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述评

2015-06-10 17:37李晓彦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激励性语言评价

李晓彦

【中图分类号】G623.2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新课标倡导下,对学生激励性评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与此同时评价的低效或无效问题非常突出,已经到了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地步。本文基于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评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恰当的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存在的普遍性误区

1.将激励性评价等同于表扬。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激励与批评是相对立的,激励性评价就是不管学生的表现怎样,都一概进行表扬,强调激励就不能有批评。这样,把激励性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表扬,使教育实践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倡导多给学生以正面的评价,但表扬并不等于激励性评价。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只有正确的表扬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二是除表扬外的许多方式包括批评和惩罚,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激励性评价并不能简单地和表扬划等号。

2.激励性评价的泛化。许多教师认识到了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对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地将激励性评价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于是,课堂中掌声响成一片,“好”字俯拾即是,赞美成灾。在多数情况下,这种适时的评价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假如整节课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而这种表扬又缺乏必要,缺少基本的价值取向,那无疑会因过多、过滥而使学生漠然视之,从而丧失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3.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化。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一概而论,笼统的给予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不是出自真情实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漫不经心、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不错”、“真好”。这种有口无心、闻而不思的评价,完全是在走形式,并不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如果教师不仔细倾听或者这样不加辨析、煞有其事地作了“哦、好”等空洞的、形式化的鼓励,态度不温不火,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肯定,实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

4.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缺乏明确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不错”、“很好”、“你真聪明”等,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这些评价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用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具体分析,动辄以“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表扬。“棒”在什么地方?根本不知道,久而用之,学生会造成模糊,被表扬的不知自己好在什么地方,其他学生也会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向被表揚的同学学习什么。这样的评价语言过于笼统、不具体,空泛的赞美,只会使学生不以为然,形成麻木的心态。

5.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单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教师是学生行为的评价之源。激励性评价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人和事的具体化,其评价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然而部分教师认为,激励性评价就是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要说好话,只要使用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就能鼓舞学生。其实,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或者在学生出错时投以宽容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等都能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教师要知道,只有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激励性评价中的可行、有效性策略

1.要适度表扬、善用批评。为了激励学生,不管学生思考的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一味地叫好、表扬,夸大其词、小题大做。使评价失去了尺度,结果造成表扬在课堂上此起彼伏,学生忘乎所以,满足于现状。这样一来,教师就成了学生课堂表现的“捧场人”,这是对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误解,容易造成只图外在形式、不重实效的后果。因此,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掌握好度,在一定时间内表扬或奖励的次数要合适。

2.评价要有针对性,注重学生差异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差异的学生,要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因材“施评”。

3.评价要实事求是。随着教育评价观念的更新, 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对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进行了改善, 评语人性化了, 情义化了。但是, 在对学生夸奖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 不要盲目地夸大学生的优点,忽略了缺点, 避免学生在一片“恭维”中滋生不良的思想倾向。教育的艺术, 重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客观的,合情合理的。既有肯定地指出希望的评价, 也有真诚地批评的评价, 让学生适当接受一些挫折的考验, 从而, 得到真正的进步。

4.评价语言要明确、具体。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这足以说明了评价语言的力量。评价语言使用的是否恰当、得体,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价值判断。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也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评价语言上进行多样化的选择。

5.评价手段追求多样性。实施激励性评价,教师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言语性评价语言来激励学生。事实上,在有些特定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好各种非言语性评价语言如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身体动作等,在评价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暗示的手势、一次温馨的抚慰、一个赞许的点头都有助于与学生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任何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学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艺术。教师要视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恰当选用。

目前,国内对教育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研究相对来说不算少,但是值得关注的两点是:一是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大多数是比较笼统的一概而论,而不是具体到某一学科中激励性评价策略应该怎么使用。二是关于激励性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没有把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延伸到课后,比如说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品行的评价,对家长的激励性评价等等。此外,教育研究者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会不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功利性的追求?

猜你喜欢
激励性语言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语言是刀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