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信贷市场中的投资者具有良好的风险判断能力,这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逐渐确立,金融市场风险防范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在利率市场的化的大潮下,商业银行逐渐向全能方向转型。长期看来,让所有风险显性化,而使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真正地按照市场规则运用信贷资金,才能真正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和汇率是平价的关系,需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一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可以自由化,利率就可以市场化。
1.利率市场化的应需而生
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在推进:从90年代开始,利率就在不断地变动从2007年以后急剧波动,这是市场开始发挥调节功能,开始由竞争关系决定的价格波动而不是人为的调整。到2012年,央行就开始了放开存贷款的管制——当时规定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下浮30%,存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上升10%。直至2014,市場基准利率是名义基准利率的10%左右,这就意味着竞争性的贷款利率已经形成。现在唯一被管制的就是存款利率,但是存款利率是管制幅度,允许10%的上浮,对银行来说,这10%就是定价空间,银行创建了各种新产品,与此同时无论是贷款利率,还是债券市场一级市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交易利率,乃至票据市场、货币市场的利率全部都上调了。
2.现状及解决方案
1994年至今,借贷呈现规模化,远离了整个银行的基准利率,同时利用利差进行投资牟利,高利贷模式盛行。民间金融发展对产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于经济与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民间金融的发展能缓解产业发展中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切缓解城乡产业发展资金分布不均现状,且民间金融发展能促进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的高利率可能会增加企业发展成本,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可能会影响国家货币政策调控从而不利于刺激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先把外币放开,再放本币;先把贷款放开,再放存款;先把长期大额的放开,再放短期小额的。包括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只有信贷市场上的利率有某种管制,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是不管制的;即使是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也只是官方控制的银行利率有某种管制,其它像委托贷款等等利率是不管制的,也就是说,在过去二十年中间,其它市场的利率已经市场化了。一个客观事实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经济市场化与金融过度管制的矛盾,使得金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凸显出来。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严重不公,导致中小微企业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大大降低,扼杀了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从而使得整个市场经济机制被严重扭曲。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完全由市场化形成和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资金资本必须完全不受管制的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只有在这种要素充分竞争情况下,才能使得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形成公平的价格即利率。站在开放经济角度看,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间能否自由流动和交易,不仅对汇率,而且对一国利率都有影响。同时,站在开放经济角度,汇率市场化程度如何对国内利率也有不小影响。再者,更加重要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重要前提。牵扯银行破产问题的银行破产条例都应该先于利率完全市场化而出台。
2.1存款保险制
存款保险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该制度的执行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开始加速,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将导致利率升高,因为各银行将为获得资金展开竞争。这应会改善资本配置状况,因为银行会寻找能够承受更高利率的更具成效的借款人,包括那些长期以来很难获取银行贷款的小型民企。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允许一连串高风险、高收益债券发生技术性违约,但每一次,政府最终都安排散户投资者得到了全额偿付。中国央行补充称,如果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对最高偿付限额进行调整。中国央行将管理存款保险基金,该基金可以投资政府债券、央行票据和其他高评级债券。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于“风险自担”。这意味着民营银行在用资本承担风险后,还要发起人对银行经营风险承担无限责任。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提升央行对银行的监管权创造了条件。在宏观审慎管理和现行存准制度下,央行需要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但银行只会关注自身的个体风险。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风险越高,保费也就越高,因此银行会选择最优的风险水平,这就形成了银行的自我约束,降低了央行对银行的监管难度。隐性全额担保制度下,银行有国家信用托底,基本不会出现破产可能。但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意味着国家信用将从市场中退出,让位于银行信用。资本充足率低、坏账率高和拨备低的银行,可能面临存款转移的问题,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另外,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风险偏好上升,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业务的动机增强,同样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因此,当国家信用从市场中退出后,银行破产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魇
2.2商业银行向全能方向的转型
传统上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实行格拉斯-斯蒂格尔式严格分离的中国,禁止商业银行在股市承销首次公开发行(IPO)或扮演经纪交易商角色——这两项业务是证券公司的最大营收来源,而息差及中介费则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债券承销、财富管理、并购咨询和托管服务都已成为银行和券商之间展开竞争的领域。
3.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愿景与思考
直接融资不发达是中国金融结构不协调的重要表现。中国以间接金融为主,社会融资规模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银行贷款,这种结构最大的问题是风险集中在银行,全社会的杠杆率较高。高杠杆率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而要去杠杆,增加直接融资,减少间接融资的比例。银行要做的不是一味抬高存款利息,把所有的存款都留在银行,而是要改进服务为客户能够提供更好的、客户所需要的理财产品。同时从各方面进行制度建设,让所有风险显性化,让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真正地按照市场规则运用信贷资金,从而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余丰慧.地方债券利率市场化是良好开端.《经济师》2013-12期 《民间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吴智萍,1964年7月出生,1984年大专毕业,管理工程专业。1990年起在工商银行蚌埠分行工作,先后担任大桥支行行长,治淮路支行行长、解放路支行行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