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生
眨眼是指眼睑短暂的一闭一开。除了入睡以外,人的眼睛总是经常、重复地眨着。有人做过研究,正常人一分钟眨眼10~20次,每次仅有0.3~0.4秒。成年人若3~5秒钟眨一次眼,一小时就眨近千次,一生当中竟高达3亿次之多。婴儿每隔2分钟才眨一次眼,随着年龄的增长,眨眼的频率也相应增多,直至成年人后方保持稳定。
人之所以会眨眼,是因为眼睛上有上下两个眼睑(即眼皮)。其实,眼睑就是从前方保持眼睛的皮肤皱襞。在眼睑内有一层很薄的椭圆形肌肉叫“轮匝肌”,犹如车轮那样围绕着眼睛。另外,眼睑内还有一层肌肉叫“提上睑肌”。当轮匝肌收缩时,眼睑就闭合;当提上睑肌收缩时,眼睛就睁开。这样一闭一睁,就完成了眨眼的动作。不过,眨眼动作还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可以自行控制。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眨眼只是人体的一个平常、细小的生理性动作,但它却是一个耐久性的“工作”,从小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到寿终正寝为止,始终伴随着人的漫长一生。
尽管眨眼时间很短,但它却可使眼底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和眼肌得到瞬间休息,起到消除疲劳和保护视力的作用。平时,眼睛的泪腺不停地分泌泪液,使角膜表面保持湿润,不至于干燥,也有利于角膜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为了让眼泪按照一定方向流动,其所需动力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外,还要依赖正常的眨眼动作。
眨眼另一个奇妙的功能是在眼睑一合一开的刹那间,让眼球抹上一层极薄的泪水,将眼球表面的尘埃和污物冲洗干净。当外界的尘土、细沙及金属碎屑等微细异物突然向眼睛袭来时,就靠眨眼这一极其迅速的保护动作马上闭合,将其阻挡在外。有时难免异物进入眼内,在异物的刺激下,眼睛会分泌大量眼泪并在不停眨眼的配合下,将异物冲刷掉。当刺激性较强的光线直接射向眼睛时,不断眨眼酷似一块“竹帘”,立即阻断强光,保护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免受损害。
眨眼快慢频率的变化,不但是生理需求,而且与大脑思维密切有关。眼睛这短暂的一眨,就能把扑入眼帘的众多物体和现象分割成便于加工处理的信息单位。在人们记忆事物或做出决定时,眨眼的频率就会频繁一些,持续的时间也会长一些,以便帮助大脑简单扼要地储存或加工整理所得到的信息。
根据观察,汽车司机驾车在交通拥挤的闹市区比在郊外高速公路眨眼的次数少一些,飞机正驾驶员眨眼的频率大大低于副驾驶员,有时甚至是“目不转睛”。外科医生在做手术、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眨眼的次数也会明显减少。人们在观看一场精彩的球赛或文艺表演时,在关键时刻眼睛会“睁得大大的”,可以一眨也不眨。
心理学家研究还发现,当人们在情绪激动、愤怒、焦虑不安时,眨眼的次数会增多,这也能反映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情况。在法庭上,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官审问时比在友善律师面前眨眼次数会更多。正因为这样,政治家在会见外宾、出席大型会议等正式场合下出头露面时,电视播音员在播音时,为了显示其庄重、镇定、自如,眨眼的次数均不宜多。
眨眼往往还是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信号。当一个人工作疲乏或感到倦怠无力时,眨眼次数不但减少,而且速度还会减慢,有时甚至一闭上眼大半天都睁不开。另外,频频眨眼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患有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沙眼、慢性泪囊炎、慢性睑缘炎等眼病时,由于受到炎症的刺激,眼睛感到疼痛或瘙痒时,会不时眨眼。头面部外伤、面神经麻痹、肿瘤压迫时,因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纤维受刺激,会引起频频眨眼。对于频繁眨眼必须针对病因及时给予积极治疗。 (编辑 于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