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目前“智慧养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依托于智能科技而衍生出的更贴近老人生活需求的养老方式,比之传统养老有什么独到之处呢?为此专访了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王志良教授。
记者:您认为在当前的国情下,智慧养老存在哪些问题?
王志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养老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老龄化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可以说,我们是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中国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据预测,2020年约3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2030年约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未来的养老市场规模很大,但是前景也极其严峻!
我们是在既无经验、也无成熟模式的情况下,对一个全新的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各级政府、各地方企业对信息化在养老中的应用标准不统一,导致在具体的建设中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形成很多信息孤岛。所以我认为目前智慧养老存在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清晰的顶层设计,这是需要政府牵头来制定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公众对养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智慧养老是通过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为养老服务提供科技支撑,达到省人省力的目的。信息化的核心是为民服务!少部分人只重科技不重人,完全没有考虑到老年人还有其他精神、生活需求。这就导致在产品、设施、服务等方面,很难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三个问题是企业缺乏经验、耐心,匆忙抢入养老市场,产品与技术不够成熟、标准不统一、良莠不齐。设计出的养老产品信息化水平较低,设计不能贴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老年人使用起来不称心,产品也就难以普及推广。
记者: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在政策方面做了哪些引导和扶持?企业社区做了哪些相关的努力?
王志良:2011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针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意见。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议题之一就是“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前不久在发改委《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养老、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突出的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发挥业务指导作用,要围绕解决各领域民生服务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注重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创新,要以推动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抓手,促进公共服务的多方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各地方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在已有资源基础上集中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原则上在地市层级建设部署,在街道社区统一应用,要实现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要坚决避免区县以下层级分散建设同类信息平台,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说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已经看到了养老工作的严峻形势,政府对养老问题极其重视,正在下大功夫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信息惠民工程的实施,说明中央领导层已经注意到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正在对各级政府的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引导,消除信息孤岛的问题。同时,政府也在大力促进各种民间资本和各类企业积极进入养老行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些企业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在养老行业里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譬如我刚刚去杭州参观的一家公司,在2005年开始进入养老市场,最先做的工作是深入走访50多个社区,进入老人家里面对面的向老人请教,采集16800多份老人的调查问卷,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历时一年多,最终研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援通”,现在他们在全国已经拥有了75万用户。类似的企业成功案例还有不少!说明我们的一些企业,是真正领悟到“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是着急“向钱看”,而是放眼“往前看”。养老是一个充满商机的新兴行业,同时也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根基稳定的大事业。企业只有静下心真正解决老人的问题,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同时,我最近接受民政部的委托,承担了“养老服务科技支撑”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准备先不要国家一分钱,把国内研究养老的大学、研究院、企业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联盟。智慧养老是科技的智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不同领域的技术力量,才能研发出更多符合老人需要的科技产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这个指导思想。有了科技的支撑,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老人的晚年才会生活得更幸福安康。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企业家,都需要更广阔的平台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的力量,而这必须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才能实现的。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倡导、组织、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王志良:真正科学的养老体系,仅靠政府层面是肯定不夠的,必须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从政策上为养老服务业提供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是活跃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经济的配置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样才有可能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增添动力、活力和创造力。
政府在深化改革,企业也需要转变思路。一些企业在智慧城市和智慧养老建设中,沿用以前电子政务的建设经验,采用BT模式(建设-移交)来对待养老服务业。重建设轻应用,这是行不通的。老人需要温暖的贴心服务,而不是冷冰冰的物联网设备。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BOT模式,即自己建设、自己运营一段时间,然后再移交。今后市场需要的是BOO模式,即企业自己建设、自己运营、自己服务。
政府希望少花钱、为老人多办事、办实事;企业希望获得盈利继续发展;老人希望可以老有所依、安享晚年。可是市场不够成熟,企业没有盈利,产业链不畅通。应该怎么办呢?2014年,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推出了十大公益项目,主要通过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接的形式实现。目前月坛街道已初步形成了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运行模式。街道以社区为平台,通过227个社区社会组织,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开展精神文化关爱服务活动,对能出户的老人根据兴趣爱好吸引其参与社区活动;对不能出户的老人,由500余名“年轻”老人组成的“爱心天使”志愿者队伍及街道居家养老员队伍,定期入户为其亲属及家庭服务人员传授家庭照料相关知识,提高老年人家庭照料能力。今后月坛街道将着力拓展“无围墙敬老院”的外延,将其复制推广到26个社区,从文化养老、生活照料、专业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开发服务项目,让老人得到更全面的照顾。
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企业承接的模式,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契机。只要深入领会信息惠民工程的精神,注重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创新,注重资源整合,那必然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的行业中来。
记者:据了解,“民政部智慧养老物联网示范项目”是对智慧养老的落地示范,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志良:这个项目是《国家民政部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具体名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养老物联网示范项目。具体实施内容是为社区或老年公寓的高龄、失能老人配备电子服务装置,提供无线定位、健康监测、信息提醒和舒适家居等智慧养老服务。希望实现对老年人的健康、居家日常活动连续的监测。以智慧养老公寓作为示范及突破口,并可推广到广泛的养老社区与机购的信息化建设中。采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及个性化;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减轻子女负担;增强科技手段,提高养老服务效率。
我们在北科大建立了一套物联网智慧养老居家管理系统。这套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家电控制技术、移动终端和云服务技术;面向居家、社区、城市等不同场合;能够为居民及其周边亲朋好友提供家电控制服务、家居健康关爱服务、机器人管家服务和家居视频监控服务;为舒适、便利、安全的家庭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这个项目的落地实施有北京市学院路街道北科大老年活动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二里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山东潍坊鹤翔养老院、辽宁省辽阳街道福利院、河南省项城市福利院等。现在北科大老年活动中心项目有3000多位退休老干部参与,反馈很好。二里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在北京市的智慧社区评选中获得了一星级的最高荣誉。
我们最初去二里莊社区推进项目,就算免费提供物联网设备,社区干部也不乐意。为什么呢?因为缺乏具体的项目实施人。后来我们把学校里大量的学生志愿者利用起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项目得到老人很好的反馈,街道干部就很乐意继续下去,还表示可以出资支持项目的运行。归结起来,我认为还是要充分领会信息惠民工程的精神,要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为老人提供周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