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两性形象

2015-06-10 02:00陆欢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屠格涅夫

陆欢

摘 要:屠格涅夫一生塑造过无数男女形象。女性大多属于坚强执着的类型,不论对待爱情还是理想,而男性则属于优柔寡断。本文通过屠格涅夫经典作品中两性形象的对比,来分析屠格涅夫本人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倾向及其宗教观念。

关键词:屠格涅夫;两性形象;宗教观念

一、“英雄”无用武之地

屠格涅夫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堪称是俄国由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一部艺术编年史。说到这些作品中的男性典型,不得不提的就是“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就是“多余人”的一个典型。他善于辩论,却很少把想法付诸实践,在爱情方面,也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他追求真理,相信科学,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比如他曾为经营庄园献计献策,提出疏通河道,还曾提议教育改革,但这些实践都以失败告终,只能说他的理想过于空泛,大多想法不切实际。但罗亭的这些尝试是值得称赞的,起码与前人的“多余人”相比,他有了一些行动。《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也是“多余人”的典型,与罗亭比较起来,他更加的务实些。他似乎并没有像前人那样“多余”,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知道“只有稳稳当当为自己开辟一条路,就像农夫用犁头划出一道犁沟一样,这样的人才能成功。”[1]在作品的最后,拉夫列茨基的确“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当家人,确实学会耕作土地,并且确实不是在为他一个人而操劳;他竭尽所能地保障他的农民的生活,并且要使他们所过上的这种日子长久保持下去。”[1]但毕竟拉夫列茨基还是贵族出身,他身上不可避免的还是有着贵族知识分子的弱点。他思想多,但是行动上仍然是欠缺的。

“‘多余人的典型不仅俄国文学中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时代的文学中都有,他们的苦恼都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无法找到一种自己可以接受的办法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2]因此也就产生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

二、待到無花空折枝

不难发现,爱情这一主题是屠格涅夫小说创作的重中之重。屠格涅夫通过对爱情生动细致的描写,能够准确的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状态。

罗亭,屠格涅夫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凭借他的口才而吸引了女主人公娜塔莉亚的注意,博得了娜塔莉亚纯洁真挚的爱情。然而也正是因为他只会雄辩,所有目标都只停留在思想上,导致他成为一个爱情上的多余人,是他亲手毁掉了自己和娜塔莉亚的幸福。他并没有为这段爱情做最后的争取,而是选择屈服。当娜塔莉亚找到他,是希望能从他这里得到爱的支持,得到她唯一可以依赖的人的支持,可罗亭是怎么做的?他说“咱们怎么办?当然,只有屈服。”[3]他直接放弃了,病没有做任何其他的努力。如果罗亭能积极的对待这件事情,意识到娜塔莉亚的母亲因为自己的贫穷、没有贵族地位而极力反对这段爱情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腐朽观念,那么罗亭就不会拒绝私奔,他就不会觉得和娜塔莉亚之间的爱情有一种罪恶感。他并没有意愿把问题分析清楚从而找到解决它的合理办法,而是本能的选择逃避或是屈服。这就是他行动上缺陷,他的胆小懦弱,行动上的无能使他亲手葬送了这段爱情,也深深伤害了一颗热情真诚的心。

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中的男主人公,他一心钻研科学知识,崇尚科学救国。同罗亭一样,他也是在发表言论的过程中,博得了女主人公的好感。由于妻子背叛了他,于是他回到了俄国,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丽莎的出现,带给了他温暖,重新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然而当得知妻子已死的消息并不属实时,他放弃了与丽莎的幸福爱情。他知道妻子的背叛在先,他也清楚自己对她已没有丝毫爱意,但他还是选择回到她和孩子身边,尽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可见封建的伦理道德对拉夫列茨基的束缚之深。显然,这一切都说明他的追求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一遇到实际问题,便屈服了,屈服于传统习俗的压力,听命于命运的安排。拉夫列茨基的退缩证实了他是爱情上的“多余人”。

罗亭与拉夫列茨基的软弱、胆怯、畏首畏尾,注定了他们“待到无花空折枝”的结局。

三、“只应天上有”的少女形象

屠格涅夫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无数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少女形象更是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灵魂深深扎根于每一位读者心中。这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少女形象与作者笔下的男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她们凭借自己高尚的理想与美好的内在大大掩盖了男性的光芒。

作品《罗亭》中的女主人公娜塔莉亚,出身贵族,她温柔、坚强,不拘于世俗的约束,有对人生的自主认识。她爱罗亭的才情,爱他的智慧。娜塔莉亚勇敢的向罗亭表达了自己的对他的欣赏与爱意,并愿意为了爱情做出自我牺牲。娜塔莉亚曾对罗亭说过这样的话“请相信我,女人不单能够理解自我牺牲,并且她也能牺牲自己。”[3]这与上文所分析的罗亭对待这段爱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娜塔莉亚对罗亭的爱不掺杂任何的世俗观念。尽管这段爱情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但是娜塔莉亚并没有向封建的传统习俗妥协,她坚决的向母亲表态“我宁死也不嫁给旁人。”她找到罗亭,而罗亭却在退却。与娜塔莉亚相比,罗亭的言行不一暴露无遗。而娜塔莉亚作为一名弱女子,在行动上却有有些男性都不具备的勇敢,她不屈服于环境,有勇气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爱情去努力争取。“娜塔莉亚追求爱情的过程被描写的愈加真挚动人,罗亭的性格也就揭示得愈加深刻有力。”[4]

《贵族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丽莎,可以说是屠格涅夫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位少女形象。“她是一名从外表到灵魂深处都烙上了俄罗斯印记的女性。”丽莎心地善良,情感细腻,总担心他人受到委屈遭遇到不幸。丽莎是以拯救者的身份走进拉夫列茨基的生命,同时拉夫列茨基也带给了丽莎温暖和幸福。虽然在丽莎看来与一位已婚男士发生情感纠葛是一种罪过,然而为了自己的爱情她没有刻意地去遏制这种感情,只是她爱的越深,内心就会越发深刻的谴责自己,即便已经得知拉夫列茨基妻子的死讯。然而当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再次出现在俄国时,丽莎对幸福的幻想彻底破灭了,陷入了极度的悲伤和痛苦之中。最终选择在修道院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丽莎在爱情方面的勇敢不仅表现在她敢于走进自己所向往的爱情,她的勇敢更表现在可以果断的“退出”这段爱情,不管自己的心中对拉夫列茨基多么不舍。丽莎是一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在她看来这是上帝的决定,上帝的意愿是不可以违背的。我们同情这位善良纯情的少女,感叹命运对她的不公,然而正是这种让人无法接受不幸结局,更加反衬出丽莎天使般的品质及灵魂。

四、作者的宗教思想

通过对屠格涅夫作品的阅读,不难发现,每部作品中都渗透着屠格涅夫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大多反映到了作品中的女性身上。这一点在丽莎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屠格涅夫认为,宗教才是丽莎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当丽莎陷入两难处境时,一方是自己信仰的上帝,一方是自己深爱的人,最终还是宗教力量占得了上风。以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进行丈量,丽莎的行为堪称高尚。然而这是一种虚伪的褒奖,其背后隐藏着宗教的麻痹性,这是统治阶级无形的打压人民的工具,丽莎就是在这种无形的压制下成长起来的,因而早已成为温顺的羔羊。实际上,她是牺牲了自己维护了社会伪道德。这就是屠格涅夫作品里暗含的宗教思想,也是其本人的宗教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俄]屠格涅夫,磊然译. 《贵族之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

[2] 智量.浅论《贵族之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3][俄]屠格涅夫,赵蠡译.《罗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4]付传霖.《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D].上海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说空话
爱情
一只鸟
一只鸟
诚实的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