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摘 要: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的作品。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意识,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子君。子君的出现标志着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无独有偶,作家亦舒在《我的前半生》中也塑造了一个“子君“形象。本文将在分析鲁迅的《伤逝》与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中“子君”的女性意识的基础上,比较二者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揭示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女性意识; 鲁迅;亦舒;子君
我国最早反映女性意识的作品是鲁迅先生的《伤逝》。那时期的女性大胆追求爱情,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不断发展、进步。这时期的女性不愿仅仅是男人的依附,而是更多的去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她们追求独立、自尊、平等的生活状态,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对比前后两个时期,我们会发现《我的前半生》中的女主角虽然与鲁迅《伤逝》中的女主角经历相似,但更多的是对《伤逝》中女主角的续写和延伸。本文将在分析鲁迅的《伤逝》与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中“子君”的女性意识的基础上,比较二者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揭示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
一、“子君”的女性意识
(一)《伤逝》中“子君”的女性意识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表现青年男女婚姻爱情的作品。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受“五四运动”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她相貌清丽可人,向往自由,有着自己的思想,跟男主人公“涓生”一起谈家庭专制、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青年男女。当“子君”的胞叔反对她与“涓生”交往时,她坚定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在自由恋爱热潮的推动下,“子君”将封建礼教弃之不顾,勇敢地反抗着父权制度的束缚。面对旁人的讥笑,她大无畏地与“涓生”同居。同居后的“子君”操持繁琐的家务,不再注重打扮自己;与房东汪太太暗暗争斗,硬着头皮把羊肉和饭拿去喂肥小狗“阿随”,却让辛苦工作来养家的“涓生”每顿半饥半饱。家务和暗斗成了“子君”生活的所有,她早已忘记了以前的生活。最终,男主人公“涓生”觉得如今粗俗不堪的“子君”不再与他相配,将她抛弃。就这样,“子君”回了娘家,不久就传出她结束生命的消息。
可见,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具有一定的女性反抗意识,但这种意识尚处在萌芽阶段,这也导致她无法改变依附性的命运,最终只能选择结束生命。
(二)《我的前半生》中“子君”的女性意识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中也塑造了一个“子君”形象。子君和男主人公“涓生”是大学同学,两人曾是被人视为“金童玉女”的一对恩爱夫妻。“子君”大学一毕业就与 “涓生”结了婚。婚后当全职太太,生了两个孩子,终日在家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琐事。她不再有理想,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完全依附于“涓生”。当“涓生”另结新欢,两人离婚后,“子君”被丈夫变相地赶出家门,她痛定思痛,决心振作起来,在好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卑微但能自食其力的工作。她发现自己在陶艺上的天赋,与师傅合伙经营陶艺,有了丰厚的经济来源。当前夫“涓生”被她的改变所吸引,提出与她复合时,被她一口拒绝。她已不再是曾经的“子君”,并且她与女儿紧张的关系也变得如姐妹般的亲热。最后,“子君”重新找到她的终生良伴,即使丈夫是高薪建筑师,她仍然保持经济独立,与丈夫平等而幸福的生活。
可见,亦舒《我的前半生》中“子君”的女性意识是在不断变化的,她从依附到独立,从单纯的拥有爱情、家庭生活到爱情事业双丰收,她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成熟。
二、两部作品中“子君”女性意识之比较
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一个 “子君”形象,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子君”形象具有相似的地方,但同时也有差异。
(一)相似性
从《伤逝》与《我的前半生》这两个作品来看,二者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情节设计上,二者都是丈夫抛弃妻子。不管是因为家庭贫困,还是因为生活富裕,两个“子君”最终都与丈夫分道扬镳。
第二,人物塑造上,兩个“子君”在被抛弃前都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伤逝》中的“子君”从依附胞叔和父亲转化成依附丈夫。她经济上完全依附“涓生”,生活上完全忘记了自我,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也是完全依附丈夫。婚后不再出去工作,乐于当全职太太,终日为丈夫打理生活琐事,生活局限于家、商店、下午茶。她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理想,完全是一只被“养”着的金丝雀。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上都存在相同的地方,两个“子君”通过相似的命运在女性意识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
(二)差异性
两个“子君”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但相似之外又有差异。
第一,情感处理上,《伤逝》中“子君”被涓生抛弃后,她无路可走,只得回了娘家,回家时,她仍将“他们生活材料的全部”留给了“涓生”,自己没有带走任何东西。而《我的前半生》中,“涓生”提出离婚后,“子君”开始考虑以后的生活,虽然搬出了以前居住的大房子,但仍然从“涓生”处得到了一套可以栖身的小公寓和够过日子的赡养费。
第二,人际交往上,《伤逝》中的“子君”除了可以依靠的丈夫、叔父和父亲之外,没有任何朋友。她属于爱情至上者,为了爱情,可以抛弃一切。当爱情消失,她便一无所有。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 除了爱情,还有友情、亲情。她离婚后,仍有好朋友帮她找工作。她有女儿、有妹妹,并且关系都很好。
第三,生活态度上,《伤逝》中的“子君”随父亲回家后,处于消极与无望的情绪中,不久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在离婚后更加坚强、勇敢。她重新融入社会,努力生活,最终依靠自己的打拼,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寻得了终生良伴。离婚使她重获新生。
可见,两个“子君”在情感处理、人际交往、生活态度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两个“子君”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女性意识。
三、《我的前半生》中女性意识的进步和成熟
《伤逝》中的“子君”和《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是新旧两个时期女性意识崛起和成熟的代表。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一代子君在女性意识上的进步和成熟。
第一,经济上,新一代子君的女性意识更进步、成熟。新旧两代子君都曾作为贤妻良母,完全依附丈夫,没有独立的经济。她们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庇护,便会开始悲剧的生活。《伤逝》中有一句名言“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活着就是生存,而生存则需要钱。当女人获得经济独立时,她才有望取得人格独立和精神尊严。所以,新一代子君千方百计地去寻求经济独立,从而获得人格独立,走上自主的道路。新一代子君的女性意识已从萌芽阶段过渡到成熟阶段,不再单纯地追求爱情,更多的是要实现自尊、自立。
第二,精神上,新一代子君的女性意识更进步、成熟。女性不应该过分依靠男性,这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重要是在精神上。西蒙·波伏娃指出“婚姻是要联合两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可以独立自由的发展;然后同样适应社会的两个人,才能大大方方的联合,男女的结合才能建立在互相自由之上。”①旧一代子君受时代的制约,显然没有这种追求人格独立、自由的意识,因此她的悲劇命运成为了必然。而新一代子君接受过正规教育,她有着丰富的学识并且勇敢积极。因此,新一代子君在离婚后改变了以前的生活,让自己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新一代子君的女性意识已从单纯地追求物质上升到更多的去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人际交往上,新一代子君的女性意识更进步、成熟。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上,但却忽视了友情、亲情。因此,旧一代子君的人际关系淡漠。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意识的成熟使女性意识到不仅要大胆的追求爱情,而且要有更多的追求,追求社会认同感。因此,新一代子君知道朋友的重要性,她与女性好友保持紧密且和谐的关系,与妹妹努力修复感情。新一代子君的女性意识已从家庭走向了社会。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新一代子君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远远超过了旧一代子君,是对旧一代子君的拔高。两者相比较,旧一代子君勇敢地反抗被压抑的个性,大胆地追求自由的爱情,当爱情没有时,她便一无所有,她的女性意识停留在萌芽阶段;新一代子君却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将自己与外部结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化,从而获得自尊、自立。她的女性意识不断进步、趋于成熟。
注释: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5.
参考文献:
[1]亦舒.我的前半生[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10.
[2]鲁迅.伤逝[A].鲁迅小说名篇[C].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1.
[3]于青.苦难的升华——论女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轨迹[J].当代文艺思潮,1987,6.
[4]黄敏.比较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女性观之异同[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