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梦琳
摘 要:不同学派及学者从不同的视域和维度都对“现代性”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无疑“现代性”是一个受争议的问题。总体来说,“现代性”是启蒙运动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的生成,因此,“现代性”是一个社会范畴,“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独特的然而又是复杂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是非人格的物质层面上的。那么“现代性”就是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并影响着社会生活。“现代性”一方面引起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引发了许多问题。
关键词:现代性 理性 焦虑
“现代性”无可厚非的是我们时代的重要的话题之一,我们对任何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现代性”的语境。因此,对“现代性”的反思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大概地说,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几乎同时萌芽。但,到底什么是现代性?我们却没有很确切的概念。“一方面是关于现代性讨论的文献汗牛充栋,另一方面是关于现代性的解释莫衷一是。”①关于现代性的概念五花八门,但我们难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现代性的存在。
一、众说纷纭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个内容庞杂、极富歧义的概念。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②不同的范畴与不同的维度,都对“现代性”提出了不同的阐释。一般来说,现代性是在现代社会中萌芽、产生的。而通常所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针对的是中世纪。在与中世纪的对照中,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同中世纪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由此可见,“现代性”是在对传统的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波德莱尔可谓是打开现代性历史大门的第一人,但波德莱尔是从文学艺术的领域对“现代性”进行规定。波德莱尔对画家居伊推崇备至,认为居伊专注于当下,对现代生活充满兴趣。他全神贯注,四处游荡、寻找。波德莱尔说,他寻找的就是“现代性”。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他到处寻找现实生活的短暂的、瞬间的美,尋找读者允许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特点”③。波德莱尔将现代性定义为“过渡、短暂、偶然”。
自波德莱尔之后,国内外著名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关注“现代性”。20世纪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马克思·韦伯、西美尔、马克思、哈贝马斯、吉登斯、鲍曼等对西方国家启蒙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都对“现代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祛魅”;西美尔对货币功能的分析;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的分析从而对“现代性”的批判;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吉登斯所认为的“现代性”的断裂;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等等。
“现代性”是复杂的存在,不能简单化视之。它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因此,对“现代性”的揭示也应是多重维度。从广义上来说,“现代性”可以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来考虑,具体表现为个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文化精神及经济运行的系统化、行政管理的分级化等。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笔者主要从物质层面来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后果。
二、现代性的影响
“现代性”作为“脱域”之后的理性化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不仅要作为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渗透到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和活动之中,而且必然作为自觉的制度安排而构成社会运行的内在的机理和图式。④在这种意义上,衣俊卿与吉登斯的看法有相似之处。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⑤。而马克思·韦伯也从世界“祛魅”的角度分析现代性,“祛魅”所使用的工具是理性,详细地从经济合理化、管理科层化等角度揭示了现代性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的普遍性。现代社会的“祛魅”化实践,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及整个社会层面上所表现出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就是现代性的主要内容。总而言之,“现代性”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经济运行的理性化
与传统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在一个自主的封闭圈内不同,经济运行的系统化与理性化无疑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根据理性组织起来的现代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理性化的显著标志。
现代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可以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的行为。马克思·韦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有独到的阐释,从中可以推出现代经济的特征。他从新教伦理中推导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性化,“通过精益求精地设计合适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某种特定的实际目的”,其标志性就是“计划性”。⑥ 哈贝马斯归纳了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理解:“同家政的脱离;资本的核算(合理的簿记);以货物、资本以及劳动市场的机遇为趋向的投资决策;有效地投入具有形式
自由的劳动力;把科学知识应用到技术当中。”⑦ 经济运行的系统化与理性化的突出特征即组织性、计划性、可计算性。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正是靠着这种组织而实现的。
卡尔·马克思从现代经济的生产维度对现代经济做出自己的解读。马克思认为,传统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封闭在一个自主的循环圈之内。这个循环圈内的经济活动排斥交换,在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占有决定的支配性地位。而在现代经济中,现代社会主要是围绕着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来组织的,因此现代社会是开放式的。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以及由美洲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⑧。由此,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现代社会是一个系统,所有的活动都是在系统内的活动。
现代化工厂是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由于推广机器和劳动分工,劳动力被分置在各个岗位上,共同协作完成经济生产。由此,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结果。
2.政治世俗化
“现代性”是与中世纪的对照中,在对传统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作为“现代性”在政治领域的反映,现代性政治必然关涉政治传统与现代主题的关系问题。思想形态的现代性政治或者说政治的现代性,脱胎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生活所形成的“前现代”政治传统。⑨“现代性”在政治领域中即表现为合法性论证方式的转变及自由、人权观念的确立。
古代的政制应以符合人的本性即善,它是一套自然的秩序,自然的法则。这个先在的法则,提供了政制的合法性,善和德性是其核心。马基雅维利可谓是第一个将他的理论抱负放置在务实的现实政治上,他所关心的是现实的统治技术。他认为,君主和军权的联系并不是自然的,并没有一根完全合法的纽带,既可以获得君权也可以失落君权。因此,君主保持和维护君权,就需要计谋。这就是马基雅维利主要的政治学,因为对其技术性和现实性的推崇,古代政治学的抱负即对最佳制度的臆想被抛弃了。
马基雅维利认为,政制和统治是最高目的,德性屈从于政制,这种政制可以靠技术获得,因此人的自然本性即善不是政治的基础,是人的意志在操纵政治社会。霍布斯发展了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他虽强调自然法和政制的联系,但他所强调的自然法是经过重新解释的。自然法的要点不是善,而是人的自保本能、欲望和意志,自然法被改写为人的自然权利。与身体相关的自然权利取代了超验的善、正义和德性成为政治社会的基础和标准……在霍布斯这里,自然权利作为自然法制约了德性。权利历史性地突破了先前自然秩序的障碍,而获得绝对的膨胀的自主,并使政治社会盘绕着它而展开。
洛克以自然权利为基础,主张君主立宪制。自然权利的内容,在霍布斯那里是自我保存,在洛克这里则变成财产权。洛克为保障自然权利(财产),希冀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形式:“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⑩而要保护财产,什么形式的政府最适合?洛克认为,由民选的议会掌握最高权力的政府。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被限制,绝对权力应该被分化并彼此制衡,分权制的现代政府的雏形开始出现。
現代国家的概念就这样逐步形成,这是一个世俗的被谋划的国家。它是个人的自愿联合体,人的基本权利须得到保护。现代国家、政治以合法论证的方式存在。
3.管理体制科层化
在前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管理不会成问题,因为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下,自发的经验原则和自然原则调节着社会的运行。而随着理性化的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成体系化的管理机制则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所形成的管理机制则必然以理性原则和技术手段来加以调整和管理。
科层制可谓是现代社会的主导制度,最早是由马克思·韦伯提出来的。所谓的运用涉及到政治、经济等领域。科层制,即为了系统协调许多人的工作以完成大规模行政任务而设计的组织类型。由此可知,科层制是指在大型组织中对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的组织原则。{11}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大型组织都需要控制和协调,所以科层制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
韦伯把科层制看作是一种中性的组织形式,认定其有特定的结构、行为原则和功能,并对它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专门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以及非人格化四大基本特征。科层制完全是建立在理性的纪律之上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避免了任性专断和感情用事,其基本精神与价值就是理性。
现代社会基于理性,科层制已经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现代性的影响的焦虑
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提到,在诗歌领域中,前驱诗人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后来诗人之中。后来诗人想尽办法想要摆脱前驱诗人的影响,其结果是在后来诗人的心理上形成了对影响的焦虑。总体上来说,就是前驱诗人影响太大,以至于后来者在面对其成就时会有心理上的焦虑。布鲁姆所提出的诗歌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处于“现代性”影响下的我们,我们也时时刻刻感受到“现代性”带给我们的焦虑。
自主立法的现代人依照自身的理性,组织和重新安排世界的秩序,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性所带来的成果时,我们自身也日益受其束缚。因为现代化的这种理性实际上实现的只是外在目的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精心设计的制度和规训网络最终将整个社会构筑成剥夺价值与自由的牢笼。就像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所阐释的:启蒙通过对客观化的外在自然和遭到压抑的内在自然的统治而走向自身的毁灭。
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与生产及其分配的合理化相联系,各种决定的下达都是根据知识和计算。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同样与生产的机械相联系,所有工作都是按照适用于一切有关人员的详细规则和规定来完成的。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单个的人在很多方面几乎变成了社会整个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现代的人的每天的工作似乎只是为工作而工作,现实世界中的现实的人似乎只成了一种功能活动,似乎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意志”。
现代人处于一种精神的焦虑之中。
①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 汪民安:《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③ [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④ 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16页。
⑤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⑥ [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页。
⑦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⑧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局译,中央编译局2005年版,第25页。
⑨ 郝炜:《现代性政治语境下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36页。
⑩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卷),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11} [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