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自创刊以来,我们迄今已做了超过50个品类近500个品牌的商品比较测试,虽然从数量上来看还比较有限,但还是可以作为观察中国商品质量现状的一个有效样本。
正如我曾经提到,中国的商品质量这些年在不断进步,“假冒伪劣”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不过,从我们所进行的这些商品比较测试结果来看,与其他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依然不太令人乐观。
由于我们进行测试的产品大部分是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相对较高的产品,因此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制造的“中高端”水平。虽然在各个品类中这些产品基本上都符合国家标准,但在与国外品牌,特别是一些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品牌相比,很多质量水平上依然有一定差距。
从我们的“中国好产品”名单来看,大到空气净化器、电磁炉、电饭煲,小到汽油清洁剂、汽车润滑油、移动电源,中国产品虽然价格上具有相当的优势,但综合质量指标,大部分仍然难以占据本刊排名第一的位置。在技术要求愈高的产品领域,这种现象较为明显。
同時我们也发现,一些国产品牌在国外与国内市场售卖产品上也存在一定的质量稳定性差距,这与国内外标准高低,质量监管力度和水平不一相关。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一些代工品牌在质量控制上较好,但在国内市场无甚名气。
在与企业进行产品实验方法和测试结果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国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自信,有些甚至是害怕被检测,害怕与别人比较,因为无法确认自己在同行中的质量层次。
从中可发现,许多中国企业依然沉浸在消费能力快速膨胀而形成的“全球第一大市场”的跑马圈地阶段,营销先行,规模快速扩张和销售半径无限延伸,但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技术创新上不甚重视,企业的资金大量投向广告宣传和人海销售体系搭建,有一些只顾鼓吹互联网思维和粉丝经济,乐于制造概念吸引资本投资,研发投入超过10%的却寥寥无几。在我们所进行的对比测试中,即发现很多产品性能宣传实际上是“伪概念”。
第三方商品比较测试,除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选择参考,同时也给企业认识自己的技术不足和发现消费者需求提供了很好的信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升,需要这样的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对产品质量有更严苛要求和评价体系的第三方组织。其发挥作用的路径是通过独立专业权威的产品排名和媒体监督,倒推和促进企业质量提升。
这样的工作实际契合了中国消费者日益提升的质量消费意识以及维权意识,同样的价格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价格,这样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消费理性才能成为提升中国制造质量水平的文化基础。而非“制假售假是一种社会需求”“消费者总是贪图便宜的”这样的犬儒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