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文,郭翠翠,陈 慧,张宏泽,李雪玉,王 重
(沈阳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00142)
氯化聚乙烯是由高密度聚乙烯经氯化改性得到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主链碳原子上部分氢原子被氯原子所取代,因此具有优异的耐油、耐老化和阻燃等性能,广泛用于电线电缆、汽车部件、防腐材料、发泡材料、吸水膨胀材料等领域[1-8]。氯化聚乙烯为饱和高分子材料,有效的硫化体系主要有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硫脲硫化体系以及噻二唑硫化体系[9]。根据其氯含量、残余结晶度以及其它技术特征,氯化聚乙烯产品可分为树脂型(CPE)和橡胶型(CM)两大类[10-13]。其中CM大分子链上所含的氯原子为无规排列的,且数量较多,严重破坏了分子的规整度,所以使CM呈现出橡胶的特性;而CPE中的氯原子是嵌段式分散到大分子中的,使其既具有非极性的未氯化聚乙烯链段,又有被氯化的极性链段,大分子局部具有一定的规整度,有利于形成结晶,使CPE具有一定的刚性。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者用CPE对一些高聚物进行改性[14-19],但CPE与CM共混弹性体材料未见报道,由于二者分子结构相似,所以相容性优异,同时二者的共混材料中含有结晶,这有利于形成比CM/PVC共混材料强度更高的材料,所以研究CPE与CM共混弹性体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求得到性能优异的CM/CPE共混弹性体材料。
CM135B:工业级,盘锦昌瑞化工有限公司;CPE135A:工业级,盘锦昌瑞化工有限公司;PVC(SG-5型):工业级,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稀土稳定剂:工业级,广东炜林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活性MgO:工业级,潍坊远东橡塑有限公司;碳酸钙:工业级,平定县娘子关太行轻钙公司;白炭黑:工业级,卡博特化工(天津)有限公司;聚乙二醇:化学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化学纯,国药集团制药有限公司;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工业级,潍坊凯普化工材料有限公司。
CH-10型高速混合搅拌机:北京塑胶仪器厂;X(S)K-160型开放式炼胶(塑)机:上海双翼橡塑机械有限公司;XK-160型双辊开放式炼胶机:青岛环球机械股份有限公司;GT-M2000-A型橡胶无转子硫化仪:台湾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XLB-DQ 400×400×2E型平板硫化机:青岛环球机械股份有限公司;RG L-30A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深圳市瑞格尔仪器有限公司;GT-7017-M型老化试验箱:台湾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M/CPE共混弹性体实验配方见表1。
表1 CM/CPE共混弹性体试验配方
(1) 将CPE、稳定剂投入高混机混匀后再将混合物加入到开放式炼胶(塑)机上,并将辊筒温度控制在90 ℃,经过2~3min的辊压和翻炼,用三角包法使二者混炼均匀且CPE得到塑炼。
(2) 将(1)中所得与CM、活性MgO在90 ℃的开放式炼胶(塑)机上进行混炼,分别加入碳酸钙、白炭黑、聚乙二醇、DOP。
(3) 将(2)中所得投入开炼机在室温下加入DCP与TAIC,打三角包6~8次,混炼均匀后下片。
(1) 硫化特性
硫化特性采用无转子硫化仪按GB/T16584—1996测定,震荡角为±0.5°。
(2) 机械性能、耐油性能及交联密度
拉伸性能按GB/T528—2009进行测试,拉伸速度为500 mm/min;硬度按GB/T531.1—2008进行测试;耐油性能按GB/T1690—2010进行测试;耐臭氧老化性能按GB/T3512—2001进行测试。
采用平衡溶胀法测试硫化橡胶的表观交联密度。对于单一胶种体系,橡胶溶剂作用参数比较容易确定,对于其它并用胶体系,很难准确找出橡胶溶剂作用参数,故采用公式(1)计算其表观交联密度。
将一定质量的硫化胶试样在二氯甲烷溶剂中溶胀至平衡(条件:23 ℃,72 h),称取溶胀后试样质量,按公式(1)计算硫化胶的表观交联密度Vr:
(1)
式中:ρr为生胶的密度;ρs为溶剂的密度;α为配方中生胶的质量分数;Ma为溶胀前试样质量;Mb为溶胀后试样质量。
(3) 橡胶加工性能
采用RPA8000型橡胶加工分析仪对混炼胶分别进行频率、温度和应变的扫描。频率扫描:应变、温度保持恒定分别为1%和60 ℃,频率在30~600 r/min之间变化;温度扫描:应变、频率保持恒定分别为1%和60 r/min,温度在60~100 ℃之间变化;应变扫描:温度、频率保持恒定分别为60 ℃和60 r/min,应变在25%~200%之间变化。
如表2所示,A1~A4配方中CM/CPE的质量比逐渐增大。其中焦烧时间(t10)与正硫化时间(t90)随着CM/CPE质量比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因为CM大分子中氯原子含量较多,氯原子的大量存在会阻碍DCP自由基攻击夺取聚合物大分子上的氢原子,进而阻碍交联反应的进行,增加了反应时间。最大转距(MH)随着CM/CPE质量比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MH与交联密度有关,可交联成分CM含量的增加,导致硫化反应程度降低,MH随之下降。表2 B1~B4配方中硫化剂的用量逐渐减少。其中,t10、t90大体上随着硫化剂用量的减小而增加,MH随着DCP和TAIC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硫化剂DCP的增加,体系交联密度随之增大,所以MH越大;t10和t90越小,这是因为DCP含量增加,硫化剂浓度增加,硫化速率加快的缘故。
表2 CM/CPE共混弹性体的硫化特性
表2 C1~C4配方中白炭黑的用量逐渐降低,其中t10和t90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减少而增长,这是因为聚乙二醇具有吸附白炭黑与捕捉DCP自由基的能力,随着白炭黑量的减少,聚乙二醇用量不变,这会导致吸附白炭黑的聚乙二醇的量随之减小,相对地,捕捉DCP自由基的聚乙二醇就会增加,被捕捉的DCP自由基增加,交联反应活性就降低,所以t10和t90就越来越长。
表2 D1~D4配方中DOP的用量逐渐增加,其中,t10、t90随着DOP用量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DOP用量的增加,稀释了TAIC以及DCP自由基的浓度,导致交联反应速率下降。
如表3所示,在配方A1~A4中,当CM/CPE质量比为50/50时,拉伸强度与100%定伸应力出现最高值,分别14.7 MPa、7.3 MPa,断裂伸长率出现最低值为175%,这是由于CPE与CM的结构不同,CPE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嵌段氯化所得,并且分子上存在氯原子数量较少,分子间存在较长的亚甲基序列,这有利于形成结晶使CPE呈现一定的刚性;而CM为HDPE无规氯化所得,并且大分子链上氯原子含量较多,这会破坏大分子的规整性,导致大分子间结晶被破坏使CM呈现出弹性体的性质[20-21]。所以CPE的量越多,拉伸强度和100%定伸应力增大,断裂伸长率降低。而A2和A4相比,随CPE用量减少,硫化胶的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减少,而断裂伸长率增加,这是因为体系中CPE减少且CM增加导致CM弹性体特性变为体系的主要性质;此外CM/CPE体系硬度随CPE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CPE含有结晶会呈现出一定的刚性造成的。
在配方B1~B4中,当DCP用量为5份,TAIC为4份时的拉伸强度与100%定伸应力分别为14.7 MPa和7.3 MPa,均达到最大值,断裂伸长率为175%,达到最小值,但是整体趋势是随着DCP和TAIC用量的降低,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减小,断裂伸长率增大。这是因为DCP用量越多,产生的自由基越多,交联程度越大,故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越大,断裂伸长率越小;硬度的整体趋势是随着DCP用量的减少而减少,但影响不大。
在配方C1~C4中,当白炭黑用量为50 phr时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分别为最大值15.3 MPa、5.9 MPa,而断裂伸长率为275%,达到最小值,但是整体趋势是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减少,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减小,而断裂伸长率增加,这是因为白炭黑粒子比表面积大且表面含有硅氧烷基与硅醇基,所以其具有吸附性,在体系中能吸附大分子链对体系可起到补强作用,白炭黑用量越多,对体系的补强效果越好,所以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增加,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越大,断裂伸长率越小;硬度随着白炭黑量的减小而减小,因为白炭黑用量越少,含胶率越多,因而硬度越小。
在配方D1~D4中,DOP用量为20 phr时的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 MPa、5.9 MPa;断裂伸长率为275%,达到最小值,并且当DOP用量减少时,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增加、断裂伸长率随之降低,这是因为DOP化学结构中含有极性很强的基团,与CM/CPE体系相容性好,并且DOP为小分子质量物质,能插入体系大分子之间,造成体系分子间作用力下降,随着DOP用量的增加,大分子间作用力会越来越小,所以体系的强度降低,物理机械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伸长率却有提高,硬度也会随着DOP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由表4可看出,在所列四组配方中,单个配方进行对比,其耐B液性能均比耐C液性能好,因为B液是由70%(体积分数,下同)异辛烷和30%甲苯组成,呈非极性。C液是由42.5%异辛烷、42.5%甲苯和15%甲醇组成,呈极性,与体系极性相近,导致溶解度加大,质量变化率增大,易使橡胶中大分子析出,小分子进入橡胶,导致橡胶溶胀,使体积变化率升高,且比B液体积变化率大。
表4 CM/CPE共混弹性体耐油性能
1) ΔV/%为试样浸泡前后体积变化百分率;Δm/%为试样浸泡前后质量变化百分率。
从表4可知,随着CPE量的增加,耐油性能变好,主要是因为CPE为HDPE嵌段氯化所得,并且分子上存在氯原子数量较少,分子间存在较长的亚甲基序列,这有利于形成结晶,而结晶会使CPE大分子排列紧密,阻力大,不易吸油,所以CM/CPE的耐油性能好;耐油性能整体趋势还随着DCP和TAIC用量的减少而变差,因为硫化剂的减少会使体系交联密度减少,导致大分子间空隙变大,小分子容易进入。适当加入的白炭黑也对体系的耐油性能有利,这是因为白炭黑的存在会降低含胶率,使体系耐油性提高,但过多的白炭黑导致含胶率过低,又不利于体系耐油性;DOP的引入会降低体系的耐油性,这是因为增塑剂使胶料分子间作用力变小,小分子易进入橡胶中,导致耐油性降低。
按实验要求调好实验箱内的臭氧浓度、温度、气体的流速。本实验的测试条件:臭氧质量分数5.0×10-5,温度为40 ℃,拉伸20%,经过168 h的耐臭氧实验,各实验样品表面均无裂纹,说明体系的耐臭氧性能为0级,耐臭氧性能非常好。
根据综合考虑选择出该体系中最优的实验配方D1进行橡胶加工性能测试。
剪切速率/(r·min-1)图1 损耗模量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损耗模量(G″)降低,说明该种材料产生一定黏性形变,即流动时所需要的能量降低,表现为黏度的降低,但是当剪切速率大于300 r/min以后,G″几乎不变,这说明适当提高剪切速率会使共混胶加工性变好,但是剪切速率要适当。由图1也可以看出,剪切速率对CM/CPE体系影响较大,说明CM/CPE体系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较强。
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高于80 ℃以后CM/CPE体系的G″变化不明显,这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链滑移变得容易,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大分子可自由运动,温度就不再是影响体系G″变化的主要因素了,说明该体系在80 ℃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加工性能。
温度/℃图2 损耗模量与温度的关系
图3为G″与应变的关系。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应变的增加CM/CPE体系的G″减小,黏度减小,这是由于小应变不足以破坏橡胶大分子的相互缠结网,大分子随外部形变而产生相对运动时,会受到其相互缠结的阻碍,所以在小应变下体现出黏度很大;但随着应变的增大,橡胶分子链的缠结网被彻底破坏,使大分子能够随外部形变而产生相对运动,所以使其黏性有所下降,并趋于平稳。
应变/%图3 损耗模量与应变的关系
(1) 当CM/CPE质量比为50/50,DCP与TAIC用量分别为5份和4份,白炭黑用量为50份,DOP用量为20份(D1)时,CM/CPE共混弹性体的机械性能、耐油性能、耐臭氧性能优异,其中拉伸强度为15.3 MPa,断裂伸长率为275%,100%定伸应力为5.9 MPa,邵尔A硬度为82。
(2) CM/CPE共混弹性体G″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但当剪切速率达到300 r/min时趋于稳定,温度在80 ℃、应变为120%左右即可获得理想的加工性能。
参 考 文 献:
[1] 郎丰正,王利杰,王兆波.PAAS含量对吸水膨胀型PVC/CM TPV性能的影响[J].弹性体,2013,23(1):70-74.
[2] 张广彬,许金魁.高强度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2010(14):10-13.
[3] Sung Seen Choi,Sung Ho Ha.Water swelling behaviors of silica-reinforced NBR composites in deionized water and salt solution[J].J Ind Eng Chem,2010,16(2):238-242.
[4] 王文艳,付丽,张振秀,等.防老剂对氯化聚乙烯橡胶性能的影响[J].橡胶工业,2012,59(3):166-169.
[5] 张远欣,王建瑞,金玉贵,等.高氯化聚乙烯重防腐涂料[J].中国建材科技,2014,23(3):40-41.
[6] 郎丰正,宋现芬,杜芳林,等.基质增塑型吸水膨胀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热塑性硫化胶的形态与性能[J].合成橡胶工业,2013,36(1):57-61.
[7] 杜新胜,张荣.我国氯化聚乙烯的研究进展[J].粘接,2013(8):71-74.
[8] M Abu Abdeen,I Elamer.Mechanical and swelling properties of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blends[J].Mater Design,2010,31(2):808-815.
[9] 李洪飞,王媛,付金伦,等.聚乙烯氯化原位接枝马来酸酐离聚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J].弹性体,2014,24(3):1-4.
[10] 崔小明.氯化聚乙烯的生产应用与市场分析[J].中国氯碱,2005(5):13-17.
[11] 郭翠翠,于丽,宫小曼,等.氯化聚乙烯橡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弹性体,2013,23(2):84-88.
[12] 姜安坤,黄笔武,李丹,等.PP/CPE共混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0,38(1):73-75.
[13] 韩风,杨雷,董军宁,等.氯化程度对氯化聚乙烯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J].聚氯乙烯,2013,41(7):31-33.
[14] 丁国芳,曹君,罗世凯,等.硅橡胶/氯化聚乙烯泡沫合金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2,26(3):51-56.
[15] 张宁.CPE与CaCO3协同增韧PVC力学性能的研究[J].塑料科技,2012,40(2):40-44.
[16] 范兆荣,焦翠萍,王旭,等.PVC/CPE/SEBS-g-MAH三元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12,40(1):52-55.
[17] 刘春林,邓涛,辛振祥,等.不同共混比的CM/EVM共混胶共硫化的研究[J].弹性体,2013,23(2):20-22.
[18] 刘震,杨锋,邓涛.不同共混工艺对CM/XNBR相容性影响的研究[J].橡塑资源利用,2013(3):1-6.
[19] 鲁冰雪,张振秀,付丽,等.不同粒径炭黑填充的氯化聚乙烯/氯丁橡胶共混胶的性能[J].合成橡胶工业,2012,35(2):152-156.
[20] 赵若飞,程树军,黄拥军.氯化聚乙烯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表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26(3):284-286.
[21] 林珩,张军.氯化聚乙烯的制备与表征[J].特种橡胶制品,2002,23(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