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铭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好人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深层解读徐州好人文化建设的人文土壤、制度保障、物质依托和宣传路径,旨在弘扬好人精神,传承好人故事贡献智慧,让道德的力量广泛延伸,让好人的向善向美注入徐州文明之城、大爱之城,美好之城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好人文化; 形成 ; 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5-0075-02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必然有他所依存的文化根源。徐州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却以其“彭城好人”温暖中国,前不久,由徐州市文明办、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央视综艺频道共同举办的央视第三届“温暖中国”年度人物徐州地区选拔活动正式启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10组“彭城好人”亮相央视,其中两组“温暖中国”,其实这只是徐州好人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徐州涌现了五位全国道德模范及其提名奖,在江苏省辖十三座地级市中名列第一,还涌现出了近150名中国好人和江苏好人,2013年9月14日,在徐州市区云龙湖畔的珠山风景区内,一座以弘扬“好人精神”和价值观的主题园区——徐州好人园举行开园仪式,该园区分为好人雕塑和好人广场两部分,根据不同人物的先进事迹,划分为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五个区域,首批11位徐州雕塑矗立其中,这是全国继厦门、合肥之后国内第三座落成开放的好人主题公园。
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徐州好人文化产生的人文土壤
徐州自古民风淳朴。九州之一的徐州,文明悠远,文化繁盛,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中崇德向善、重情重义的道德元素浸润着古城徐州的风骨和柔情。易中天教授在曾在百家讲坛中解读徐州的城市文化,徐州地处五省通衢之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徐州人吃苦耐劳、有情有义,坚韧顽强的性格,交通要道又使得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包容汇通的徐州文化。
徐州自古崇德厚学。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吸引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汇聚如此。张道陵、白居易、刘禹锡、李煜、苏东坡、李可染、马可等人在徐州文化的星空,交相辉映,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徐州人的生活中,成为百姓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自觉。在这种厚重文化的熏陶传承下,徐州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换位思考渐成习惯。
徐州自古诚信为本。两千五百多年前,“季子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徐州,两千多年来,这一历史典故一直被神州大地的华夏儿女传为美谈。这种言而有信,不忘故交的仁义品德已为徐州人民所传承,而新时期的徐州人更是秉持了“诚信”这种宝贵的品质,形成了徐州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宝贵作风,徐州市的城市精神“有情有义、诚实诚心、开明开放、创业创新”就是这种宝贵作风的体现。“诚实诚信”既体现了徐州文化的历史传承,又体现了徐州人的诚信为本、敢于担当务实重干的时代风貌。
徐州自古英雄辈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徐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种环境中英雄辈出。在徐州土壤中孕育出独特的“英雄文化”。 在战火中催生的“英雄文化”一直是徐州文化的主旋律,歌风台、戏马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等历史遗迹今天仍在无声地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好人文化”是对徐州英雄文化的丰富和升华。激励着一代代徐州人在苦难中不畏强暴,追求正义。
二、健全的制度是徐州好人文化产生的坚强保障
(一)营造崇德向善的城市文化
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善变,徐州市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旗,以“学雷锋榜样,做徐州好人”为主题,对民间不断涌现的好人勤培土、善浇水,为“徐州好人”的不断涌现创造有利的制度保障。好人文化的出发点是尊重人,尊重文化,其立足点在与相信人民群众,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落脚点在于形成崇德向善的城市文化氛围。从创建“双拥模范城”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卫生城市”,徐州市开展的一系列创建活动旨在大力弘扬道德风尚,广泛传递道德力量,营造城市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好人,应该得到尊敬、受到赞扬。大力提倡好人文化,就会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可学可做的道德标杆,这样,在我们的城市争做好人将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二)打造徐州好人精品工程
首先,建立好人推荐评选机构。徐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宣传部、文明办主抓,纪检、组织、劳动人事、工青妇等多部门参与的评选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行业单位成立相应组织,负责组织本地本单位开展争做“徐州好人”主题实践活动。其次,畅通组织推荐、社会评荐、个人自荐“三个渠道”。在坚持组织推荐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举荐、个人自荐。广泛组织干部群众及时发现推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社会公认的“身边好人”。再次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三个载体”。充分利用媒体效应,先后与媒体联手,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彭城好人”、“感动徐州十大人物”评比表彰以及区县、镇村、社区、行业等各级各类群众性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使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争做好人蔚然成风。
三、全方位、立体式的典型宣传构建好人文化的宣传平台
徐州市注重搭建形式多样、生动鲜活的宣传平台,推动好人宣传大众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好人潜移默化地感染市民的心灵。首先突出媒体宣传,扩大“好人”影响力。市属主要媒体统一开设“身边榜样·前行力量”、“彭城好人”、“凡人善举”等专题专栏,集中版面、时段,全方位展示好人风采,放大好人示范效应。主动对接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报道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公兰、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提名奖夏爱民、“农技干部好榜样”渠立强、“捐髓救母好少年”邵帅等人的事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其次加大社会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道德讲堂等开辟好人宣传窗口近千家;举办座谈会、现场会、道德模范高校(社区)巡讲等活动百余次,好人事迹口口相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再次开展文艺宣传,增强宣传的感染力。以好人事迹为原形,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表演形式,讴歌身边好人,如现代琴书《一个女人三个娘》,将生动鲜活的好人形象感染千家万户,润物无声的影响着每一个人。
在徐州云龙湖畔风景秀丽的珠山景区投资近千万元建设江苏省第一家“徐州好人园”,院内设有“凡人像”“美德柱”、“善举墙”、和爱心主题雕塑等,展现好人品德,树立好人榜样。而且好人园内的塑像在不断更新。根据《徐州“好人园”好人推荐遴选办法》,每年都会遴选2—3名事迹突出者入住好人园。2014年3月5日,又有新的“徐州好人”的塑像进驻“好人园”,英勇牺牲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和培养7个残奥冠军的已故助残模范的塑像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正是由于这些“好人”的存在,才凝聚了徐州城市精神中的“有情有义 诚实诚信”的正能量。“好人园”里的好人们,犹如道德的传播者,向每一个人传递着“真善美”,在每一个人心中树起道德标杆。
四、有力的物质依托是徐州好人文化产生的坚固根基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常说的一句话:“善事做多了,就成了善人;好事做久了,就成了好人”。如何让“好人有好评,好人有好报,好人过上好日子”成为摆在好人文化建设之途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徐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徐州市政府的号召下,由市文明办、市慈善总会共同策划“慈善晚会” “好人金种子基金”,连续多年在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共筹集善款一千多万元。这些善款作为原始本金,交由专业公司进行封闭运作,投资收益的固定份额用作年度“徐州好人”的保障服务。徐州市政府设立好人专项基金二百万元,对各级道德模范及“中国好人”、“江苏好人”、“徐州好人”等按月给予数额不等的补贴。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获得者徐州好人夏爱民患病期间,社会各界和“好人基金”曾予以他多次资助,总计达54万余元。好人基金自运转以来,共资助帮助129人次,特别是受资助的徐州好人园塑像入园者,他们有的年老体衰无生活来源,有的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好人基金每月1500元的奖励资金,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各界人士的爱心。
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开始评选“中国好人”以来,徐州市已经有几十位市民荣登“中国好人榜”,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他们很普通,却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他们很平凡,却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颂扬。在他们的引领下,徐州人高擎文明火炬,彰显道德力量。学习身边好人蔚然成风,人人争当好人,“好人文化”已经成为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道德力量和城市品牌。
另外,在市政府的带动和指导下,开展“圆梦行动”,帮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实现美好愿景。徐州各地各单位也先后出台《好人帮扶实施办法》等相关措施,为身边好人提供各种物质保障和各种便利,如免费体检卡、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风景旅游区和文化场所向道德模范免费开放等等。徐州市委、市政府为弘扬好人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实施好人培育工程,通过打造好人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重塑徐州城市形象。通过一系列宣传好人、评选好人、争做好人的活动,使好人观念深入人心,好人群体愈发强大,好人阵营不断扩容,好人之城中的好人如花绽放。
做好人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好人文化是一种正能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谐氛围,不在高楼大厦的多少,也不在街道马路的宽阔,更不在标志性建筑的高度,而在好人文化是否得到认可。徐州好人文化已经成为徐州的道德品牌,大爱之城、仁义之城、文明之城成为古老徐州的新标签。通过深层解读徐州好人文化来弘扬好人精神,传承好人故事,让道德的力量广泛延伸,让好人的向善向美注入徐州文明之城、大爱之城,美好之城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徐州日报(数字报纸):弘扬好人文化 争做徐州好人——徐州好人园2015年塑像入园者推荐遴选活 动启动[EO/OL].h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
2014-09/28/content_271309.htm
[2]方彭.徐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