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午霞
【摘要】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推广,电视节目也不短推陈出新,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于电视节目的内容,考虑到受众方面,较为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的电视类型节目多为娱乐类节目,而这些娱乐性节目的内容已经播出时间,播放时间长短等方面也影响着受众群体的观看程度已经喜爱程度。
【关键词】电视节目 受众 娱乐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职场仍在片面强调竞争的必要,强压之下产生的“狼性文化”被众多企业奉为图腾。压力面试、严苛的考核和短期压榨性的用工方式都使得劳资双方中间的鸿沟日益加深。而在此次抵制活动的发起者、被称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心中,健康的职场应该合理竞争,劳资公平,企业虽有层级但雇主与职员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一档节目只是社会现实的镜子。我们也许可以用更宽容和多元的心态对待各种节目。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致力于让现实的职场变得公平、开放、透明和让人们发自内心相互尊重。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中,这些想法虽更像理想主义者的宣言,但理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二、受众对娱乐节目的心理预期和需求。
1、心绪转换的心理预期,即情感层次上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
随着中国日益步入快社会的社会现实,匆忙的国人身心俱疲,一天的忙碌回到家后,他们渴望通过某种电视节目来转移注意力,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娱乐消遣所带来的刺激感和快感;同时,同时,时下以大型电视晚会为代表的综艺娱乐节目由于太过于“人工化”、“程式化”而给受众留下“假大空” 的不良印象而逐渐淡出受众视角,所以,受众越来越倾向于追索一种原生态、不雕琢的电视娱乐节目,以最大化的满足自我的心理预期,这也正是近些年东北二人转在中国发展火热的原因之一。 [1]
2、人际关系的心理模拟,即通过节目场景营造,使受众达到融入节目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是一种“拟态化”的人际关系,即受众对电视节目中出场的嘉宾和主持人产生的一种朋友或熟人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代理参加节目的心理“错觉”。 随着传播理念逐渐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变,受众的参与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提升他们的心理参与度势必将成为日后电视娱乐节目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2]
3、窥视性心理的需要的满足,也即受众对节目嘉宾非常态化表现的偷窥心理。
在中国大环境下,明星往往被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人们渴望了解明星的日常生活、吃饭起居,在某种情况下,受众希望能窥探到明星更深层次的甚至是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这也就是艳照门事件一出激起千层浪的心理原因所在。[3]佛洛依德认为,人的所有工作,生活动力都来源于个人的原始本性,窥视行为将人对于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本能激发出来,从而引导了人进一步的行为动作。
4、自我共鸣的心理需求,即受众对节目中所出现的场景,嘉宾应对状况和矛盾方法等进行自我套用,自我评价的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最高需要层次的角色出现,日益要求电视节目提供给受众一种人生场景,一种受众可以用来自我套用、自我共鸣的心理评价体系和参考框架来引导受众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进而实现受众对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协调和规范。[4]
三、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趋势。
电视娱乐节目使受众生活在一种“假现实”中,即使明明知道这种现状是虚幻的、非真实的,也愿意在刹那的快乐中换取无尽的回味。透过“沉默的螺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广大的电视观众在强大的电视媒体的宣传攻势下,并不愿落后于周围的人群。相反,如果他们感觉到自己所掌握的咨询能够跟上潮流或者超越潮流,心理便会得到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一转身又以一种更具号召力的方式,促使电视观众跟在节目的身后。现在的电视宣传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节目能有娱乐节目的宣传强势,因此观众对电视娱乐表现出无上的关注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明确受众的心理的特质,有利于新闻的深化改革;明确受众的心理特质,有力与延伸媒介的认识力量;明确受众的心理特质,有利于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体现受众的主人翁地位;明确受众的心理特质,有利于传播媒介的社会效益方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当然,明确受众的心理特质,从而推出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电视节目不等于一味的放弃自己的原则,消极的迁就受众。不能因为要迎合受众的口味而放弃对社会上一些错误的东西的分析和批评。媒介有其自身的责任,所以媒介应当通过自身的导向提高受众的思想认识。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5]
结语:总之娱乐节目受众的心理是矛盾与复杂的,他们有各方面压力急于要摆脱,又有追求真情怕娱乐欺骗的担心。不可否认,娱乐节目存在一些功能缺失,对受众人文关怀不重视,只一味地去娱乐,这些问题得等待娱乐节目进一步改善,在此对娱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可以很好地提供受众需求,为娱乐节目发展给以参照。
【参考文献】
[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主编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2]《電视公益娱乐节目的传播效果分析》 张红梅 新闻爱好者期刊2009年4月
[3]《浅析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与对策研究》 彭艳玲 期刊论文 2010年11月
[4]《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5]蔡骐、刘维红.《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 卷第 1 期,2004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