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配送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研究

2015-06-10 13:23杨薇
卷宗 2015年5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权重交通

摘 要:配送是物流的一个重要活动环节,在物流系统中,配送起着协调纽带的作用。配送中心的选址是否合理,也就是说配送中心的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配送中心的整体功能、直接影响到配送服务水平,进而影响到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成本及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对企业的利润也起到了很关键的影响效果。

1 选择配送中心选址候选方案的基本原则

配送中心进行选址选择时,需要提供一些候选方案,然后通过对候选方案进行评估得到最优的方案。也就是说候选的配送中心的选址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最优选址方案,所以选择候选配送中心选址方案时,需要严格把关,一般情况下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1节约成本原则

在选择配送中心的候选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的成本,坚持节约成本原则,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在配送中心选址中,主要考虑以下成本因素:地皮成本、人员成本等。[1]

1.1.2交通便利性原则

配送中心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环节是运输,运输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是配送中心的交通便利,也就是配送中心与已有的运输网络能够自如的衔接。比如配送中心接近公路网、铁路网、海运网、航空网等等各种网络,在考虑交通便利性原则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是说交通越便利越好,而是要综合成本因素考虑,市区等繁华地方的交通都很便利,但是配送中心很少有建立在市区繁华地段的,因为市区繁华地段的地价太高,满足不了第一个节约成本原则。[2]

1.1.3不和候选地点的规划冲突原则

配送中心是建立在城市某个地点的基础设施,既然配送中心是城市的一个构成部分,就应该和该城市的整体规划协调,不能与之发生矛盾和冲突。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城市的政策法规、城市的布局规划等。配送中心选址和城市的规划协调,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交通便利,同时也能提高配送中心的运送效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达到双赢局面。

1.1.4坚持绿色配送的原则

绿色配送不是指配送绿色蔬菜,而是指环保配送、安全高效率配送。具体绿色配送的措施有:限制尾气排放、减少运输次数、油气回收治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等。只有坚持了绿色配送的原则,才能够做到配送中心可持续配送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配送中心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很多,在建立影响指标体系时一定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因此在确定指标体系之前,需要对配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具体指:候选区域的经济建设状况如何;有多少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客户的购买能力;有多少供应商、其他供应商的实力、垄断程度;市场竞争力度、是否存在可替代企业等。[3]概括起来为以下四点:1)市场经济因素;2)客户容量;3)供应商能力;4)同行竞争度。市场因素的权重系数一般在0.1~0.3之间,本文假定市场因素的权重系数为0.2,市场因素内部的具体影响因素权重均等,也就是市场经济因素、客户容量、供应商能力、同行竞争度的权重都是为0.2*1/4。

2.成本因素

成本因素是指创建配送中心和选定配送中心之后进行配送时需要发生的费用之和。具体指:使货物顺利流通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运输费、流通加工费、装卸搬运费等;管理费用,比如管理人员工资、运输人员仓储人员工资等等;建设费用,比如场地租用费、土地价格费用和当地的建材费用等等。归纳起来为以下三点:1)商品流通费;2)管理费用;3)建设费用。[4]因为成本因素对配送中心的选址影响重大,因此一般成本因素的权重系数是0.1~0.5,本文假定成本因素的权重系数为0.3,成本因素的具体影响因素权重均等,也就是商品流通费、管理费用、建设费用的权重都是0.3*1/3。

3.交通因素

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也就是送货,从而运输环节是节省配送成本和提高配送服务水平、扩大经济实力、增加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运输环节很大程度上和交通的好坏有关,因此便利的交通条件对配送中心选址有促进作用。具体的交通因素包括:配送中心和公路网络、航空网络、铁路网络、河运网络、海运网络等运输网络的衔接程度。归纳起来交通因素包含以下四点:1)与公路的衔接方便度;2)与机场的衔接方便度;3)与铁路的衔接方便度;4)与港口的衔接方便度。假设方便度由距离来衡量。本文假定交通因素的权重系数为0.3,交通环境的具体影响因素权重均等,也就是与公路的衔接方便度、与机场的衔接方便度、与铁路的衔接方便度、与港口的衔接方便度的权重都是0.3*1/4。

表3-1 配送中心指标体系

配送中心选址评价A

(权重1) 市场因素A1

(权重0.2) 市场经济因素A11

(权重0.2*1/4)

客户容量A12

(权重0.2*1/4)

供应商能力A13

(权重0.2*1/4)

同行竞争度A14

(权重0.2*1/4)

成本因素A2

(权重0.3) 商品流通费因为A21

(权重0.3*1/3)

管理费用A22

(权重0.3*1/3)

建设费用A23

(权重0.3*1/3)

交通因素A3

(权重0.3) 与公路的衔接方便度A31

(权重0.3*1/4)

与机场的衔接方便度A32

(权重0.3*1/4)

与铁路的衔接方便度A33

(权重0.3*1/4)

与港口的衔接方便度A34

(权重0.3*1/4)

宏观环境因素A4

(权重0.1) 社会治安条件A41

(权重0.1*1/4)

政策优惠度A42

(权重0.1*1/4)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A43

(权重0.1*1/4)

基本能源供应情况A44

(权重0.1*1/4)

自然环境因素A5

(权重0.1) 地理条件A51

(权重0.1*1/4)

土地的质量A52

(权重0.1*1/4)

气候条件A53

(权重0.1*1/4)

灾情情况A54

(权重0.1*1/4)

4.宏观环境因素

和配送中心选址相关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治安是否良好、政府政策状况(包括有无税收政策、交通法规政策等一些列优惠政策)、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配送中心候选地的道路建设、通讯条件等基础设施、配送中心周边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等直接影响到逆向物流的水平),是否有充足的水电、燃气、热等基础能源的供应。归纳起来宏观环境因素有以下四点:1)社会治安条件;2)政策优惠度;3)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4)基本能源供应情况。本文假定宏观环境因素的权重系数为0.1,宏观环境因素的具体影响因素权重均等,也就是社会治安条件、政策优惠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基本能源供应情况的权重都是0.1*1/4。

5.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比如所选地段是陡峭的山坡还是平整的平原、是形状规则还是不规则等;土地的质量,比如土地的抗压能力、抗地震能力、承受能力、是否稳定等[5];所选地段的气候条件如何,比如是常年下雨还是常年干旱还是雨量适中、降雪情况如何、刮风情况如何、常年的平均温度和温度差异等等;灾情情况,比如候选地段是否常年发生火灾、水灾、地震灾害等等。归纳起来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因素有以下四点:1)地理条件;2)土地的质量;3)气候条件;4)灾情情况。一般情况下而言,配送中心各个候选地点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差很大时,就应该对该影响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赋予自然环境因素更大的权重,反而言之,如果各候选点之间的自然环境都差不多,自然环境因素就不是考虑的重点因素,自然就给小点的权重。假设本文所列候选点的自然环境因素相差并不大,从而假定自然环境因素的权重系数为0.1,自然环境因素的具体影响因素权重均等,也就是说地理条件、土地的质量、气候条件、灾情情况的权重都是0.1*1/4。

3.2.2配送中心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一节对配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1所示。

3 总结

在综合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选址的过程中的各个影响要素基础之上,建立科学、完善的配送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因为指标的选择是选址工作进行的首要环节,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配送中心选址方案的据侧,所以指标体系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做了重点分析,并对每个影响因素给予了一定的权重,并建立了配送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为物流选择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Thomas J:Where the money is,Distribution,2007.

[2]Farley G A:Discover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roundtable discussion,APICS-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2008.

[3]New S J:The scop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6.

[4]Huang C:Conflict prediction based on calamity grey prediction,Journal of Gray System,2009.

[5]Stalk G J:Japans dark side of time,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作者简介

杨薇(1981-),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流专业讲师,单位: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权重交通
繁忙的交通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小小交通劝导员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