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中心论视角下《孙子兵法》三个英译本之比较研究

2015-06-10 02:26郭雅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

郭雅

摘 要:孙子兵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因其独特的军事价值,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其英译本众多。本文通过在《孙子兵法》众英译本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译本,以读者为中心的视角对译文分析比较,探讨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风格、策略和方法的影响,揭示读者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孙子兵法》;读者中心论;译本对比

一、引言

(一)“讀者中心论”简述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强调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形成了“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就是要求译者以服务目标语读者为指导来从事翻译活动。译者必须与目标文化之间也存在某种互动,包括准确定位译文的阅读群体,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阅读习惯等。读者中心论打破了文本中心论封闭的语言系统,完成了由文本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

(二)《孙子兵法》翻译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的、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因其独特的军事价值,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多个译本,其中英译本共有十六种。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 (E·F·Calthrop)是西方英译《孙子兵法》的第一人,紧接着翟林奈(Lionel Gile S)、格里菲斯(Griffith)、郑麐、袁士槟、索耶尔(Sawyer)、林戊荪、闵德福(John Minford)等中西方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与翻译。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翟林奈译本、格里菲斯译本和林戊荪译本。

二、“读者中心论”在三译本中的体现

(一)翟林奈译本

翟林奈出身于翻译世家,熟读汉籍,古汉语功底极好。由于长期从事汉籍的管理,他熟知读者的困难与需求,深知文献的完整和忠实对研究者研究中国典籍的重要性,加之对当时《孙子兵法》英译作品的不满,他决定翻译《孙子兵法》。由于翟林奈将自己的目标语读者定为从事汉籍学习研究的相关人员,旨在为他们的研究活动提供完整详尽忠实,方便搜索查找的专业性资料,所以他在翻译时对于概念的准确把握,对于英汉对照及注释方法的运用等都比同时代的译者胜出一筹。

对极具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翟林奈采用音译加意译, 同时借助脚注的方法,有时也借用西方历史实例进行点评与类比,例如在第十一篇《九地篇》提到“围地则谋”(on hemmed-in ground, resort to stratagem,被包围时,要用奇谋突围),翟林奈引用了汉尼拔放出2000头火牛冲出重围,挫败罗马人的战例。这些都是译者站在读者的角度而做出的考量,他对原文的信息做出补充,不仅使其变的详实有趣,而且为从事汉籍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可靠的学术资源与文献查找线索。翟林奈在英译《孙子兵法》时,许多是按照源文逐字英译,追求中国典籍英译的忠实度与准确性。译文严格遵循汉学规范,严谨朴实, 被称为文献型译本,具有不可动摇的学术价值。总体上,翟林奈译本以从事汉籍学习研究的读者为中心,与《孙子兵法》原本最接近,并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标准文本。

(二) 格里菲斯译本

格里菲斯系前美军海军陆战队军官,凭借其独特的军人出生和敏锐的军事洞察力,格里菲斯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潜心研究,对其中的战争观点做了独特的阐述,从军事战略的高度肯定了中国古代兵法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格里菲斯将自己的目标读者定位为想了解或学习战事实用性与战时指导原则的西方军界或者关注中国军事的欧美知识阶层。这就决定了格译本的一大特色,即紧随译文英译了不少经典战例,以此来丰富译本信息,开拓读者视野。例如:原文第二篇作战中的“故杀敌者,怒也”,格里菲斯译为“The reason troops slay the enemy is because they are enraged”,紧随其后是英译版的“即墨之战”,讲的是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巧施计谋,激起齐国军民的仇恨,大破燕军的故事。他将孙武的观点与恰当的战例相结合,让读者充分体会到孙武观点的战略实用性,有助于发展现代战争参考体系。格译本可以称之为《孙子兵法》的普及型译本,读者为不懂中国文化的军界英语读者,侧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三)林戊荪译本

林戊荪是我国著名的中译外翻译家,于2001年翻译出版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林译本主要旨在向英语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同时兼顾“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的需求。因此,林译本属“文化型”文本。

林译本着眼于较大的语篇段落,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利于整体比照,读起来更轻松、便捷。林体会到了原著优美对仗而铿锵有力的语言,所以他力求用流畅、丰富的句式演绎孙子的独特文风,描摹孙武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谋略。再次,林译本语言规范,尤其是兵学术语译名相当规范,远远胜过国外诸译本。比如,《地形篇》中的“走者、驰者、陷者、崩者、乱者、北者”都属于兵学术语,林译为“flight, insubordination, deterioration, ruin, chaos and rout”,以名词对应原文的名词:而格译为“flee, insubordinate, distress, collapse in disorder and routed”将名词改译成了动词和形容词,对兵学术语的翻译不规范。

三、 结语

本文选取的《孙子兵法》三种英译本,因以不同的读者为中心,即目标语读者不同,风格也相互迥异。翟林奈的“文献型”译本主要是汉学研究,为从事汉籍学习研究的读者提供可靠的学术资源与文献查找线索;格里菲思的“军事型”译本注重军事研究,侧重阐释著名战例,满足西方军界读者借鉴孙武兵学思想的需求。林戊荪的“文化型”译本着力于面向海外读者推广中华文化和兵学理论。因此,在《孙子兵法》的翻译过程中,读者因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1993).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文军,李培甲.国内《孙子兵法》英译研究.《英语教师》, 2012,(7).

[3]孙武著,林戊荪译.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4]屠国元,吴莎.《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中南大学学报》,2011,17(4),188-191。

[5]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组歌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孙子兵法》珍贵版本(清代部分之二)
《孙子兵法》珍贵版本(清代部分之一)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已有25种语言文本
格里菲思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