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

2015-06-11 06:40赵艳枝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情报流动

赵艳枝 王 慧

学术期刊是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中科学知识的流动主要以引文的方式呈现,因此,从期刊引证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知识的流动,对于评价期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利用期刊引证关系,借鉴有关知识流理论来评价科技知识的流动状态,进而对期刊在学科知识交流中的贡献进行评价。

1 引文分析学的知识流动理论

加菲尔德[1]提出了关于引文贯穿观念知识联系的最初思想。梁永霞[2]等人认为,“知识流动理论是引文分析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把文献引用的过程抽象为知识流动的过程”,进一步发挥加菲尔德关于引文之间知识联系与流动观念的基本思想,提出文献引用的“微观-宏观-微观知识流动模型(图1)。

图1 引用的微观-宏观-微观模型

确实,研究人员在吸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吸收、生产、获取、采集知识,遗传、传播、扩散知识,变异、创造、更新知识及共享和应用知识等,这一系列过程构成文献知识流动的过程。因此,可以从引文的角度来衡量期刊的知识流动过程。国内外已有关于引文的知识流动的理论研究[1-2]及国家间[3]、学科间[4]、作者之间[5]知识流动的研究。关于科技期刊间知识流动现象的研究,作者王亮[6]研究了期刊互引网络知识流动的过程和机制。王晓红[7]以知识网络内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知识流动效应测度模型。但未见关于期刊知识流动情况的实证研究的文献报道。

2 科技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指标选择

借鉴文献[2]关于知识流动理论的描述,本文把知识流动的过程细化为知识的选择、知识的生产、知识的遗传、知识的变异、知识的共享五个环节,具体的知识流动过程见表1。

2.1 知识的选择

知识的选择也是知识的采集、获取与吸收的过程。从知识的继承性来看,研究者必须获得前人的知识,才可能进行进一步研究。因此,知识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文献引证的过程。本文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知识选择能力。

篇均引文量:指来源期刊每一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具体算法为:

篇均引文量=参考文献量/来源文献量

2.2 知识的生产

期刊知识的产生主要以文献出版的形式体现,文献出版质量方面,科技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都有非常严格的评审制度,因此这里只考察其出版量的两个指标,即论文年均产量和论文年均增长率。

论文年均产量:期刊平均每年发表论文数

论文年均增长率:(考察末年度发表论文数-考察首年度发表论文数)/考察首年度发表论文数

2.3 知识的遗传

知识的遗传能力也就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能力。可以从知识传播的广度、强度和速度三个维度来衡量期刊知识的传播[4]。知识传播广度可以用期刊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及他引率等指标来衡量。传播强度通常是指两种期刊或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这里不作考量。知识传播速度可以用即年指标来体现,即期刊文献的即时反应速率。

期刊扩散因子(JDF)[8]:由英国伦敦大学的Rowlands在2002年第一次提出,是一个考察期刊扩散能力的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可以用来衡量期刊知识传播的广度。

期刊扩散因子=期刊总被引次数涉及的期刊数/被引的论文篇数

学科扩散指标是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

学科扩散指标=被引期刊数/所在学科期刊数

他引率指该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他引率=被其他刊引用的次数/期刊被引用的总次数

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测度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速度以及期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快速反应程度。

即年指标=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2.4 知识的变异

知识的变异是指期刊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创造与增值的过程,可以用衡量期刊知识稳定性和知识老化速度的指标来考察。本文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期刊知识的变异。

引用半衰期:指该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被引半衰期:测度期刊文献老化速度,比较稳定的学科半衰期比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或者发展较快较活跃的期刊要长。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普赖斯指数:是美国科学学家D.普赖斯提出的一个测度期刊老化程度的数量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普赖斯指数=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量/被引文献总量

2.5 知识的共享

期刊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期刊网络化的过程,衡量期刊共享力度,即是衡量其与外部期刊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衡量其在期刊网络中的中心性。

向心度(Centrality)[9]是用来量度某一种期刊和其他期刊相互影响的程度,一种期刊与其他期刊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这种期刊在整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对于特定的期刊,可以通过该刊与其他期刊之间的链接强度加以计算。这些外部链接的总和、平方和的开平方等都可以作为该类刊的向心度。本文采取每个期刊与其他期刊的篇均链接量作为该刊的向心度,即:向心度=(引文量+被引量)/发文量

衡量期刊在共享网络中的中心性,也就是衡量其影响力,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影响因子、基金项目论文比例等。影响因子是1955年Garfield第一次在Science上提出了影响因子(Impactfactor,简称IF)概念,1963年他从学术成果的被引视角创立了引文索引理论[10]。1975年,IF成为SCI筛选核心期刊的定量指标,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

学科影响指标: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期刊主要是被与之相关的期刊所引用,这些期刊往往处于同一学科内部。学科影响指标通过期刊在本学科的被引用情况反映了期刊在学科内的影响力,也反映了期刊与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关联性。学科影响指标=所在学科内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数量/所在学科期刊数

表1 期刊知识流动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

3 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知识流动的评价过程

3.1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大量和集中刊载了一个学科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及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某个学科领域内的一批核心期刊的引证关系加以研究,可以揭示该学科知识的选择、生产、传播、创造、共享情况,进而发现其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流动规律。根据 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11],共收录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共20种,其中《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不在本文考虑之列,因此本文以下列18种期刊为样本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馆》《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知识》《情报资料工作》《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以CSSCI2009-2013五年的引文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软件分别计算出每个样本的15个指标的数值。因评价指标值都是客观数值,指标之间的均值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了保留指标的变异程度信息,适宜采用均值化方法。均值化后各指标的均值都为1,保留了各指标变异程度的信息。

3.2 因子分析的步骤

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18个样本的15个指标数值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量表KMO与Bartlett检验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564,大于0.5,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较高,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是有效的。对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主成分分析的统计信息表

表3是因子分析的方差解释表。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4个;而这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307%,表明这4个公因子足以描述样本期刊的知识流动状态。

3.3 建立因子分析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模型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发现18种期刊中有12种期刊的“论文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因此除去此指标,剩下14个指标。又由于“学科影响指标”的因子负荷较低,且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小,因此也将它们剔出,最终剩下13个指标。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SPSS输出的函数系数矩阵见表4。

表4 主因子得分函数系数矩阵

根据计算指标,对四个公共因子的命名如下:f1知识的遗传;f2知识的共享;f3知识的变异;f4知识的选择。

计算每种期刊在每个因子的得分,得出每种期刊在f1知识的遗传、f2知识的共享、f3知识的变异、f4知识的选择的评分。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Fm代表公因子,m∈[1,2,3,4],Xn分别代表评价体系中的 13个指标,n∈[1,2…13],Ymn分别代表因子负荷。)

计算每种期刊在综合了f1知识的遗传、f2知识的共享、f3知识的变异、f4知识的选择等四方面的得分。利用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可以建立期刊知识流动评价模型。即:

Z=26.926%f1+18.461%f2+17.638%f3+17.282%f43.4 计算各期刊的知识流动综合评价得分

表5 18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流动综合评价结果

从表5的评价结果来看,知识流动综合评分较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和《情报杂志》,说明这五种期刊知识流动能力较强,知识获取、创新、传播及共享等过程相对顺畅。评分较低的是《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和《图书馆建设》,说明这几种期刊知识流动能力较弱。

根据表5的统计结果,若从单项评分结果来看,分别为:

“知识的遗传”评分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和《图书与情报》,说明这几种期刊的知识流出能力较强,评分低的是《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学报》《情报杂志》,说明这几种期刊知识流出受阻。

“知识的共享”评分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科学》和《情报杂志》,说明这几种期刊的知识影响力较强,与其它期刊联系密切,评分低的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和《国家图书馆学刊》,说明这几种期刊受关注较少。

“知识的变异”评分高的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和《图书馆建设》,说明这几种期刊的知识更新较快,老化速度较快,评分低的是《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图书馆杂志》,说明这几种期刊的知识更新较慢,内容较稳定,老化速度较慢。

“知识的选择”评分高的是《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和《情报理论与实践》,说明这几种期刊对其它期刊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强,主动跟其他期刊进行知识交流的频率校高,评分低的是《国家图书馆学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图书与情报》,说明这几种期刊对其他期刊知识的引用、吸收及知识的产量相对较少。

4 评价结果分析和启示

4.1 知识流动的“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现象

从知识流动综合评分表的整体来看,图情学期刊的知识流动整体呈现出“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和谐景象。18种期刊的综合评分都在2~3分的范围内,没有大的起伏和异变。说明学科期刊群整体相互学习、相互支持、融会贯通、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图书情报学科的传统强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科学》等的评分依旧领先于其他期刊,《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的评分出人意料的比较低,单从各主成分的评分来看,《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在“知识的遗传”和“知识的选择”评分都很低。笔者分析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期刊侧重刊载现代信息技术及定量研究等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与本学科其他期刊的主要刊载内容不同,在其他学科期刊交流又比较少,所以其吸收和传播知识的评分都比较少。相比而言,《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图书与情报》的评分分别排第4、5、6。从评分表可以看出,这三种期刊在“知识的遗传”“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选择”的评分都比较高,说明这些期刊无论是在知识的引进和知识的传播方面都非常努力,值得其它期刊学习。

4.2 知识流动的“逆差”和“顺差”现象

“知识的遗传”和“知识的共享”可以用来评价期刊知识流出,“知识的选择”可以用来评价知识的流入。借用经济学关于“贸易逆差”的概念,本文将知识流出高于知识流进的现象称之为知识逆差。从知识流动评价结果表可以看出,《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与情报》和《国家图书馆学刊》等期刊知识流逆差大,如《中国图书馆学报》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都是排第1,而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获取则是第13和第12。逆差大说明这几种期刊知识流入少,而流出多。知识流动评价结果表同时还显示,《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及《情报杂志》等期刊的知识顺差较大,说明这几种期刊知识流入多,而流出少。这两种现象说明图书情报学期刊在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知识流动不平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将会阻碍学科的发展。陈武在文献[12]中指出,知识流动过程中可能受到知识授体、知识受体及知识流动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知识流动不平衡的现象归纳为期刊本身和知识流动渠道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期刊“知识势差”过高或高低。学科间知识势差的存在是学科间知识流动的前提。Marjolein[13]等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知识“势差”是知识高效转移和传播的关键。图书情报学期刊知识要顺利流向其他期刊或顺利接受它刊的知识,必须具备这种知识势差。同时,“势差”过小会造成可以转移的知识流量过少,难以满足知识受体的需要;而“势差”过大,落后一方则无法真正掌握和学习外部知识,导致知识流动的过程无法顺利实现[14],因此,知识势差过大就会造成知识逆差,知识势差过小会导致知识顺差。另一方面,知识流动的渠道不畅。知识交流须有适当的通道,科技期刊是最常用的交流媒介,而科技期刊的学科性或易获得性限制了这种交流,研究人员往往习惯性地只浏览本学科的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与其它学科期刊的交流,一些期刊获得不易也影响了期刊知识的交流。因此,存在知识逆差的期刊放下姿态,缩小势差,加大对其他期刊的关注和引用,加强交流,多学习和借鉴他刊的研究成果。存在知识顺差的期刊要要深入挖掘图书情报学拥有其他学科所没有但却必需的知识,增大势差,加强主动,拓宽与其他期刊的沟通渠道,积极推送本期刊的研究成果,提高期刊地位和信任度。

4.3 知识流动的“瓶颈”现象

知识流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和《情报科学》三种期刊外,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知识流动水平整体偏低而且相差不大,处于期刊知识流动瓶颈。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较为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第一,关注学科研究动态,及时把握研究,刊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前沿文章,吸引研究人员和读者的眼球;第二,相对于刊文数据,要更注重文章质量,如《大学图书馆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虽然影响力大,收稿量大,但仍择优录用,保持双月刊;第三,可以广泛结交业内专家,多向其专家约稿,提高影响力;第四,注重立项课题的系列报道;第五,挖掘自身的研究特色,突显自身的核心价值;第六,开源节流,减少版面费的收取,发放稿费,鼓励和吸收广大的中青年研究力量。

5 结语

本文从学科知识流动的视角,对期刊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是研究的难点,如果选取的指标多,数据搜集不易。为节约处理成本,本文精练了一些指标,可能不能反映全面信息。经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个主因子可以解释知识流动变异的80.307%,还有19.693%可能影响期刊知识流动的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1] Garfield E.Citation indices for science[J].Science,1955,122:109-110.

[2] 梁永霞,刘则渊,等.引文分析学的知识流动理论探析[J].科学学研究,2010(5):668-674.

[3] 杨中楷,沈露威.基于专利引文的国家间知识流动状况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5:33-37.

[4] 邱均平,瞿辉,罗力.基于期刊引证关系的学科知识扩散计量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4):481-485.

[5] 高继平,丁刘,等.知识基础与前沿载文间的知识流动分析:以信息领域中的Gerard Salton为例[J].情报杂志,2009,10(28):98-102.

[6] 王亮,张庆普.基于引文网络的知识流动过程与机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111-116.

[7] 王晓红,张宝生.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J].情报杂志,2010,10(29):89-93.

[8] Rowlands.Journal diffusion factor:A new approach to measuring research influence[J].Aslib proceedings,2002,54(2):77-84.

[9]Callon M,Courtial J2P,Laville F.Co2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d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J].Scientomet-rics,1991,22(1):155-205.

[10] Garfield E.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limpact factor[J].JAMA.2006,295(1):90-93.

[11]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14-2015)[EB/OL].[2015-01-05].http://cssci.nju.edu.cn/.

[12] 陈武.知识传播机理的物理学视角探讨:从知识势差的角度来解释知识流动[J].科技和产业,2010(1):110-113.

[13]CANIDSMCJ,VERSPAGENB.Barriers to know1edge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al[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es,2001(11):307-329.

[14] 华连连,张悟移.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J].情报杂志,2010(10):112-117.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情报流动
情报
情报
情报
流动的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交接情报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