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硕学位论文看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

2015-06-11 10:25李思敏李晓然吴远琳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1期

李思敏 李晓然 吴远琳

【摘要】本文以少数民族档案为研究对象,共统计了70篇与其相关的博硕学位论文,分别从年度、主题、学位授予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档案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档案,这些民族档案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是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日益成为档案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档案学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定量分析相关主题的成果,但从博硕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的却不多见。鉴于此,本文拟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具有一定学术研究水平的博硕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成果及特点,以期对该领域档案研究工作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 概念界定

1960年8月国家档案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少数民族档案”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未给出一个完整内涵和外延,之后,有许多学者分别发表文章进行探讨,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有少数民族文字的档案才是少数民族档案。杨中一等学者认为凡属于反应少数民族问题内容的档案,无论什么载体形式、书写形式,都应视为少数民族档案。[1]张鑫昌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档案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少数民族档案即以某少数民族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和反映本民族自身历史和现状的原始记录;广义的少数民族档案则是各个时代的一切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关于各少数民族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符号的原始记录。[2]

综上所述,以少数民族文字作为划分标准的观点有失偏颇,有些少数民族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有许多档案是用汉字写的,这样划分不利于少数民族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单从少数民族档案的来源来定义也是不客观、不全面的,故综合来看,张鑫昌等学者的观点就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事实上大多数学者也一致认为少数民族档案除了具有一般档案的特点外,还要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它应当是少数民族的各种社会组织或某些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反映本民族活动的原始记录。[3]

二 數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读秀知识库”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搜索平台,辅于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云南大学图书馆联机目录查询系统以及各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收藏的博硕学位论文库,以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涵盖的各个主题:“民族档案”、“少数民族档案”、“民族档案史料”、“民族历史档案”、“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等为主要检索字段加以检索,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具有多样性,故又以各少数民族作为检索字段逐个检索,最后对检索结果进行核对筛选,剔除重复收录的情况,选择研究性学术性较强的来分析研究。

三 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通过检索统计,截止到2014年,以少数民族档案为研究主题的学位论文共计70篇,其总体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知。

1.年度分布。对某个领域的研究可以从年度分布的角度来把握该领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研究状况。如表1中的数据显示,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博硕学位论文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起步,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梅先辉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料初探》为题,发表了第一篇研究少数民族档案的学位论文,之后如表1所示,1991-2004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发文量均为1篇,并且在这期间还出现过时间断层,如1992-2006年,1998-2001,2005年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学位论文均为零,但是这并不说明该时间段没有相关博硕论文涉及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文所依据的平台对少数民族档案学位论文的收录有所遗漏。到了2006年,研究开始呈现平稳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论文量出现了大突破,有10篇相关学位论文,这说明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开始受到了关注。2010年至今,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方面的学位论文保持一种较平稳的发展趋势,其中2012年是发展的最高峰,高达12篇,少数民族档案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人们对其关注逐渐增加,其研究涉及的学科和研究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2.学位授予单位。对博硕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历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在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分布情况,分析各自的特点与研究领域的差异,从而对各学位授予单位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队伍做出客观评价,正确认识各单位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氛围,以期对彼此之间的合作提供研究提供参考。

3.论文级别。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多样性的特点。当然,博士学位论文较之硕士学位论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相对来讲要更加系统和全面,研究内容除了涉及基本理论的阐述外,还包含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论证, 对研究对象的说明更具有深广度。通过对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级别分布的统计,来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水平和动态,以便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统计结果显示,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5篇,占总数的21.4%,硕士学位论文共计55篇,占总数的78.6%,这主要是因为学位授权点和招生数量的差异。总体来看,有关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博硕学位论文逐渐增多,且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系统,高层次的研究逐渐加强,这就为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因此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成果将更为丰富、更具价值。

四  结论

1.研究的主要特点

首先,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具有学科体系多样化的特点。它是民族学与档案学的交叉学科,其内容涵盖了民族政治、民族文化、档案史料、档案编纂等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学科与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与融合,一些新兴分支学科如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少数民族档案法学、少数民族医药档案学等也逐步兴起与完善。其次,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内容具有多元化、广泛化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遵循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表面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民族档案研究也不例外,初期的民族档案研究主要集中于史料、史料编纂方面的研究,就史料来谈史料,而到了中期开始逐渐涉及到档案编研、档案保护,后来又延伸到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民族档案馆的构建、档案事业的建设等方面,研究内容呈现多样性特征。再次,少数民族档案系统化的研究逐渐展开。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我国民族档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统计的70篇学位论文中有的专门研究满族历史档案、蒙古族历史档案,还有的研究瑶族、白族、傣族等不同民族的历史档案。

2.研究对策

首先,立足现有的研究基础,深化既有的研究领域,拓宽新兴的领域,强化民族档案收集、整理研究,建立和完善民族档案理论体系,注重档案事业体系的建设,提升该学科在档案学与民族学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该学科成为一个重点学科。其次,加强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互助合作,逐步完善研究教学体系,各单位之间依据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建立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教学和科研信息,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团队。[6] 再次,扩展研究范围,平等对待每一个少数民族档案研究,保持民族档案研究主体的多样性,不仅重视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也要重视其他少数民族,对关系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优势兵力协作攻关。最后,要注重把握民族档案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大都融合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内容,这些知识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我们称这部分档案为口述档案。因此我们在研究少数民族档案时既要依托现有史料,还要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访问,以便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2]张鑫昌、郑文、张昌山.民族档案学刍议:特征与任务[J].思想战线,1988.(1).

[3]裴桐.让少数民族档案的花朵盛开[J].档案学研究,1988.(1).

[4][5]陈海玉.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现状与趋势[J].档案学通讯.2012(1).

[6]陈子丹、魏容.民族档案学的建构与展望[J].兰台世界.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