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昆
坐飞机出行,怕飞机晚点或出事;跟孩子逛超市,怕孩子走丢;送孩子上学,怕遇到禽兽校长或变态老师;到餐馆吃饭,怕吃到地沟油;在网吧上网酒吧喝酒,怕突然失火或者有人冲进来砍人……
当今社会,无论你我的外表如何光鲜,工作生活如何波澜不惊,心底里的不安却与日俱增。“缺乏安全感”如影随行,正在悄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病。
心理学家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但现实是,近几年来,“心理亚健康”却逐渐爬上热门词汇的排行榜。在网络上随意浏览论坛和博客,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人们对不安全感觉的文字发泄。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和自己不太熟悉的人渐渐逼近的时候,人们会逐渐感觉压力的加大。同样,当渐渐走向一个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对方也会突然后退几步。这个会带给人压力的距离被称为心理安全距离,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压力或向后退,是因为心理安全距离被侵犯。
当今人们的心理安全距离在逐步加大,从许多细节上都能看出人们在极力维护自己的空间,例如很多人养成了戴帽子插口袋的习惯,一旦没有帽子和口袋,就会觉得心里没底。越来越多的人安全感丧失,导致心理亚健康,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到心理咨询师寻求心理解脱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缺乏安全感?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6~24个月的婴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其成年后的安全感。假如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需要得不到满足、啼哭无法得到回应,孩子就难以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儿童时期,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情绪阴晴不定、教育方式粗暴等,孩子的心灵长期被紧张、恐惧、不安折磨着,久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曾经被伤害过的人也更容易缺乏安全感。比如,有过失恋经历的人可能会在下一段恋情中疑神疑鬼;曾经历过贫穷的人可能会对金钱的匮乏心有余悸,进而不择手段地“捞钱”;曾在深夜被暴徒袭击过的人可能对黑暗产生恐惧。还有人总被批评、否定,容易缺乏自信,于是会对未来充满焦虑,凡事希望稳妥保险,害怕生活失控。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或想法。比如,出门也好睡觉也好都要一再仔细检查门锁好了没有;去饭馆或酒吧都希望找一个比较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坐出租车都希望坐后排和司机并线的位子;喜欢有口袋的衣服,穿没有口袋的衣服,不知道手往哪放;睡觉不抱个东西睡就不踏实;晚上一个人睡觉怕黑,要开灯睡觉;家里囤放着相对较多的方便面、矿泉水、医药包;渴望尽快结婚,太怕这一次又无疾而终;喜欢听到对方一次一次的甜言蜜语,同时又怀疑,等等。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仅次于食物、空气、水等维持生命的需要。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无本之木,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很难用心生活。因此,既然安全感丢失了,就要努力把它找回来。
缺乏安全感的人总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或必须要处在一种焦虑状态中,才能应对未知的变化。所以首先要学会承认一个事实:人生本来就不安全,不因为你多一分担心就会少一些变数。你没有那么大的责任和能耐去改变世界的运行规律。不要神话你的“主观能动性”,你的焦虑应急状态不会因它而改变。
缺乏安全感其实是种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负担放大,把后果的痛苦放大,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失去”看得格外沉重。赶快从牛角尖里出来吧,没有什么是固定属于谁的,财富、地位、权势和情感无一例外。唯一属于我们的是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或许可以说“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对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体验”。
安全感别人给不了,必须依靠自己。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内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社会上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占据了这样的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
(编辑 于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