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伟
【摘 要】文章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困境;对策
一、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1、呆滞呆板的语文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语文课程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意味着语文课程教学难以只停留在纸上材料,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真正的感悟,甚至是在实践中加以体验。而这并非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所能达到的。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倡新式的教学方式,但许多教师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淡化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探究过程,直接将学生应当自主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省略掉,将教师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体验过后的结果直接转变成教科书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试问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如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促使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
个体。
2、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念
长久以来,我国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是“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形成了部分具有传统“专制”倾向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中采用的是一种控制的威权方式。教师处于主动、上风的位置,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的状態。在传统的师生观念中,教师是最贵的教师,学生是服从听话的学生,教师的任务在于授业解惑,因此,在课堂上,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则只是听讲,甚至以听代思,教师更在意的是他所传递的知识,学生是否认知到,认知的水平是多少,这是一种只期待结果显现的教学方式。显然,这种观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出的仅仅是机械化的只听取不思索的学生,但是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义则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试问这种威严的师生观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
3、模糊不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目标,二是语文分单元、单课教学与学习的目标。一方面,现行改编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在编排过程中按人文话题进行单元编排,然而,虽然每个单元的情意目标较为清晰了,但是作为知、情、意的前提和基础的“知”,即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语文过程与方式的目标却被模糊了。虽然要突出人文性,但工具性也不能为此而消失。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单课目标也模糊不清。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的教材、教材里的每个单元、单元里的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旨在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具体能力,便难以名状。模糊不清的教学目标,也导致了教师难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
二、解决初中语文教学困境的对策分析
1、进行语文的原生态教学
原生态的教学手段就是要抓住“读”和“悟”展开教学活动。于永正老师说:“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课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课的倒退。”他在教学中十分强调“读”和“悟”两个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朗读。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过去,怎么能理解课文呢?通过朗读,可以发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能迅速理解课文大意。从朗读中受到感染,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可以课前范读,理解课文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通过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感染学生。然而,看似简单的“读”,在操作起来确有难度,下面介绍两种朗读的方法。一种是训练学生去读,学生的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再一种就是要靠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的交流。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活的,能使人产生感受。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理解的需要。同时朗读又是识记的需要。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没有灵性的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读法有:默读、熟读、速读、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研读、复述故事情节、配乐朗读、背诵课文等。总之,朗把课文读好了,学生就既留下了形象、情感,又留下了语言,就会收到“意文兼得”的神奇效果。
2、阅读、写作和德育的统一结合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是体现一些元素:和谐、发展、创新、个性、反思等。在课堂上,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要伴随着另外两个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但我们任何教师都不能忽视作为教学目标核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而“大语文”课堂思想则给了我们每一个教师广阔的展示空间。作为教学目标核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应该是评价一节好课的主导。
3、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都渴望能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内学习,教师如果总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不愿意与学生交流,那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会使师生之间出现一道鸿沟,产生距离感。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看到课本中的材料,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却无法收束统一起来。如果教师能够统一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学习,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全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多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使他们主动与老师亲近,主动进行学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事物和具体场面更加翔实地描述出来,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情境。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自己用authorware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現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
4、语文教师要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日益激烈,这样的社会更需要的是能主动地驾驭世界,具备独创性和超前性的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今天的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的探索,改变过去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自己的感悟、看法、观点,不人云亦云,精心培养并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强创新精神。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
总之,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2]周娣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徐琴.浅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4]张海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