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时期,西方情报机构利用各种非政府组织,在苏联成功组建了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的“第五纵队”。一时间,“改革斗士”的言论充斥报端,反苏反共成为社会思潮。当时,很多苏联民众对所发生的一切盲目欢迎,全然不知其实质,也没有意识到严重后果,这正是非政府组织想要达到的目的和多年经营的结果。
和平演变 埋葬强大苏联 外国非政府组织在俄罗斯的发迹史要追溯至冷战时期。
二战结束后,西方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视为战略遏制对象,企图利用一切手段达到削弱社会主义政权、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为此,西方还推出“和平演变”战略,希冀通过内部渗透的方式动摇苏共统治。
非政府组织是“和平演变”战略的“突击先锋”。他们以人员接触推动演变,通过传媒扩散、学术交流、文化活动、人权行动、经济援助等看似合法的途径,灌输西方意识形态,动摇民众对苏共统治的信心。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就人权、反腐、新闻、环保、教育、医疗等问题传播西方价值观,表面上“中立”“客观”,具有“公益性”,实际上却是在驻在国制造谣言、欺骗民众,歪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等,以达到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
颜色革命 牵制俄罗斯 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曾与西方度过一段“蜜月期”。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实力增强,更有资本实施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对待西方的态度逐渐强硬。于是,“遏制俄罗斯”再次成为西方的战略需要。
西方的新遏制政策先从俄罗斯周边开始: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和吉尔吉斯斯坦挑起“颜色革命”,扶植亲西方政权上台,从而对俄罗斯进行战略牵制。
在新一轮乌克兰危机中,西方非政府组织也为推翻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2013年底至2014年初,在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的暴力示威活动中,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影子随处可见,他们策划示威活动,为抗议者发放“报酬”,还提供食品和帐篷。
此间,美国副国务卿纽兰、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也来到独立广场,为抗议者鼓劲,美国国会参议员麦凯恩甚至在独立广场发表煽动性的演说,支持他们继续抗议甚至推翻亚努科维奇政府。
由此,一出“非政府组织搭台、外国政府唱戏”的闹剧完整呈现。这与冷战时期的“和平演变”战略一脉相承,最终目的是推翻亲俄政权。
反对普京 未竟的事业 尽管西方势力在东欧、中亚、外高加索闹得热火朝天,但其更重要的目标是推翻普京政权。为此,非政府组织也不遗余力。
2011年底,俄罗斯举行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当时,一些反对派声称杜马第一大党统一俄罗斯党选举舞弊。他们与非政府组织一唱一和、推波助澜,共同策划了几场有数十万人参加的抗議活动,“俄罗斯不需要普京”成为抗议活动的主题。
其间,监督贪污腐败的“透明国际”、选举监督机构“声音”协会、人权团体“纪念”协会、维权团体“争取人权”运动、“大赦国际”俄罗斯分部等非政府组织发挥了骨干作用,他们资助学者、作家、媒体人、博客写手等意见领袖,勾结反对派,通过社交网络和亲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反普京情绪。
为应对“反普”风波,普京一边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灵活、务实的施政纲要,一边放低身段表示愿意与反对派对话。普京的一系列积极举措赢得了选民好感,最终拿到六成选票,在首轮选举中即一举获胜。
此后,俄罗斯政府多措并举,对非政府组织严加管控。一是通过《外国代理人法》,管控接受外国资助并从事政治活动的具有“代理人”特征的非政府组织;二是通过立法允许执法机构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突击检查;三是禁止政党接受“外国代理人”捐款。
重拳打压之下,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元气大伤。目前,俄司法部已下令关闭至少9000个非政府组织,另有5610个组织面临罚款。
网络串联 新的生存之道 为了躲避“剿杀”,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正在谋划新的生存之道。
现在,它们已开始转战互联网,通过社交网络串联起来进行活动。这给俄罗斯政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目前一些在俄罗斯很受欢迎的网站,并不在俄执法部门监管范围之内。
非政府组织通过网络串联,在传播的广度、深度与互动性上更胜一筹,更易于挑起群体性事件,威胁普京政权。而国际互联网域名和IP地址,也是由美国几家非政府组织管理着,它们的背后,则是美国政府参与建立的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
当前,值得俄罗斯警惕的是,西方制裁的负面影响正在传导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西方非政府组织是否会通过新形式,利用民众的情绪制造“反普京”抗议活动,值得进一步观察。摘自《经济观察报》