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秋��
[摘要]当前的青少年在思考、处理问题时会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巧用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来进行德育教育。政治教师可从五个方面着手:确定教育目标,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创设德育教育情境,以情导知,由情导行;尊重学生情感以及情感变化,架起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以具体事例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情感变化德育目标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65
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学生认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的认知和行动是在情绪情感的驱动下完成的,人的情绪、情感变化往往是导致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的青少年受自身发展特点及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情绪变化大,情感丰富,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沉着、冷静地去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在思考、处理问题时会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常常意气用事。正由于这方面原因,我们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重视并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巧用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来进行德育教育。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认为政治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巧用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进行德育教育。
一、根据学生情感变化的实际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地进行德育教育
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不仅是使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促使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内部动力。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感、身心、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例如,在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教师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根据他们的情感变化,抓住他们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从而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抓住学生情绪变化焦点和师生思想情感共鸣之处,创设德育教育情境,以情导知,由情导行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情绪变化焦点和师生情感共鸣的时机,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促进他们以情导知,知而生情,由情导
行,知、情、意、行主动协调发展,就一定会让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我班女生在班级篮球赛中以一分之差落败后,全体女生个个都失声痛哭。当时笔者就抓住学生这一情绪变化进行了一次“热爱班级、热爱集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德育教育。因为她们大哭就是一种情绪、情感的变化,为何哭?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班级球赛失败,班级的荣誉感得不到满足;有的是因为自己几次出手投篮不中;有的是因为自己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却没把握好……但是她们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她们都为班集体荣誉而哭,所以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热爱班级,热爱集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德育教育之中。这次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班级纪律性差的学生也不做有损班级荣誉的事了,班级工作越做越顺利。
三、真诚相待,尊重学生情感以及情感变化,在德育教育中架起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师能尊重学生的感情,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拥戴,而架起两者情感的桥梁则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拨动人的心弦,才能促进人的情感转化和升华。以往有的教师做德育工作,不太注意方法,他们只顾自己情绪的发泄,忽略学生情感的表露,认为教师就是权威,就是命令,一切自己说了算,甚至还会对学生的缺点、过错,采取讽刺、挖苦、体罚的错误教育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教师绝不能采用“高压手段”,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例如我班有几本课外书和一支笛子被人偷了,笔者怀疑是C某干的,可是没有什么证据,于是笔者就悄悄地找他谈了一次话。笔者先肯定了他的优点,又和他谈了他的家境(该学生家境很好),最后用试探的口吻问他有没有干过违反校规的事。一开始他不承认,笔者就利用他的心理,再次引导他,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能诚恳地将事实告诉笔者,笔者会为他保守秘密。他终于相信了笔者,并把他进入初中以来所做的违反校规、班规的事和盘托出,并保证绝不重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确实不再撒谎了,除了遵守纪律外还很努力学习。假如笔者当时采取训斥、体罚甚至开除处分的手段对他进行教育,C某的前途可能就会在“恶性刺激”中断送了。
四、在学生情绪情感变化之时,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准则和法规法纪的灌输。当学生情绪情感变化之时,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灌输和自主自律行为引导的最佳时机,这时学生在思想上容易接受,行为上容易转化。如果在学生情绪情感变化过后才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就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效果当然就会不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体验,在品德认知转化为品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现象,使德育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和意见,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并不一致,远没有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利用学生的情感,摆事实、讲道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重视情感变化,树立典型、榜样,让典型人物现身说法,以具体事例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的情绪变化都是由一定的事物引起的,这时教师应抓住引起学生情绪情感变化的事件,找出其中的典型或榜样,再以这些典型或榜样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德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典型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例如,小明为了维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勇于同小偷作斗争并抓获了小偷,这就是能引起学生情绪变化的事件。许多学生会为小明抓获小偷并受到表扬而高兴,同时也会对小偷深恶痛绝,他们的高兴和厌恶、憎恨都是为了维护公共财物,这是他们情感的共鸣点。这时教师应以小明为榜样,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一次“保护公共财物”的德育教育。这样,小明可能会在以后的行为中表现得更加出色,而其他学生在小明的影响下,必然在思想上会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行为上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最终他们的行为都得到优化,这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进行德育教育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以情感为基础,以情绪情感变化为依据,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行为才能得到优化;反之,离开了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泛泛而谈,讲大道理,学生是听不进的,也不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思想共鸣,更触动不了学生的情感,因此也端正不了学生的思想态度,更纠正不了学生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政治教师巧妙地根据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邵宗杰.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2]张德.心理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88.
[3]覃启棠.教学理论与实践 [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