目标和意向的过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综合考量相关因素,但就业岗位的薪酬水平、就业部门的发展空间、工作的稳定性等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目标时最为集中的考量因素。

2.学校层次和学历层次对大学生求职观念产生不同影响

调研显示,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和“211”高校大学生关注“薪酬待遇”的比例依次为20.96%、20.42%和17.51%,关注“工作地点”的比例依次为15.21%、13.92%和13.54%,关注“解决户口”的比例依次为3.15%、4.84%和8.38%,关注“劳动强度”的比例依次为3.49%、3.78%和4.84%。大学生对于“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和“工作地点”的关注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对于“单位名气”、“专业对口”、“解决户口”、“兴趣爱好”和“劳动强度”的关注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见表1)。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所在的高校层次和学历层次对于大学生的求职观念会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于不同的关注要素会具有差异性,学校层次对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的比例产生正相关影响,对看重“解决户口”和“劳动强度”的比例产生负相关影响,即随着学校层次的不断降低,对于“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的关注度也逐步降低,而对于“解决户口”、“劳动强度”的关注度在逐步升高。同样,随着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于“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和“工作地点”的关注度不断降低,而在“单位名气”、“专业对口”、“解决户口”、“兴趣爱好”和“劳动强度”上的关注不断提升。

3.性别对于求职关注因素影响较小,在个别关注要素上存在差别

调研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求职关注要素的总体强弱排序上相同,各部分差异较小,最高比例差为3.12%(见表1)。上述情况表明,性别对于大学生求职关注因素的影响较小,仅在个别的关注因素上存在差异。女性大学生在看重“工作稳定”和“专业对口”的比例上略高于男性。女性大学生更希望获得一份匹配自我成长要求、符合自身专业定位、并且安全稳定的职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工作,而男性在“工作地点”和“解决户口”的选择比例上微高,这表明其更加关注工作是否具有长远发展潜力、工作地点能否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以满足对未来生活的总体规划。

表1 不同学校类型、学历类型、性别的大学生求职关注因素统计(%)

4.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关注要素较为多样,部分因素关注度较为集中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区域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发展空间大”、“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距离家乡近,生活环境较习惯”和“生活成本低,竞争压力小”,比例分别为17.09%、16.01%、12.92%、12.83%和12.37%,其余关注因素的选择比例缓步下降(见表2)。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宽泛和多样的意向态度,就业区域自身的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和机会前景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国家的政策导向、高校的区域优势、亲友的关联等因素并不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过程中具有较为理性的判断决策和价值取向。

5.学校层次和学历层次对于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存在不同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从学校层次来看,关注“发展空间大”、“交通发达”和“就业机会多”的排序依次为:“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关注“毕业高校所在地”和“生活成本”的排序与此相反;从学历层次来看,关注“发展空间大”和“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排序依次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关注“生活成本低,竞争压力小”、“恋人或亲友所在地”和“毕业高校所在地”的排序与之相反(见表2)。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考虑的因素受到了学校层次、学历层次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层次对于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是否重点关注“发展空间大”、“交通发达”和“就业机会多”等产生负相关影响,即随着高校层次的不断升高,对于“发展空间大”、“交通发达”和“就业机会多”的关注度不断降低,对于“毕业高校所在地”和“生活成本”的关注度逐渐升高。而学历层次对于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是否重点关注“发展空间大”和“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即随着学历层次的不断升高,对于“发展空间大”和“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视程度逐渐升高,而对于“生活成本低,竞争压力小”、“恋人或亲友所在地”和“毕业高校所在地”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这也表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这一态度认知上群体特征明显。

表2 不同学校类型、学历层次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关注因素统计(%)

(二)求职渠道

关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求职渠道的使用情况,本文选取常用的学校组织现场招聘会、专业化求职招聘网站等11个求职渠道进行研究。

1.大学生求职渠道方式多样,但常用求职渠道较为集中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求职渠道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化的招聘求职网站”,比例分别为18.42%、17.45%和15.13%,总比例达到了51.00%,其余求职渠道的使用频率呈小额均衡分布状态(见表3)。这表明,当今大学生在求职渠道的使用上具有更加丰富和完善的选择空间,线上线下并轨的选择方式、传统与新兴求职渠道的运用是其显著的特征,常用的求职渠道主要集中为“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化的招聘求职网站”三种方式。

2.大学生选择求职渠道受学校层次、学历层次影响明显

调研数据显示,“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选择校方直接推荐的比例分别为9.12%、6.47%和7.58%。专科学历大学生选择“校方的直接推荐”、“主动申请”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比例要略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研究生选择“工作实习”和“主动申请”的比例分别为4.03%和4.13%(见表3)。上述情况表明,相较于“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多地使用校方的直接推荐资源。对于专科大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一方面更加具有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能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更加依靠来自外在的帮扶力量,如学校方面的直接推荐、家人对于工作的意见和帮助等。研究生选择“工作实习”和“主动申请”的比例较小,可以说研究生由于其自身学历上的优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倾向,较少需要通过在用人单位实习或主动上门求职。

表3 不同学校类型、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求职渠道使用情况统计(%)

3.信息质量和信息准确是大学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时最为关注的因素

对于大学生在选择求职渠道时所关注的因素,本研究选取信息质量、信息准确、更新频率、容易获取和信息数量等5个内容。调研数据显示,选择“信息质量”和“信息准确”的比例分别为34.82%和19.77%,占总体选择数的54.59%,其余关注因素的排序依次为:更新频率、容易获取和信息数量,分别为18.46%、15.28%和11.67%。性别、学历层次、高校类型等各个层次的大学生在求职关注渠道因素的选择上差异性不大,与总体关注情况保持一致。这表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于求职信息的要求较为严格,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是其衡量信息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在发布过程中的频率、是否容易获取和数量规模等并不在其主要的考量范围之内。

(三)求职周期

求职周期是指大学生从产生求职动机到最终落实就业目标所经历的时间阶段。本研究将其分为3个月以内、3-6个月等6个阶段。

1.大学生求职周期相对较短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求职周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求职时间在3个月之内,可以落实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66.03%,这其中又以1-3个月最为集中,占46.88%。第二个阶段为求职时间在3-6个月,这一阶段落实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占25.64%。求职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为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落实就业岗位的大学生人数较少,占8.33%(见表4)。这表明大学生的求职周期相对较短,求职花费时间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2.学校类型和学历层次对大学生求职周期有负相关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211”高校大学生在3个月内落实工作岗位的比例依次为51.64%、44.43%和43.32%,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3个月内落实工作岗位的比例依次为51.64%、43.53%和46.34%(见表4)。这表明,学校类型和学历层次对大学生求职周期呈负相关影响,即随着高校层次和学历层次的逐步升高,大学生在最终选择就业单位上所花费的时间也逐步减短。

表4 不同学校类型、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求职周期统计(%)

3.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求职周期有负相关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学习成绩排名前10%和11%-30%的学生在前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比例分别为70.26%和66.55%,而学习成绩排名31%-70%、71%-90%和后10%的大学生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比例分别为61.51%、60.00%和63.08%,前者的比例要远高于后者。大学生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学生干部比例和非学生干部比例分别为75.02%和66.61%,前者高出后者8.41个百分点(见表5)。这表明,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求职时间有正相关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越好,越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担任过学生干部比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在求职时间上更占有优势。

表5 不同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求职时间统计(%)

(四)求职成本

求职成本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为完成就业目标所花费的金额和花费所投入的项目。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求职花费分为500元以下、500-1 000元等7个花费等级,将求职花费项目分为交通、形象包装等8个内容。

1.学校类型和学历层次对大学生求职花费有负相关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求职花费在500元以下、500-1 000元和1 000-1 500元的比例分别为20.71%、23.92%和30.80%,占总选择的75.43%,这一阶段为大学生求职花费的集中阶段。本研究将求职花费在1 500元以下的作为参照,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81.42%、71.05%和62.97%,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和“211”高校大学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81.42%、70.66%和69.46%(见表6)。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求职花费金额相对集中,主要在1 500元以下。从单因素分析来看,学校类型和学历层次对大学生求职花费有负相关影响,即学历层次和高校层次越高的大学生,求职花费就相对较少。

表6 不同学历层次、高校类型的大学生求职花费金额统计(%)

2.交通、形象包装和简历制作等项目为花费较为集中的内容

调研数据显示,从不同项目的花费样态来看,大学生在求职花费投入的项目上可分为3个层级,即投入花费最为集中的第一层级为“交通”、“形象包装”和“简历制作”,共计占65.91%;投入花费属于居中水平的第二层级为“通讯”和“住宿”,共计占25.42%;而“招聘会门票”、“中介”和“其他项目”则是大学生在求职花费上投入较少的内容,共计占8.73%。通过交叉分析比对,在各具体项目的花费投入上不因学校类型、学历层次的差异而产生明显不同。

(五)求职过程

求职过程是指大学生在求职中所经由的具体求职阶段,主要包括发放求职简历、参加求职面试和取得签约机会3个部分。本研究将简历投递数量分为1-10份等7个部分,将面试次数分为1-2次等6个部分,将签约机会分为1-6次等5个部分。

表7 不同学历层次、高校类型的大学生简历投递数量统计(%)

1.学校类型和学历层次对大学生简历投递数量有负相关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在简历投递数量上呈现出三阶段发展态势,即简历投递数量在1-20份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简历投递数量的集中区域,选择比例占61.01%;第二阶段是21-30份,为简历投递数量的平缓区,所占比例为22.77%;第三阶段是31份以上,所占比例为16.22%。本研究选择第一阶段即20份以下简历的比例为参照,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投递20份以内简历的比例分别为55.10%、59.19%和78.96%;“211”高校、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投递20份以内简历的比例分别为57.07%、60.96%和78.96%(见表7)。上述情况表明,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投递20份以内的简历,且简历投递数量受到学校类型和学历层次的负相关影响,即学历层次和高校层次越高的大学生,简历投递数量就相对较少。

2.学校类型和学历层次对简历投递数量无明显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面试的次数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发展趋势,即以3-10次为中间点,其选择比例达到62.91%,为大学生参加面试的集中次数,其左右两侧的1-2次和11-20次开始逐步减少,所占比例为32.60%,而从21次开始,参加面试次数出现大幅减小,所占比例为4.49%。本研究选择以参加21次以上面试次数的比例为参照,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参加面试达21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71%、4.48%和2.46%;“211”高校、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参加面试达21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25%、5.48%和2.46%(见表8)。上述情况表明,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参加3-10次左右的面试,且参加面试次数与学历层次呈负相关关系,即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参加面试的次数就越少;高校层次对简历投递数量无明显影响特征,普通本科大学生参加面试的次数多于“211”高校大学生,“211”高校大学生参加面试的次数多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

表8 不同学历层次、高校类型的大学生参加面试次数统计(%)

3.大学生取得签约次数因学校类型、学历层次不同存在差异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获得签约机会选择2-3次的人数最为集中,以55.12%的比例达到了峰值;其次为4-5次和1次,所选比例分别为24.30%和15.00%;从6次开始,所选人数大幅度较少,选择比例为5.58%。本研究选择以获得6次以上签约机会的比例为参照,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选择无规律性波动,“211”高校、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无规律性波动。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取得签约次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主要集中在2-3次。学历层次和高校层次对参加面试次数无明显影响特征,本科生获得签约机会略高于专科生和研究生,“211”高校大学生高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高于普通本科大学生。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对大学生求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薪酬待遇”和“工作稳定”是大学生最核心的求职价值观,“发展空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从学历层次、高校类型、学科门类等多层次分析结果来看,“薪酬待遇”和“工作稳定”均为各类型大学生集中的求职关注因素,而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对“发展空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选择较为集中。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关注“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工作地点”的比例就越高,而关注“单位名气”、“专业对口”、“解决户口”、“兴趣爱好”和“劳动强度”的比例则越小;学校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对于“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的关注就越低,211高校大学生对于“单位名气”和“解决户口”的关注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层次的高校。在选择就业区域上,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越关注“发展空间大”和“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关注“毕业高校所在地”和“生活成本低、竞争压力小”的比例就越高。

第二,高校依然是大学生落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是大学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时的核心关注因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化的招聘求职网站”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求职成功渠道。其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其他高校的招聘会和招聘信息”以及“校方的直接推荐”在内的学校资源求职成功的,这表明高校的就业求职主渠道作用依旧显著。专科大学生除了利用学校资源落实工作外,还会更多地利用家庭资源或其他社会关系,而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通过“工作实习”的渠道来落实工作岗位的情况要显著高于其他层次院校的大学生。同时,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时重点关注“信息质量”和“信息准确性”,而就业信息更新频率的高低、获取程度的难易以及信息数量的多少,则不在主要考虑范围之内。

第三,大学生的求职周期普遍较短,在校学习工作经历对于求职有相关影响。从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大学生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占66.1%的大学生求职时间在3个月之内,占25.6%的大学生求职时间为3-6个月,这表明从开始求职到落实就业岗位,半年的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最集中和最为适宜的求职周期。同时,学校层次、学历层次以及学生干部经历、学习成绩等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情况都会对大学生求职周期产生影响,学校层次越高、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求职时间越短,有过学生干部经历、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求职时间相对更短。

第四,大学生的求职成本总体较低,“交通”、“形象包装”和“简历制作”是求职花费最主要的投入项目。从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大学生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占71.4%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花费不超过1 500元,求职的成本总体相对较低。同时,学校层次与求职花费呈正相关的关系,学校层次越高、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求职花费就越高。大学生求职花费投入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交通、形象包装、简历制作,超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将求职花费投入了这些项目。

第五,大学生求职过程的三阶段无明显关联,各阶段特色显著。从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大学生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简历投递数量主要在20份以内,并受学历层次和学校层次的负相关影响,学历层次和高校层次越高的大学生简历投递数量越少。同时,学历层次与参加面试次数呈负相关关系,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参加面试的次数就越少。学历层次和学校层次对其取得签约机会的次数没有显著的影响。

[1]冯彩玲 时 勘等:《高校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载《心理科学》,2011年第1期。

[2]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数据(年度数据/教育类)》,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责任编辑:任天成)

我国新生代股民现象笔谈

主持人 谭祖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期青年股民问题的笔谈主要分析了青年群体投资股票的环境因素、心理动机和行为特征,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青年投资股票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应。目前,部分青年人受到投资专业知识的约束和资本约束,投资理念不正确,存在过度投机心理,盲目从众,过分冒险,企图一夜暴富。在青年投资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和过度投机行为,会导致个体财富分配差别拉大,在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确有一些青年陷入极大的心理失衡状态。然而,如同股市本身的发展过程一样,年轻股民也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成长过程。不能仅仅看到“新生代股民”投资股市的“负面影响”,更应该看到他们参与股票投资的积极意义。青年群体是股民的主体,缺少他们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有股市的发展和繁荣。股市的历史和现实表现是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股民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方式是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根本原因。青年股民是股市发展的推动者,他们的成长内生于股市的发展。因此,研究青年股民问题,更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青年群体投资股票对股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5-09-09

郭宝付,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商应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高校就业创业教育。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3CKS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花费学历比例
人体比例知多少
新春开拍小礼物
情况不同,“花费”不一样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组成比例三法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2014年世界杯会花费多少?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