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高杰
摘要:自2009年合肥轨道交通地铁1、2号线开工以来,我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也能够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本文基于轨道交通的自身的特点,着重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于合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交通产业;竞争软实力
合肥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长三角中西部,靠近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是沪汉蓉、京福通道上的重要站点,“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及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合肥正逐步成为国家东西铁路干线、南北公路干线和内河航运干线的重要交结点,区域地位将不断提升。同时,合肥位于安徽省的几何中心,也是省域交通组织的中心,负担着带动全省发展的职能。正在建设中的合肥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其它交通方式无可比拟的运量大、速度快、安全等优点,建成后可以大大缩短了合肥的地理空间距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另一方面,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拉动合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及特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
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通常由轨道路线、车站、车辆、维护检修基地、供变电、通信信号、指挥控制中心等组成。[1]
(二)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属社会公益性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比较高,线路自身不以营利为目的,项目效益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根据合肥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69.6万人,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人口增长率的逐年,未来人口出行压力逐年增大。根据我市综合交通规划统计结果,截止2012年底合肥市区机动车拥有量53.3万辆。与2007年相比,合肥市区机动车拥有总量持续增长,机动车拥有量增长了1.8倍,近5年均增长24.3%。各种车辆的发展态势各不相同,私人小汽车年均增长率为 34.6 %。另一方面合肥市区范围内道路规模共2221km,人均道路面积为15.8m2/人,低于规范的低限水平,主干路比例较高,支路严重缺乏。而轨道交通与传统的出行方式相比,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主干线,链接城市居民客流运送的大动脉,在建成以后因其在地下运行,不受高峰时间交通拥堵影响,故可以大幅提升居民出行效率,缓解出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峰时期交通拥堵的情况。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还能减少公共汽车的数量,进一步减少了汽车的废气污染。并且,由于在线路和车辆上采用了各种降噪措施,一般不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较为绿色环保。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合肥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
合肥在作为安徽省省会,在省内经济格局中充分发挥着中心服务作用,在经济区位中立足皖中、辐射皖北、联动皖南。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57.97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7394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00.34亿元,民用汽车拥有量97.57万辆。201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生产总值257.63亿元、2872.01亿元、2028.3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0:55.7:39.3。地方财政收入50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财政支出69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在合肥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逐步推进会对合肥的确的经济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
(一)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概述
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制定的《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8年)合肥的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最终形成由12条线路组成。总长322.5公里,其中市区线路7条,全长215.3公里;市域延伸线5条,其中4条延伸线,1条机场专用线,全长107.2公里,其中1、2号线为市区骨干线,将于2016年建成。1号线为一条南北方向的直径线,全长28.8公里,共设23座车站,其中有5座轨道交通换乘车站。作为市区骨干线,途经合肥站地区、老城区、新合肥站枢纽地区、滨湖新区北部次中心、滨湖新区起步区、滨湖新区CBD,为主城区与滨湖新区提供快速联系,引导和促进滨湖新区的发展直接联系合肥站与新合肥站,加强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铁路枢纽的衔接,实现了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的一体化。2号线为一条东西方向的直径线,全长27.2公里,共设23座车站,联系老城区、高新区、科学城,引导并促进高新区和科学城的发展。在功能上2号线与合肥汽车客运西站衔接,实现了公路对外交通枢纽与轨道交通的合理衔接。[2]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推动合肥不同产业共同协调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市政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工程,在其建设阶段主要采用工程项目公开投标的方式,在其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根据轨道交通项目需求,划分标段,并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委托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合适的企业参与到轨道交通的项目建设中去。这些企业涉及到社会各种行业,例如设备制造商、建材供应商、土建装修承包商等等,轨道交通的建设为这些地铁建设相关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相关数据研究表明 ,投资 1 亿元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 可推动当地 GD P 增长 2 . 63 亿元 , 同时增加 8 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以计划于2017年2月1日开工建设的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为例,4号线投标估算总投资为2327624.50万元,技术经济指标为65199.57万元/正线公里,工程费为1346832.39万元/,技术经济指标为37726.40万元/正线公里,如此巨大的工程投入必将带动工程建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促进合肥交通产业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促进合肥制造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水平升级都有重大促进作用。以合肥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其工程车辆及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达到79.98%,其中其自动扶梯与电梯系统设备国产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满足了国家发改委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要求。同时在设备国产化政策的驱使下,合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扶持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及相关的技术科研院所。使得相关企业在近些年来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关的车辆、通信信号、环境控制、牵引供电系统、自动检票系统等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3]
(四)提升合肥城市竞争软实力
城市轨道交通是社会各个层面协作的结晶 ,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息交流工具和文化情感载体 ,它不但集中承载了地域特色文化和城市个性主题文化 。例如 ,奥运期间,背景的地铁在奥运支线的车站设计理念中融合了各个车站的人文、地理、历史元素,讲浓浓的老北京文化融入到奥运主题设计中,独具韵味。香港的地铁公司也在车站向乘客免费的派发杂志,并定期组织义工参与当地社区的互帮互助等主题活动。而合肥市成为全国唯一、世界罕有独拥大湖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可将“大湖名城”与安徽独有的徽文化底蕴在合肥的轨道交通建设中体现出来,通过车厢设计,以及在车厢中播放城市介绍宣传片等对我市的城市形象进行宣傳提升。对增进招商引资、加速人才引进、提升旅游发展等均大有裨益。(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桂山.浅谈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社科教育),2013(2):9.
[2]李欣欣.合肥地铁运营管理部分问题的简要探讨[J].商,2013,(3):37.
[3]汪泉.基于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分布模型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