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龙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改善、创新,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进行讨论,希望对高校学生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 讨论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说明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我国高等院校不断进行改革,如何贯彻落实一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为了社会讨论的话题。
二、“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施的一种手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是国家人才集中的场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所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显得极其重要。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因素,使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指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出发点和核心,围绕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展开的管理,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尊重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以及理解大学生作为基本原则,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真正的实施下去,从而实现高校人性化管理。
三、我国高校管理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我国高校单方面的注重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从根本上讲学校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而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学校应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是由学生去落实的。另一方面来讲,部分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相對落后,学校把多数已经确定的管理内容制定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以管理制度为标准进行管理,这种单方面的规定极其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缺少了与学生的交流,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抑,部分高校的管理条例不符合实际情况,照搬重点高校或优秀高校的管理手段,而没有根据本校的环境、学生的生活方式等特点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本校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管理的逆反心理。
四、“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确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首先,高校要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关部门应该组织高校领导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要加快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校里贯彻落实,通过在学校的教学、活动等方面凸显出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根据学生的需要配置教学资源,优化教学项目,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有效的平台。其次,高校还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在学生选择专业、选择社团以及学生对个人价值观的表述等方面应该给予认同,高校教学不仅仅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高校这种特殊环境中,感受我国历史积累的各种文化,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人民群众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高校,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长,根据我国目前的各种状况,给普遍大学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提倡和谐理念,培养学生和谐的精神,用开阔的胸怀看待事物。同时,高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具体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还应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对学习压力过大、就业去向不定等因素困扰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重视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让学生学会与同学、老师良好的沟通,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高校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的贯彻落实,首先就要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等多个角度去进行,学校的管理不应该只停留在古板的规章制度上,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去深入了解,根据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去完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就业选择,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专业成绩、个人特点等综合起来,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引导。在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进行职责,这样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校要根据实际问题了解违纪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做到同等对待,让违纪的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违纪的不对,把管理的人性化充分的体现出来。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校就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真正的贯彻落实,帮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困扰,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高校管理中,为构建和谐校园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管清华.新形势下基于以人为本观念的高校学生管理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42,57.
[2]刘子佳.以人为本与依法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之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56-58.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