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同“布”音)材料回收。如果能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则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 000年。
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专家介绍,核电站发电,是通过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裂变反应,放出能量。和火力发电站要不断加煤一样,当核燃料维持不了一定的功率时,也需要更换。这些被换下来的核燃料组件,就叫做乏燃料。通俗地说,乏燃料类似于火力发电站中的“煤渣”,但是它又绝对不是“煤渣”,而是“大宝贝”。
因为在当今世界的核电技术水平下,核燃料仅燃烧3%~4%就维持不了额定功率了。但是这些核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核燃料。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核燃料进行后处理,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过程把核电站没燃烧完的核燃料,还有新产生的核燃料提取出来,再制成咱们核电所需要的燃料元件。
循环利用的原理听起来简单,操作却异常艰难。如何对这些有极强核辐射、对人体有致命伤害的元器件进行剪切、分离、提取、提纯,每一步都是难题。我国科学家经过24年的科研,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全套技术体系。有了这项技术,就不再受制于核能资源不够用的限制了。
(中国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